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9821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包括装置本体、外管体和内管体,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体,且内管体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有加热导丝,所述内管体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有空气探头、感温头,所述内管体的外侧套装有外管体,所述线槽的内部穿插有总电线,且加热导丝、空气探头以及感温头皆通过导线与总电线电连接,所述总电线的左端延伸至外管体的外部并与控制面板相互连接,且控制面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报警器。该营养管加热器,不仅具有加热均匀、加热总程长、柔韧可弯曲等特点,提高了营养管加热器的实用效果,而且具有精确检测、报警的功能,保证了营养管加热器使用时的相对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营养管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设备
,具体为一种营养管加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营养管已成为临床上为重症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但若缺乏对营养液的加热处理,会导致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等问题,而额外配置加热器的营养泵存在使用成本高、效率偏低等问题,因而需要采用专用的营养管加热器。但现有的营养管加热器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1、一般的营养管加热器采用固定式结构,加热总程有限,且不具备柔性可弯曲的特征,因而营养管可能发生弯折,导致加热质量降低;2、常用的营养管加热器中缺乏排空、输出温度的实时检测以及自动报警等功能,无法及时提醒医护人员前来处理,同时缺乏有效的隔热结构,存在较大的内部干扰,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具备加热效果好、使用安全等优点,解决了加热质量缺乏保障、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包括装置本体、外管体和内管体,所述装置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体,且内管体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有加热导丝,所述内管体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有空气探头、感温头,且空气探头与感温头的输入端皆延伸至内管体的内部,所述内管体的外侧套装有外管体,且外管体内部的前侧水平开设有线槽,所述线槽的内部穿插有总电线,且加热导丝、空气探头以及感温头皆通过导线与总电线电连接,所述总电线的左端延伸至外管体的外部并与控制面板相互连接,且控制面板的右侧壁上安装有报警器。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中部的长度为54㎝,且装置本体左右两端的长度皆为3㎝,并且装置本体的最大弯曲度数为120°。优选的,所述外管体左端的外壁厚度大于外管体中部的外壁厚度,且外管体左端的边缘位置处等角度开设有挂孔。优选的,所述外管体与内管体皆为耐高温硅胶材质,且内管体与外管体的截面皆呈C形结构并构成一体化嵌套结构,并且外管体与内管体的顶部皆采用圆滑收尾结构,而且外管体底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呈中空结构。优选的,所述内管体内部的直径为5㎜,同时装置本体顶部的弹性开合宽度大于4㎜。优选的,所述加热导丝位置处的内管体外侧壁上包裹有隔热套。优选的,所述空气探头与感温头一侧的装置本体内部皆镶嵌有隔热片,且加热导丝的一端与对应的空气探头、感温头之间的距离皆为3㎝。(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营养管加热器,通过在内管体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加热导丝,均匀加热,由于装置本体中部的长度为54㎝,延长加热总程,由于外管体与内管体皆为耐高温硅胶材质,使得装置本体的最大弯曲度数达到120°,由于外管体的底部呈中空结构,降低自重,通过在外管体的左端等角度开设挂孔,便于悬挂,从而提高了营养管加热器的实用效果;2、该营养管加热器,通过在内管体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空气探头、感温头,并在一侧镶嵌隔热片,用于排空、温度检测并减少干扰,通过在线槽的内部穿插总电线,用于直插供电和信号传输,通过在加热导丝的外侧包裹隔热套,避免导线过热受损,通过在控制面板上安装报警器,自动报警,从而保证了营养管加热器使用时的相对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部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B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装置本体;2、线槽;3、总电线;4、控制面板;5、报警器;6、外管体;7、内管体;8、加热导丝;9、空气探头;10、感温头;11、隔热片;12、隔热套;13、挂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包括装置本体1、外管体6和内管体7,装置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体7,且内管体7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有加热导丝8,该加热导丝8的型号可为CR20,且加热导丝8的输入端皆与控制面板4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内管体7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有空气探头9、感温头10,该空气探头9的型号可为5005,该感温头10的型号可为602F-3500F,且空气探头9与感温头10的输出端皆与控制面板4内部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空气探头9与感温头10的输入端皆延伸至内管体7的内部,内管体7的外侧套装有外管体6,且外管体6内部的前侧水平设置有线槽2,线槽2的内部穿插有总电线3,且加热导丝8、空气探头9以及感温头10皆通过导线与总电线3电连接,总电线3的左端延伸至外管体6的外部并与控制面板4相互连接,该控制面板4的型号可为DL203,且控制面板4的右侧壁上安装有报警器5,该报警器5的型号可为FU-JS001,且报警器5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4内部单片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如图1中装置本体1中部的长度为54㎝,延长加热总程,且装置本体1左右两端的长度皆为3㎝,并且装置本体1的最大弯曲度数为120°,柔韧可弯曲,可与营养管同步弯折并保持贴合。如图1和图4外管体6左端的外壁厚度大于外管体6中部的外壁厚度,且外管体6左端的边缘位置处等角度开设有挂孔13,便于悬挂。如图2中外管体6与内管体7皆为耐高温硅胶材质,且内管体7与外管体6的截面皆呈C形结构并构成一体化嵌套结构,并且外管体6与内管体7的顶部皆采用圆滑收尾结构,用于充分包裹,避免营养管轻易脱落,而且外管体6底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呈中空结构,降低自重。如图2中所述内管体7内部的直径为5㎜,同时装置本体1顶部的弹性开合宽度大于4㎜,便于营养管的取放。如图2中加热导丝8位置处的内管体7外侧壁上包裹有隔热套12,避免高温对导线和总电线3的损伤。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中空气探头9与感温头10一侧的装置本体1内部皆镶嵌有隔热片11,且加热导丝8的一端与对应的空气探头9、感温头10之间的距离皆为3㎝,避免相互影响。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附图1和附图2所示,首先将装置本体1的顶部拉伸开来,并将营养管插入内管体7中,然后装置本体1的顶部自动合拢,将营养管充分包裹,以此同时,由于内管体7与外管体6的截面皆呈C形结构并构成一体化嵌套结构,使得装置本体1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其最大弯曲度数可达到120°,从而与营养管同步弯折并保持贴合,同时,由于外管体6底的部呈中空结构,可有效降低自重,医护人员可通过挂孔13将装置本体1的左端悬挂起来,随后,将总电线3的底端与电源接通,并操控控制面板4,使得内管体7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的加热导丝8同步启动,均匀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包括装置本体(1)、外管体(6)和内管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体(7),且内管体(7)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有加热导丝(8),所述内管体(7)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有空气探头(9)、感温头(10),且空气探头(9)与感温头(10)的输入端皆延伸至内管体(7)的内部,所述内管体(7)的外侧套装有外管体(6),且外管体(6)内部的前侧水平开设有线槽(2),所述线槽(2)的内部穿插有总电线(3),且加热导丝(8)、空气探头(9)以及感温头(10)皆通过导线与总电线(3)电连接,所述总电线(3)的左端延伸至外管体(6)的外部并与控制面板(4)相互连接,且控制面板(4)的右侧壁上安装有报警器(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包括装置本体(1)、外管体(6)和内管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管体(7),且内管体(7)中部的外侧壁上等角度镶嵌有加热导丝(8),所述内管体(7)的左右两端分别镶嵌有空气探头(9)、感温头(10),且空气探头(9)与感温头(10)的输入端皆延伸至内管体(7)的内部,所述内管体(7)的外侧套装有外管体(6),且外管体(6)内部的前侧水平开设有线槽(2),所述线槽(2)的内部穿插有总电线(3),且加热导丝(8)、空气探头(9)以及感温头(10)皆通过导线与总电线(3)电连接,所述总电线(3)的左端延伸至外管体(6)的外部并与控制面板(4)相互连接,且控制面板(4)的右侧壁上安装有报警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中部的长度为54㎝,且装置本体(1)左右两端的长度皆为3㎝,并且装置本体(1)的最大弯曲度数为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养管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冯静李燕妮王思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