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玉梅专利>正文

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9703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左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本体,所述底板的左侧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护框架,所述保护框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所述底板开设有内腔。该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通过内螺纹套筒、内螺纹限位圈、外螺纹杆、固定圈、第二转轴、连接轮和第二转动轮的结构,可以调整枕头本体的高度,有利于患者的睡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为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
技术介绍
ICU病房的设施虽已经很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患者每天看到的都是监护信号、昼夜不熄的灯光、忙忙碌碌的医护人员,这种紧张的气氛给患者造成了视觉的超负荷,会引起患者一定的心理波动,患者常常需要借助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才可入睡,不仅增加医疗费用,还严重影响病人的病情,神经衰弱患者通常精神和躯体功能衰弱,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常伴情绪紧张、紧张性头痛和睡眠障碍等心理生理症状,尤其以睡眠质量极差为主,且神经衰弱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使其对声音、光线等周围环境极为敏感,一点声音状况等惊吓极易造成其整夜失眠,十分痛苦,长时间会形成恶性循环,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而且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当环境气温下降时,无法针对该变化自动做出调整以保证使用者的睡眠体验。在中国已授权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1920017933U中公开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该专利通过发热片的结构,可以根据患者身体的温度调整枕头的温度,但是,实际中不同患者在休息时,每个患者都有枕头舒服的高度,但目前的装置无法调整枕头的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无法调整枕头高度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左端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本体,所述底板的左侧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护框架,所述保护框架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所述底板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所述内螺纹套筒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限位圈,所述内螺纹限位圈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外螺纹杆,所述内腔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轮,所述第二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轮,所述内腔的内顶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内腔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蓄电池。进一步的,所述枕头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眠中药层,所述枕头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发热片。进一步的,所述外螺纹杆的外表面与第二连接孔的内表面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底端与保护框架的内底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轮的外表面通过传动带与内螺纹限位圈的外表面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底部与固定圈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内螺纹限位圈的底部与内螺纹套筒的顶部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外表面通过传动带与第一转动轮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顶端与内腔的内顶壁活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通过安眠中药层和发热片的结构,发热片可以将枕头本体调整到患者舒服的温度,也有利于安眠中药层内部中药的挥发,有效的增强了对患者睡眠质量的保障。(2)、该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通过内螺纹套筒、内螺纹限位圈、外螺纹杆、固定圈、第二转轴、连接轮和第二转动轮的结构,可以调整枕头本体的高度,有利于患者的睡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的底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的圆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连接槽;3、圆杆;4、连接筒;5、连接杆;6、枕头本体;7、保护框架;8、第一连接孔;9、第一转轴;10、第一转动轮;11、转盘;12、内腔;13、内螺纹套筒;14、内螺纹限位圈;15、外螺纹杆;16、固定圈;17、第二转轴;18、连接轮;19、第二转动轮;20、第二连接孔;21、蓄电池;22、安眠中药层;23、发热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左端开设有连接槽2,连接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杆3,圆杆3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筒4,连接筒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连接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本体6,枕头本体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眠中药层22,枕头本体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发热片23,通过安眠中药层22和发热片23的结构,发热片23可以将枕头本体6调整到患者舒服的温度,也有利于安眠中药层22内部中药的挥发,有效的增强了对患者睡眠质量的保障,底板1的左侧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护框架7,保护框架7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8,第一连接孔8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的底端与保护框架7的内底壁活动连接,第一转轴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1,第一转轴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10,底板1开设有内腔12,内腔12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13,内螺纹套筒13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限位圈14,内螺纹限位圈14的底部与内螺纹套筒13的顶部活动连接,内螺纹限位圈14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外螺纹杆15,内腔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圈16,固定圈16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7,第二转轴17的顶端与内腔12的内顶壁活动连接,第二转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轮18,连接轮18的外表面通过传动带与内螺纹限位圈14的外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左端开设有连接槽(2),所述连接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杆(3),所述圆杆(3)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筒(4),所述连接筒(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本体(6),所述底板(1)的左侧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护框架(7),所述保护框架(7)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8),所述第一连接孔(8)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10),所述底板(1)开设有内腔(12),所述内腔(12)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13),所述内螺纹套筒(13)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限位圈(14),所述内螺纹限位圈(14)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外螺纹杆(15),所述内腔(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圈(16),所述固定圈(16)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7),所述第二转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轮(18),所述第二转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轮(19),所述内腔(12)的内顶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0),所述内腔(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左端开设有连接槽(2),所述连接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圆杆(3),所述圆杆(3)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连接筒(4),所述连接筒(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枕头本体(6),所述底板(1)的左侧下部固定连接有保护框架(7),所述保护框架(7)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8),所述第一连接孔(8)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9),所述第一转轴(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轮(10),所述底板(1)开设有内腔(12),所述内腔(12)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内螺纹套筒(13),所述内螺纹套筒(13)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内螺纹限位圈(14),所述内螺纹限位圈(14)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外螺纹杆(15),所述内腔(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圈(16),所述固定圈(16)的内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7),所述第二转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轮(18),所述第二转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轮(19),所述内腔(12)的内顶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0),所述内腔(1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助眠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梅杨文迪
申请(专利权)人:杨玉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