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滤装置及应用该过滤装置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944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滤装置及应用该过滤装置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涉及雨水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其中,一种过滤装置,包括主体支架以及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上下两侧的储水仓和接水槽;主体支架上设有与储水仓相连的第一滤水组件,经第一滤水组件滤出的雨水流入接水槽;主体支架内侧设有第二滤水组件,第二滤水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主体支架内侧的滤筒,滤筒内侧底部设有注水层,注水层上侧依次设有若干过滤层,注水层与接水槽连通,且接水槽还连接有增压装置。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上述过滤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够对雨水实现充分过滤,可保证回用水水质,确保用户用水安全的一种过滤装置及应用该过滤装置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滤装置及应用该过滤装置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回收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及应用该过滤装置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逐渐加深,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同步扩展,很多城市和地区的自来水供应已经难以同步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城市的浇灌绿化、冲洗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车等新兴的用水行业又进一步加重了自来水供应的负担;另一方面,每年的暴雨季节,泛滥的雨水又给城市排水造成极大的困难。为解决缺水、雨季雨水泛滥、环境、生态等一联串的矛盾,人们把注意力放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上,这一课题正好解决了缺水、环境、生态这一联串的问题。而雨水的回收和利用正好解决了这一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两大难题。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105544648B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收集、储存和循环利用雨水的储水装置及储水方法,储水装置包括过滤井和出水箱,楼宇的雨水收集管和过滤井相连,过滤井通过管路和出水箱相连,出水箱上连接有多根渗透管,出水箱和提升泵相连,出水箱埋入地下,出水箱的顶部抵御常年地下水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井和渗透管均可对雨水起到过滤作用,但是这种过滤方式存在如下问题:(1)大多数普通住宅的住户并没有条件开挖过滤井,导致上述过滤方式适用范围较窄,且其成本也相对较高;(2)传统的过滤方式雨水在重力和水压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机构完成过滤,尤其当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过滤机构中水位较高,雨水通过过滤机构的时间较短,导致其过滤效果相对较差,不利于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过滤装置,利用增压装置推动雨水由下至上依次通过各个过滤层完成过滤,无需开挖过滤井,可降低成本,且能够充分保证雨水的过滤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过滤装置,包括主体支架以及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上下两侧的储水仓和接水槽;所述主体支架上设有与储水仓相连的第一滤水组件,经所述第一滤水组件滤出的雨水流入接水槽;所述主体支架内侧设有第二滤水组件,所述第二滤水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主体支架内侧的滤筒,所述滤筒内侧底部设有注水层,所述注水层上侧依次设有若干过滤层,所述注水层与接水槽连通,且所述接水槽还连接有增压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水仓中储存收集的雨水,雨水通过第一滤水组件的过滤后流入接水槽;在增压装置的作用下,接水槽中的雨水持续进入注水层,并由下至上依次经过各个过滤层的过滤。采用这种方式,雨水所承受的压力是可控的,其通过各个过滤层的时间也是可控的,各个过滤层能够对雨水实现充分过滤,进而保证过滤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滤水组件包括倾斜架设于主体支架一侧并与储水仓连通的滤水流道,所述滤水通道内侧底部由上至下呈阶梯型结构,各级阶梯上均成型有若干呈均匀分布的滤水孔,雨水经所述滤水孔过滤后流入接水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滤水通道上侧设置成阶梯型结构,雨水在经滤水通道向下流动时,各个阶梯能够对雨水其中的杂质起到滞流效果,有助于去除雨水中大的杂质;在此过程中,雨水可通过各级阶梯上的滤水孔过滤后流入接水槽。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水通道下侧成型有储水箱,所述储水箱上侧开口并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主体支架上还固定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储水箱和储水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储水仓中的雨水流入滤水通道时,第二过滤网能够对雨水实现第一次过滤,去除雨水中大的杂物;在雨水向下流动至储水箱处时,循环水泵可将储水箱中的雨水重新抽回储水仓。如此,雨水可在储水仓与储水箱之间循环流动,实现循环过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水通道上侧与主体支架铰接,所述主体支架下侧还设有用于推动滤水通道上下翻转的翻转驱动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滤水通道上下翻转,改变滤水通道的倾斜角度,进而调整雨水的流速,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可调整雨水在储水箱和储水仓之间循环流动的速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水槽用于连通注水层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反渗透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接水槽中,受增压装置作用,雨水会持续通过第一反渗透膜进入注水层,第一反渗透膜能够对雨水再次起到过滤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过滤层由下至上依次为PP棉层、颗粒活性炭层、压缩活性炭层、第二反渗透膜以及后置活性炭层;所述后置活性炭层上方还设有储水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PP棉层、颗粒活性炭层及压缩活性炭层能够对雨水起到粗过滤作用,截留雨水中较大的杂质,进而起到有效保质第二反渗透膜的作用;第二反渗透膜能够把雨水中细微杂质、过多的无机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细菌、病毒、农药、三氯甲烷废物等其它有害物质统统截留下来,进而得到洁净的回用水,甚至可直接饮用;后置活性炭层主要起到改善回用水口感的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水通道上侧铰接有透明翻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明翻盖方便用户查看滤水通道内部情况,并方便用户及时清理滤水通道的内积存的杂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利用上述过滤装置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充分过滤,保证回用水的水质,确保用水安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上述过滤装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雨水收集模块、雨水储存模块以及雨水处理模块;雨水收集模块,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的雨水收集沉淀池、集水池和分配井,所述集水池还通过管道依次连通有弃流井和溢流排水井;雨水储存模块,包括储水池,所述储水池的进水侧和出水侧分别连通分配井和所述过滤装置;雨水处理模块,包括所述过滤装置以及与过滤装置相连的消毒装置。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利用增压装置推动所收集的雨水由下至上依次通过各个过滤层,确保各个过滤层对雨水实现充分过滤,保证过滤效果;(2)利用循环水泵实现雨水储水箱与储水仓之间循环流动,对雨水实现循环过滤,配合设置于滤水通道上侧的各级阶梯,进一步提高雨水的过滤效果;(3)通过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中设置上述过滤装置,保证回用水的水质,确保用户用水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主体支架;2、储水仓;3、接水槽;4、增压泵;5、滤水通道;51、透明翻盖;52、滤水孔;53、储水箱;6、翻转驱动装置;7、第一过滤网;8、第二过滤网;9、滤筒;91、注水层;92、PP棉层;93、颗粒活性炭层;94、压缩活性炭层;95、第二反渗透膜;96、后置活性炭层;97、储水层;10、第一反渗透膜;100、雨水收集沉淀池;200、集水池;300、分配井;400、弃流井;500、溢流排水井;600、储水池;700、过滤装置;800、消毒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以及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1)上下两侧的储水仓(2)和接水槽(3);所述主体支架(1)上设有与储水仓(2)相连的第一滤水组件,经所述第一滤水组件滤出的雨水流入接水槽(3);所述主体支架(1)内侧设有第二滤水组件,所述第二滤水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主体支架(1)内侧的滤筒(9),所述滤筒(9)内侧底部设有注水层(91),所述注水层(91)上侧依次设有若干过滤层,所述注水层(91)与接水槽(3)连通,且所述接水槽(3)还连接有增压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支架(1)以及分别设置于主体支架(1)上下两侧的储水仓(2)和接水槽(3);所述主体支架(1)上设有与储水仓(2)相连的第一滤水组件,经所述第一滤水组件滤出的雨水流入接水槽(3);所述主体支架(1)内侧设有第二滤水组件,所述第二滤水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主体支架(1)内侧的滤筒(9),所述滤筒(9)内侧底部设有注水层(91),所述注水层(91)上侧依次设有若干过滤层,所述注水层(91)与接水槽(3)连通,且所述接水槽(3)还连接有增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水组件包括倾斜架设于主体支架(1)一侧并与储水仓(2)连通的滤水流道,所述滤水通道(5)内侧底部由上至下呈阶梯型结构,各级阶梯上均成型有若干呈均匀分布的滤水孔(52),雨水经所述滤水孔(52)过滤后流入接水槽(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通道(5)下侧成型有储水箱(53),所述储水箱(53)上侧开口并设置有第二过滤网(8);所述主体支架(1)上还固定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储水箱(53)和储水仓(2)。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通道(5)上侧与主体支架(1)铰接,所述主体支架(1)下侧还设有用于推动滤水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翼飞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轨道交通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