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包括渗灌试验田和淹灌试验田,所述渗灌试验田包括耕作层、根系层和渗漏层,所述耕作层与根系层之间埋设有渗灌暗管,所述渗漏层与根系层之间埋设有主暗管,所述主暗管上端无缝连接有垂直管,所述垂直管末端无缝连接有水平管,所述水平管两端均无缝连接有渗灌暗管,所述主暗管末端无缝连接有增压水泵,所述淹灌试验田外侧浇筑有不透水层,所述不透水层为上端面开口的矩形混凝土仓体,所述不透水层外侧壁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渗灌试验田一侧设置有设备间,所述渗灌试验田和淹灌试验田两侧均铺设有滑槽,该系统功能丰富、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水利工程
,具体为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原有的粗放式漫灌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高效化生产,在众多的研究方向中,暗管技术成为了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可以与渗灌等农业技术相结合,能够满足一些对水量控制要求精细的作物的生长需求,也能够满足一些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区域的灌溉需求,但在现有的生产和科研中,仍然缺少一项专业化的实验系统,虽然现有的专利解决方案中的精细灌溉系统采用渗灌系统或者暗管系统,例如CN205454579U以及CN105850678A,两者均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均是独立采用其中一个解决方案无法有效的融合为一体且在进行田间水量实验中无法便利的进行有效精确的比对,此外现有的田间试验系统仅仅是将水流通过多根管道平行布置实现实验田内的水流全方位渗透,因此目前关于精确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均存在给水无法精确控制且容易受到外部雨水量影响干扰的缺陷,且存在管道铺设成本较高且供水不够均匀的缺陷,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包括渗灌试验田和淹灌试验田,所述渗灌试验田包括耕作层、根系层和渗漏层,所述耕作层与根系层之间埋设有渗灌暗管,所述渗漏层与根系层之间埋设有主暗管,所述主暗管上端无缝连接有垂直管,所述垂直管末端无缝连接有水平管,所述水平管两端均无缝连接有渗灌暗管,所述主暗管末端无缝连接有增压水泵,所述耕作层上端设置有耕种垄,所述淹灌试验田外侧浇筑有不透水层,所述不透水层为上端面开口的矩形混凝土仓体,所述不透水层上端固定连接有砂浆防渗层,所述不透水层外侧壁通过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渗灌试验田一侧设置有设备间,所述设备间上端固定连接有透光天窗,所述设备间侧壁开设有通风窗,所述设备间中部固定连接有操作台,所述操作台下端固定连接有外接电源插板,所述操作台上端设置有标准蒸发装置,所述渗灌试验田和淹灌试验田两侧均铺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中活动卡接有滑轮,所述滑轮上端通过连接基座固定连接有防雨棚垂直支架,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上端固定连接有防雨棚水平支架,所述防雨棚水平支架上端固定连接有帆布,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转动基座,所述转动基座上均活动铰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之间通过铰接螺栓活动铰接,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和防雨棚水平支架均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更进一步的,所述渗灌暗管的埋设深度为50cm~70cm,所述主暗管的埋设深度为100cm~120cm。更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水泵下端无缝连接有水源管,所述水源管进口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更进一步的,所述耕种垄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所述耕种垄之间设有监测管,所述监测管为厚度不超过3mm的PVC塑料管。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泵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第二水泵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末端搭接在不透水层中,所述第二水泵外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为矩形金属箱体。更进一步的,所述标准蒸发装置包括电子秤和蒸发皿,所述蒸发皿放置在电子秤上,所述蒸发皿中填充有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层,所述电子秤下端四角军固定连接有螺旋支脚,所述电子秤前端面固定连接有液晶触控显示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将渗灌和暗管浇灌系统结合到一起,通过网状均匀分布的给水系统和分层布置的实验田土壤结构,在方便插入实验设备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精确的给水,此外配合就近设置的淹灌试验田和蒸腾系数测试装置能够共同实现田间水量的精确控制;2、该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设置渗灌试验田及其附属组件的结构,充分利用了暗管系统,整合渗灌技术,能够完成精确地水量供给控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生产条件;通过设置设备间及其附属组件的结构,达到了能够实时监测标准环境、标准作物的蒸腾系数等参数的效果,便于对水量供给进行参数提供和范例提供,便于生产和科研中,总结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水量控制方法或系数;通过设置防雨棚及其附属组件的结构,达到了能够完全隔绝自然降水的效果,避免了自然降水对科研过程中造成的误差或不利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渗灌试验田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淹灌试验田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设备间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水泵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滑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防雨棚垂直支架的侧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标准蒸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主暗管的侧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主暗管的俯视图。图中:1渗灌试验田、11耕作层、12根系层、13渗漏层、14耕种垄、15监测管、2淹灌试验田、21不透水层、22砂浆防渗层、23保护箱、24第二水泵、25进水管、26出水管、27连接螺栓、3主暗管、31渗灌暗管、32垂直管、33水平管、34增压水泵、35水源管、36滤网、4设备间、41透光天窗、42通风窗、43操作台、44外接电源插板、5标准蒸发装置、51电子秤、52蒸发皿、53土壤层、54螺旋支脚、55液晶触控显示屏、6滑槽、61防雨棚垂直支架、62转动基座、63防雨棚水平支架、64滑轮、65调节杆、66铰接螺栓、67帆布、68连接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包括渗灌试验田1和淹灌试验田2,所述渗灌试验田1包括耕作层11、根系层12和渗漏层13,所述耕作层11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渗灌暗管31,所述渗漏层13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主暗管3,所述渗灌暗管31的埋设深度为50cm~70cm,所述主暗管3的埋设深度为100cm~120cm,所述主暗管3上端无缝连接有垂直管32,所述垂直管32末端无缝连接有水平管33,所述水平管33两端均无缝连接有渗灌暗管31,所述主暗管3末端无缝连接有增压水泵34,所述增压水泵34下端无缝连接有水源管35,所述水源管35进口端固定连接有滤网36,上述结构充分利用了暗管系统,整合渗灌技术,能够完成精确地水量供给控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生产条件,所述耕作层11上端设置有耕种垄14,所述耕种垄14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所述耕种垄14之间设有监测管15,所述监测管15为厚度不超过3mm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包括渗灌试验田(1)和淹灌试验田(2),其特征在于:所述渗灌试验田(1)包括耕作层(11)、根系层(12)和渗漏层(13),所述耕作层(11)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渗灌暗管(31),所述渗漏层(13)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主暗管(3),所述主暗管(3)上端无缝连接有垂直管(32),所述垂直管(32)末端无缝连接有水平管(33),所述水平管(33)两端均无缝连接有渗灌暗管(31),所述主暗管(3)末端无缝连接有增压水泵(34),所述增压水泵(34)下端无缝连接有水源管(35),所述水源管(35)进口端固定连接有滤网(36),所述耕种垄(14)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所述耕种垄(14)之间设有监测管(15),所述监测管(15)为厚度不超过3mm的PVC塑料管,所述第二水泵(24)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5),所述第二水泵(24)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6),所述出水管(26)末端搭接在不透水层(21)中,所述第二水泵(24)外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箱(23),所述保护箱(23)为矩形金属箱体;/n所述耕作层(11)上端设置有耕种垄(14),所述淹灌试验田(2)外侧浇筑有不透水层(21),所述不透水层(21)为上端面开口的矩形混凝土仓体,所述不透水层(21)上端固定连接有砂浆防渗层(22),所述不透水层(21)外侧壁通过连接螺栓(27)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24),所述渗灌试验田(1)一侧设置有设备间(4),所述设备间(4)上端固定连接有透光天窗(41),所述设备间(4)侧壁开设有通风窗(42),所述设备间(4)中部固定连接有操作台(43),所述操作台(43)下端固定连接有外接电源插板(44),所述操作台(43)上端设置有标准蒸发装置(5),所述渗灌试验田(1)和淹灌试验田(2)两侧均铺设有滑槽(6),所述滑槽(6)中活动卡接有滑轮(64),所述滑轮(64)上端通过连接基座(68)固定连接有防雨棚垂直支架(61),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61)上端固定连接有防雨棚水平支架(63),所述防雨棚水平支架(63)上端固定连接有帆布(67),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61)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转动基座(62),所述转动基座(62)上均活动铰接有调节杆(65),所述调节杆(65)之间通过铰接螺栓(66)活动铰接,所述防雨棚垂直支架(61)和防雨棚水平支架(63)均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暗管技术的田间水量控制实验系统,包括渗灌试验田(1)和淹灌试验田(2),其特征在于:所述渗灌试验田(1)包括耕作层(11)、根系层(12)和渗漏层(13),所述耕作层(11)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渗灌暗管(31),所述渗漏层(13)与根系层(12)之间埋设有主暗管(3),所述主暗管(3)上端无缝连接有垂直管(32),所述垂直管(32)末端无缝连接有水平管(33),所述水平管(33)两端均无缝连接有渗灌暗管(31),所述主暗管(3)末端无缝连接有增压水泵(34),所述增压水泵(34)下端无缝连接有水源管(35),所述水源管(35)进口端固定连接有滤网(36),所述耕种垄(14)设有多组且平行等间距设置,所述耕种垄(14)之间设有监测管(15),所述监测管(15)为厚度不超过3mm的PVC塑料管,所述第二水泵(24)下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25),所述第二水泵(24)上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6),所述出水管(26)末端搭接在不透水层(21)中,所述第二水泵(24)外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箱(23),所述保护箱(23)为矩形金属箱体;
所述耕作层(11)上端设置有耕种垄(14),所述淹灌试验田(2)外侧浇筑有不透水层(21),所述不透水层(21)为上端面开口的矩形混凝土仓体,所述不透水层(21)上端固定连接有砂浆防渗层(22),所述不透水层(21)外侧壁通过连接螺栓(27)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24),所述渗灌试验田(1)一侧设置有设备间(4),所述设备间(4)上端固定连接有透光天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爽,王帅,高源,刘磊,王冰,
申请(专利权)人:王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