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875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输出机房电源保护装置领域;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包括:电源降压模块、电压采集模块、比较输出模块、以及保护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电源在进行多负载工作时,由于需要进高电压输出,从而导致输出电压不均匀,且导致电源负载出现温度升高问题进行改进,通过对输出工作电压进行降压的同时,进行采样,且输出至比较器进行温度、电流大小比较,从而保证输出电压的大小符合工作负载的需要,同时防止电源的温度过高,同时当电源温度过高时,进行输出信号至保护模块中,从而进行电压降低和自动断电保护,从而提升了电源的工作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输出机房电源保护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分布式发电通常是指发电功率在几千瓦至数百兆瓦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高效、可靠的发电单元。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力系统将面临的巨大改革,分布式发电将是电力系统未来优先发展的方向。分布式电源通常接入中压或低压配电系统,并会对配电系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现有技术中的分布式电源系统,在进行多负载工作时,由于需要进高电压输出,从而导致输出电压不均匀,且导致电源负载出现温度升高问题,长时间会导致内部电路老化,从而降低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提供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及其装置,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包括:电源降压模块,用于进行输入工作电压的稳定,从而防止电压过大,导致工作负载损坏和温度升高;电压采集模块,用于进行输入负载电源电压的大小采集;比较输出模块,用于进行采集电压大小比较,且进行保护工作;保护模块,用于进行当电路温度过高时,进行报警以及自动断电,从而保护电源负载。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源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稳压管D7、电容C1、二极管D1、电容C2、三极管Q2、电阻R3、电容C3、稳压管D8、电容C5、二极管D4、二极管D3、电阻R17、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16、电阻R15、电阻R4、电阻R5、电阻R8、电容C4、电容C8、电阻R13、电阻R7、电容C7、电阻R14、电阻R11、电容C9、电阻R10、电阻R9、电阻R6、电阻R12、电容C6、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18、三极管Q5、二极管D2、电阻R19、场效应管Q6、二极管D6、二极管D5、电感L1、电容C12、电阻R22、电阻R21、电阻R20、集成电路U1;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7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8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11号引脚、12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9的一端连接且基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7号引脚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1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容C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比较输出模块包括:可调电阻RV1、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肖特基二极管D9、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28、热敏电阻RT1、比较器U2A、比较器U2B、比较器U2C、比较器U2D;所述可调电阻RV1的一端与控制端连接且输入采样信号,所述可调电阻RV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B的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B的4号引脚与所述比较器U2A的7号引脚、所述比较器U2C的8号引脚和所述比较器U2D的11号引脚连接,所述比较器U2B的4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6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A的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25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A的7号引脚与所述肖特基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所述肖特基二极管D9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27的一端、所述电阻R29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8的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C的9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和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2D的10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所述比较器U2A的1号引脚、所述比较器U2B的2号引脚、所述比较器U2C的14号引脚、所述比较器U2D的13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信号。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降压模块、电压采集模块、比较输出模块、以及保护模块;/n其中,所述电源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稳压管D7、电容C1、二极管D1、电容C2、三极管Q2、电阻R3、电容C3、稳压管D8、电容C5、二极管D4、二极管D3、电阻R17、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16、电阻R15、电阻R4、电阻R5、电阻R8、电容C4、电容C8、电阻R13、电阻R7、电容C7、电阻R14、电阻R11、电容C9、电阻R10、电阻R9、电阻R6、电阻R12、电容C6、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18、三极管Q5、二极管D2、电阻R19、场效应管Q6、二极管D6、二极管D5、电感L1、电容C12、电阻R22、电阻R21、电阻R20、集成电路U1;/n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7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8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11号引脚、12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9的一端连接且基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7号引脚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5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2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1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3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4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且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16号引脚同时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电容C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过热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降压模块、电压采集模块、比较输出模块、以及保护模块;
其中,所述电源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稳压管D7、电容C1、二极管D1、电容C2、三极管Q2、电阻R3、电容C3、稳压管D8、电容C5、二极管D4、二极管D3、电阻R17、电容C10、电容C11、电阻R16、电阻R15、电阻R4、电阻R5、电阻R8、电容C4、电容C8、电阻R13、电阻R7、电容C7、电阻R14、电阻R11、电容C9、电阻R10、电阻R9、电阻R6、电阻R12、电容C6、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阻R18、三极管Q5、二极管D2、电阻R19、场效应管Q6、二极管D6、二极管D5、电感L1、电容C12、电阻R22、电阻R21、电阻R20、集成电路U1;
所述场效应管Q6的源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且输入电压,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稳压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7的正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稳压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和所述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稳压管D8的正极同时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和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8号引脚、11号引脚、12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9号引脚、10号引脚连接且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同时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5号引脚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6号引脚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6的漏极同时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和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电容C12的一端、所述电阻R22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1的13号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联方云天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