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管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管体夹头,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且所述缓压槽与其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管体夹头围成的区域连通;调节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螺母和螺丝,所述螺丝和所述螺母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所述螺丝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缓压槽的宽度。该双管夹能够同时夹持两个管径不同或相同的管体,并且能够分别调节两个管体夹头以使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通用性强,同时也能分别调节两个管体夹头的夹持力大小,能适应要夹持管径有误差的管体的情况或管夹在固定后管体发生自转松动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管夹
本技术涉及管夹
,尤其涉及一种双管夹。
技术介绍
管夹是对管体进行夹持、紧固和定位的重要部件,目前市面上的管夹较多为单管夹和双管夹,双管夹能够同时夹持两个管体,但是现有管夹的两个管体夹头不能分别调节以使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以至于需要配置与两个管体管径都适应的管夹,降低了管夹的通用性,并且由于现有管夹对管体的夹持力大小不能分别调节,不能适应要夹持管径有误差的管体的情况或管夹在固定后管体发生自转松动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管夹,以解决现有管夹的两个管体夹头不能分别调节以使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且现有管夹对管体的夹持力大小不能分别调节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管夹,包括:本体,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管体夹头,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且所述缓压槽与其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管体夹头围成的区域连通;调节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端,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螺母和螺丝,所述螺丝和所述螺母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两侧,所述螺丝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缓压槽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螺母预埋于所述本体内。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两侧设置有加厚板,所述螺丝与所述加厚板垂直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本体两侧的所述加厚板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螺母沉头孔和螺丝沉头孔,所述螺母预埋于所述螺母沉头孔内,所述螺丝的螺帽位于所述螺丝沉头孔内。作为优选,所述管体夹头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加固筋。作为优选,设置于所述本体两端的所述管体夹头直径不同或相同。作为优选,其中一所述管体夹头开口处设置有导向板。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和所述管体夹头的材质为塑料。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和所述管体夹头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管夹,该双管夹的本体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缓压槽与其位于同一端的管体夹头围成的区域连通,螺丝和螺母分别设置于本体的两侧,螺丝与螺母螺纹连接以调节缓压槽的宽度。转动螺丝使螺丝的螺帽与螺母的距离变短,缓压槽两侧壁会向中间聚拢,从而带动管体夹头收紧,以使管体夹头能够夹持管径更小的管体,同时管体夹头对管体的夹持力增大;而转动螺丝使螺丝的螺帽与螺母的距离变长时,缓压槽两侧壁会分离,从而带动管体夹头张开,以使管体夹头能够夹持管径更大的管体。由于本体两端靠近缓压槽与管体夹头围成的区域连通处都设置有螺丝和螺母,因此该双管夹能够通过转动螺丝分别调节本体两端的管体夹头以使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通用性更强,同时能够分别调节每个管体夹头对管体的夹持力大小,适用于要夹持的管体中有管径有误差的管体的情况和管夹在固定后有管体发生自转松动脱落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管夹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管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本体;2、管体夹头;3、调节单元;11、缓压槽;12、加强筋;13、螺母沉头孔;14、螺丝沉头孔;21、加固筋;22、导向板;31、螺丝;32、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管夹,该双管夹的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同时也能分别调节每个管体夹头夹持管体的夹持力大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双管夹包括本体1、管体夹头2和调节单元3。其中:本体1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11;管体夹头2设置于本体1的两端,且缓压槽11与其位于同一端的管体夹头2围成的区域连通;调节单元3设置于本体1的两端,调节单元3包括螺母32和螺丝31,螺丝31和螺母32分别设置于本体1的两侧,螺丝31与螺母32螺纹连接以调节缓压槽11的宽度。该双管夹的本体1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11,缓压槽11与其位于同一端的管体夹头2围成的区域连通,螺丝31和螺母32分别设置于本体1的两侧,螺丝31与螺母32螺纹连接以调节缓压槽11的宽度。转动螺丝31使螺丝31的螺帽与螺母32的距离变短,缓压槽11两侧壁会向中间聚拢,从而带动管体夹头2收紧,以使管体夹头2能够夹持管径更小的管体,同时管体夹头2对管体的夹持力增大;而转动螺丝31使螺丝31的螺帽与螺母32的距离变长时,缓压槽11两侧壁会分离,从而带动管体夹头2张开,以使管体夹头2能够夹持管径更大的管体。由于本体1两端靠近缓压槽11与管体夹头2围成的区域连通处都设置有螺丝31和螺母32,因此该双管夹能够通过转动螺丝31分别调节本体1两端的管体夹头2以使每个管体夹头都能够夹持不同管径的管体,通用性更强,同时能够分别调节每个管体夹头2对管体的夹持力大小,适用于要夹持的管体中有管径有误差的管体的情况和管夹在固定后有管体发生自转松动脱落的情况。优选地,螺母32预埋于本体1内。螺母32在注塑成型阶段预埋于本体1内,能够使螺母32在调节螺丝31时不随螺丝31一起转动,方便调节螺丝31使螺丝31的螺帽与螺母32的距离发生变化,同时也方便组装和拆卸双管夹,防止螺母32拆卸后丢失。优选地,本体1两侧设置有加厚板,加厚板与本体1垂直设置,同时螺丝31也与加厚板垂直设置。该种设置能够加固双管夹,并且增加双管夹的使用寿命。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体1上设置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与本体1两侧的加厚板连接,设置加强筋12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1),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11);/n管体夹头(2),其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端,且所述缓压槽(11)与其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管体夹头(2)围成的区域连通;/n调节单元(3),其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端,所述调节单元(3)包括螺母(32)和螺丝(31),所述螺丝(31)和所述螺母(32)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侧,所述螺丝(31)与所述螺母(32)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缓压槽(11)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缓压槽(11);
管体夹头(2),其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端,且所述缓压槽(11)与其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管体夹头(2)围成的区域连通;
调节单元(3),其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端,所述调节单元(3)包括螺母(32)和螺丝(31),所述螺丝(31)和所述螺母(32)分别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两侧,所述螺丝(31)与所述螺母(32)螺纹连接以调节所述缓压槽(11)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32)预埋于所述本体(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两侧设置有加厚板,所述螺丝(31)与所述加厚板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加强筋(12),所述加强筋(12)与所述本体(1)两侧的所述加厚板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群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双成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