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墙结构,设于楼板的边缘,包括:预埋于楼板的边缘的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垂直连接于第一预埋件的第一钢结构框架,第一钢结构框架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砌筑于楼板之上并封堵第一空间的砌体;垂直连接于第二预埋件的第二钢结构框架,第二钢结构框架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间;填充于第二钢结构框架内并封堵第二空间的填充物;支撑连接于位于同一楼层的第一钢结构框架和第二钢结构框架之间的窗体;预埋于楼板侧部的第三预埋件;垂直连接于第三预埋件的连接件,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幕墙龙骨,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分别连接第一钢结构框架和第二钢结构框架,进而同时设置钢结构框架和幕墙龙骨。设置方便连接方式不受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墙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外墙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需在主体结构的临边设置外墙,传统的施工方式因场地的限制采用的是“下挂混凝土板+上返砌筑墙”形式,按照常规方式设计和施工,“下挂混凝土板”需每层临边搭设外架,且养护完成后才能拆除模架,质量安全风险较大;“上返砌筑墙”因幕墙埋件设置,该区域砌筑墙体的构造柱布设间距密集,进度缓慢。因此,需要一种施工结构能使得上、下返墙可同时、甚至跨层施工,达到钢结构框架与幕墙体系同步施工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一种外墙结构,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外墙结构,目的在于打破常规的楼板领先于幕墙主体的施工模式,解决传统楼板的临边外墙施工过程中,逐层搭设外架进行砌筑形成外墙,同时幕墙施工需在外墙施工养护完成后进行,施工进度缓慢,浪费人力物力且施工复杂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墙结构,设于楼板的边缘,所述外墙结构包括:预埋于所述楼板的边缘的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楼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第一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砌筑于所述楼板之上并封堵所述第一空间的砌体;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第二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间;填充于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内并封堵所述第二空间的填充物;支撑连接于位于同一楼层的第一钢结构框架和第二钢结构框架之间的窗体;预埋于所述楼板侧部的第三预埋件,所述第三预埋件与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垂直设置;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预埋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幕墙龙骨,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和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进而实现在所述楼板上同时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和所述幕墙龙骨。可选地,所述外墙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竖直方向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预埋件或所述第二预埋件朝向所述楼板方向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预埋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楼板内。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为钢筋,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开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支撑杆穿置于所述第一圆孔内并塞焊,所述第三预埋件开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穿入所述第二圆孔内并塞焊固定。可选地,所述外墙结构还包括浇筑在所述楼板的临边的反坎,所述反坎锚固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预埋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反坎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二预埋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反坎的下表面平齐,所述第三预埋件埋入所述反坎内且与所述反坎的侧面平齐。可选地,所述钢结构框架还包括钢柱,所述钢柱一端竖直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预埋件或所述第二预埋件,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或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方通。可选地,所述钢结构框架的侧部还设有所述安装件,所述安装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幕墙龙骨。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预埋件的方式实现钢结构框架与楼板的固定连接,第一预埋件与第二预埋件分别错开安装于楼板临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上固定连接有钢柱,钢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钢结构框架,实现了钢结构框架安装,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钢框架结构和第二钢框架结构,钢柱与钢框架结构连接并形成的空隙增加砌体或者填充物,实现外墙的设置,并且不搭设外架的方式即可设置钢结构框架,同时对施工人员形成防护,设置更加方便,所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均为常见材料和工艺。2、预埋件在楼板施工时即可完成预埋设置,极大的提前了钢结构框架的施工进度,改变了传统施工的方式,同时预埋件中的第三预埋件可在钢结构框架连接的同时连接连接件,进而连接件连接幕墙龙骨,实现了钢结构框架与幕墙龙骨同步施工,且无需设置外架或逐层施工,进一步节约了时间,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在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使得钢结构框架和幕墙龙骨的设置更加便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外墙结构的预埋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外墙结构的钢结构框架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外墙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外墙结构的钢结构框架和幕墙龙骨同步施工图。附图标记说明:20、楼板;21、第一预埋件;22、第二预埋件;23、第三预埋件;24、第一支撑杆;25、第二支撑杆;26、钢柱;27、连接件;28、第一钢结构框架;29、幕墙龙骨;30、砌体;31、安装件;32、第二钢结构框架;33、填充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其特征在于,包括: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外墙结构,设于楼板的边缘,所述外墙结构包括:预埋于所述楼板20的边缘的第一预埋件21和第二预埋件22,所述第一预埋件21与所述第二预埋件22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楼板2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埋件21的第一钢结构框架28,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28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砌筑于所述楼板20之上并封堵所述第一空间的砌体30;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22的第二钢结构框架32,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32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间;填充于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32内并封堵所述第二空间的填充物33;支撑连接于位于同一楼层的第一钢结构框架28和第二钢结构框架32之间的窗体;预埋于所述楼板20侧部的第三预埋件23,所述第三预埋件23与所述第一预埋件21和所述第二预埋件22垂直设置;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预埋件23的连接件27,所述连接件2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幕墙龙骨29,所述第一预埋件21和所述第二预埋件22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28和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32,进而实现在所述楼板上同时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和所述幕墙龙骨29。较佳地,安装件为方通。本技术的外墙结构设有预埋于楼板临边的预埋件,预埋件包括第一预埋件、第二预埋件和第三预埋件,第一预埋件与第二预埋件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墙结构,设于楼板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结构包括:/n预埋于所述楼板的边缘的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楼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n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第一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n砌筑于所述楼板之上并封堵所述第一空间的砌体;/n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第二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间;/n填充于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内并封堵所述第二空间的填充物;/n支撑连接于位于同一楼层的第一钢结构框架和第二钢结构框架之间的窗体;/n预埋于所述楼板侧部的第三预埋件,所述第三预埋件与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垂直设置;以及/n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预埋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幕墙龙骨,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和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进而实现在所述楼板上同时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和所述幕墙龙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墙结构,设于楼板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结构包括:
预埋于所述楼板的边缘的第一预埋件和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楼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第一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
砌筑于所述楼板之上并封堵所述第一空间的砌体;
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第二钢结构框架,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间;
填充于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内并封堵所述第二空间的填充物;
支撑连接于位于同一楼层的第一钢结构框架和第二钢结构框架之间的窗体;
预埋于所述楼板侧部的第三预埋件,所述第三预埋件与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垂直设置;以及
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预埋件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幕墙龙骨,所述第一预埋件和所述第二预埋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钢结构框架和所述第二钢结构框架,进而实现在所述楼板上同时设置所述钢结构框架和所述幕墙龙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预埋件与所述第二预埋件竖直方向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预埋件或所述第二预埋件朝向所述楼板方向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桥,王宜彬,于梦骅,李阳,高玉福,薛祥正,武飞虎,武振宇,张宝亮,张浩晴,刘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