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生态修复及治理的水处理湿地系统。该湿地系统包括进水分布管、湿地模块、池体和收水渠,所述池体由中部的隔墙分为前池体和后池体,在前池体的上方,布置有进水分布管,在前池体的底部,布置有砾石层,在砾石层之上构建湿地模块。前池体和后池体由隔墙底部的过水孔连通。在后池体内构建有湿地模块,尾端墙上设计有出水孔,出水孔连通后池体和收水渠,在收水渠底部设置出水管。所述湿地模块由植物和基质床组成,所述基质床的深度为2‑29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湿地模块基质床浅,重量轻,可人工铺装,降低了水处理湿地系统的构建成本和施工成本。植物根系延长了堵塞时间,降低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处理湿地系统
本技术属于生态环境修复及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水处理是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还是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都使得人工湿地这种兼有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人工湿地依靠“基质—微生物—植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水质净化功能。其中,根系微生物是水净化的主要贡献者,植物根系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载体和氧气,同时微生物也能促进植物吸收生长,两者具有正相关性。人工湿地技术具有运行管理简单、对环境和谐、适于分散式水处理及面源污染和水环境微污染治理等优点。以往研究中,提高人工湿地处理效率问题、利用模块化来解决堵塞更换问题上已比较成熟,但是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成本问题。1)建设成本高。建设资金不足,一直是农村分散式水处理的首要难题,现有湿地系统处理技术污染治理投入成本较高,因此降低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成本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2)运行维护成本高。相关研究和应用表明,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运行5年左右,会发生湿地床堵塞的现象,从而影响其水质净化效果。而现有湿地系统的模块重建、更换、冲洗等解决方法费时费力,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3)施工成本高。现有模块化中还存在模块重量大、施工不便捷、模块构建需用壳/板等问题,尤其是一些边沟等不利于起吊机械到达的地方,限制了其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湿地模块构建的水处理湿地系统,大大降低其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施工成本。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处理湿地系统包括进水分布管、湿地模块、池体和收水渠,所述池体水泥浇筑,经防渗处理,由中部的隔墙分为前池体和后池体,前池体和后池体由隔墙底部的过水孔连通;在前池体的上方,布置有进水分布管,在前池体的底部,布置有砾石层,在砾石层之上构建湿地模块。所述后池体内构建有湿地模块;在后池体的尾端墙上设计有出水孔,出水孔连通后池体和收水渠,在收水渠底部设置出水管。所述湿地模块由植物和基质床组成,所述基质床的深度为2-29cm;所述过水孔和出水孔的孔顶部不高于后池体中基质床的表面。进一步,所述进水分布管由连通的进水管和布水管组成,在所述布水管上加工有布水孔,每根布水管上的布水孔为两排,沿与垂直方向45º交叉布置。进一步,所述植物选择芦苇、芦竹、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旱伞草、灯芯草、黑麦草和高羊茅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进一步,所述砾石层由砾石铺垫而成,所述砾石粒径为1-2cm。进一步,所述基质床由秸秆、土壤、粒径2mm粗砂、4mm沸石和砾石组成,孔隙率为40-45%。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的湿地模块基质床浅,大大降低了水处理湿地系统的构建成本,每个湿地模块重量轻,不使用吊运机械,可人工铺装,降低了施工成本。植物根系延长了堵塞时间,降低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人工湿地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布水管截面图;图中:1-进水分布管、2-湿地模块、3-池体、4-收水渠、5-砾石层、6-出水管;11-进水管、12-布水管、13-布水孔;21-植物、22-基质床;31-隔墙、32-尾端墙、33--过水孔、34-出水孔、35-前池体、36-后池体。具体实施方式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本技术湿地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水量为100m³/d,污水中COD、SS、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0mg/L、200mg/L、35mg/L、40mg/L、5mg/L。根据设计规范和行业经验,该污水处理湿地系统采用湿地模块构建,所需湿地的面积为:100m³/d÷0.25m³/(㎡·d)=400㎡。鉴于农村地区,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灯芯草作为种植植物。水处理湿地系统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包括进水分布管1、湿地模块2、池体3和收水渠4。所述池体3由水泥浇筑,经防渗处理,以避免污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池体3由中部的隔墙31分为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处理的污水自前池体35流入后池体36。在前池体35的底部布置有砾石层5,厚度约10cm左右。砾石层5由砾石铺垫而成,砾石粒径为10-20mm。在砾石层5上方构建有湿地模块2。在隔墙31的底部,设计有多个间距均匀的过水孔33,过水孔33孔径约为3cm,连通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在后池体36内构建有同样的湿地模块2。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中的湿地模块2均由植物21和基质床22构建而成,如附图3所示。过水孔33的孔顶部不高于后池体36中基质床22的表面。在后池体36的尾端墙32上设计有出水孔34。出水孔34的孔径约为3cm,其孔顶部同样不高于后池体36基质床22的表面。出水孔34连通后池体36和收水渠4。在收水渠4底部设置出水管6。湿地模块2的基质床22深度可在2-29cm范围内选择,本实施例基质床深度为50mm,面积0.8㎡,基质床22选用秸秆、土壤、粒径2mm粗砂、4mm沸石和砾石组成,基质床22的孔隙率40-45%。植物21可选择芦苇、芦竹、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旱伞草、灯芯草、黑麦草和高羊茅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选用灯芯草,数量为16-20株/模块。每个湿地模块重量约30kg。所需湿地模块数量为400㎡÷0.8㎡=500个。进水分布管1包括焊接连通的进水管11和布水管12,在布水管12上加工有孔径为5mm的布水孔13,每根布水管12上的布水孔13为两排,沿与垂直方向45º角度交叉布置,如附图4所示。布水孔13同侧间距100mm,异侧间距50mm。本水处理湿地系统工作时,生活污水通过进水管11流入布水管12,然后由布水孔13流出,进入前池体35的湿地中,形成垂直流,向下流经湿地模块2、砾石层5,经砾石层5集水后,通过隔墙31的过水孔33,水平流入后池体36的湿地模块2,形成水平流,然后由出水孔34进入收水渠4,最终从出水管6流出。污水流经湿地模块2时,植物根系、基质床、微生物通过吸附、截留、生化及植物吸收等作用对污水进行充分净化,起到污水处理的效果和作用,做到达标排放。现有的人工湿地基质床厚度一般设计在0.5-1.8m范围内,本技术采用的湿地模块基质床浅,只有0.05m,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湿地系统的构建成本,每个湿地模块重量轻,不使用吊运机械,可人工铺装,尤其适用于机械无法达到的区域,降低了施工成本。本系统运行一年后,监测出水,各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COD82%、SS85%、氨氮85%、总氮63%、总磷80%,出水达标排放。并测试湿地模块的孔隙率,比建成时孔隙率减少了11%,预测发生堵塞年限为7-8年。与现有湿地堵塞时间5年相比,延长了堵塞时间,降低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处理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分布管(1)、湿地模块(2)、池体(3)和收水渠(4),所述池体(3)由中部的隔墙(31)分为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所述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由隔墙(31)底部的过水孔(33)连通;所述前池体(35)的上方,布置有进水分布管(1),在所述前池体(35)的底部,布置有砾石层(5),在砾石层(5)之上构建有湿地模块(2);所述后池体(36)内构建有湿地模块(2);在后池体(36)的尾端墙(32)上设计有出水孔(34),所述出水孔(34)连通后池体(36)和收水渠(4),所述收水渠(4)底部设置出水管(6);所述湿地模块(2)由植物(21)和基质床(22)组成,所述基质床(22)的深度为2-29cm,孔隙率为40-45%;所述过水孔(33)和出水孔(34)的孔顶部不高于后池体(36)中基质床(22)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处理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分布管(1)、湿地模块(2)、池体(3)和收水渠(4),所述池体(3)由中部的隔墙(31)分为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所述前池体(35)和后池体(36)由隔墙(31)底部的过水孔(33)连通;所述前池体(35)的上方,布置有进水分布管(1),在所述前池体(35)的底部,布置有砾石层(5),在砾石层(5)之上构建有湿地模块(2);所述后池体(36)内构建有湿地模块(2);在后池体(36)的尾端墙(32)上设计有出水孔(34),所述出水孔(34)连通后池体(36)和收水渠(4),所述收水渠(4)底部设置出水管(6);所述湿地模块(2)由植物(21)和基质床(22)组成,所述基质床(22)的深度为2-29cm,孔隙率为40-45%;所述过水孔(33)和出水孔(34)的孔顶部不高于后池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任勇翔,张海,贾翔霄,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原风景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