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衡车,平衡车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复位件和弹性件,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通过转动件可相对转动地布置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之间,转动件具有第一复位面,复位件具有第二复位面,弹性件压迫复位件以使第二复位面与第一复位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平衡车在两个车体发生相对扭转时能够可靠地完成自动复位,保证平衡车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衡车
本技术涉及代步工具
,具体地,涉及一种平衡车。
技术介绍
平衡车,例如通常所称的扭扭车,是一种用于承载人的代步工具,通常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左车轮和右车轮,左车体和右车体可以通过相对扭动完成转向操作,在完成转向操作后,通过复位组件恢复至初始状态。相关技术的复位结构存在两个车体发生相对扭转后,自动复位可靠性差,甚至无法复位,影响平衡车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平衡车,该平衡车在两个车体发生相对扭转时能够可靠地完成自动复位,保证平衡车的正常运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复位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通过转动件可相对转动地布置于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之间,所述转动件具有第一复位面;所述复位件具有第二复位面;所述弹性件压迫所述复位件以使所述第二复位面与所述第一复位面接触。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发生相对扭转时,转动件与复位件也发生相对扭转,两者由原来的面接触转变成线接触或点接触。此时,复位件在弹性件的压迫下,时刻具有与转动件发生相对运动以重新恢复到第一复位面和第二复位面相互贴合的面接触状态。在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发生相对扭转的力撤销或减小后,复位件即会在弹性件的压迫下重新与转动件恢复成面接触,进而使得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可靠地复位,保证平衡车的正常运行。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具有通孔的复位盖,所述复位件的上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复位面,所述复位盖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一个上,所述复位件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复位面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柱和设在所述复位柱的下端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外径,所述复位柱的上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复位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与所述第二轮轴通过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转轴和设置在所述转轴外周壁上的复位台,所述复位台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一复位面,所述转轴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与所述第二轮轴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台与所述转轴焊接或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转轴可拆卸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向限位长孔为两个且在所述转轴的径向上相对,所述限位销钉的两端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向限位长孔为两个且在所述转轴的径向上相对,所述限位销钉的两端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连接轴的第二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单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盖和第一底座,所述第一上盖与所述第一底座配合,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盖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底座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轮轴配合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二轮轴配合槽,所述第一轮轴配合在所述第一轮轴配合槽内,所述第二轮轴配合在所述第二轮轴配合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还包括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所述第一固定夹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以将所述第一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一轮轴配合槽内,所述第二固定夹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第二底座上以将所述第二轮轴固定在所述第二轮轴配合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配合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抵住所述复位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轮毂电机,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轮毂电机,所述第一轮毂电机具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二轮毂电机具有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一轮轴,所述第二电机轴构成所述第二轮轴。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B的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车体1,第一上盖101,第一底座102,第一固定夹103,第一空腔104,第一轮轴配合槽105,第二车体2,第二上盖201,第二底座202,第二固定夹203,容置槽204,复位盖205,第二空腔206,第二轮轴配合槽207,第一车轮3,第一轮轴301,第二车轮4,第二轮轴401,转动件5,转轴501,复位台502,第一复位面5021,周向限位长孔503,复位件6,复位柱601,第二复位面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复位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通过转动件可相对转动地布置于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之间,所述转动件具有第一复位面;所述复位件具有第二复位面;所述弹性件压迫所述复位件以使所述第二复位面与所述第一复位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车轮、第二车轮、第一车体、第二车体、复位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通过转动件可相对转动地布置于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之间,所述转动件具有第一复位面;所述复位件具有第二复位面;所述弹性件压迫所述复位件以使所述第二复位面与所述第一复位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通孔的复位盖,所述复位件的上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复位面,所述复位盖安装于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的一个上,所述复位件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复位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包括复位柱和设在所述复位柱的下端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外径,所述复位柱的上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复位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具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二车轮具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与所述第二轮轴通过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转轴和设置在所述转轴外周壁上的复位台,所述复位台的顶面构成所述第一复位面,所述转轴连接在所述第一轮轴与所述第二轮轴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台与所述转轴焊接或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转轴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周壁上设有周向限位长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固定有限位销钉,所述限位销钉的至少一端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以允许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可相对转动预定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限位长孔为两个且在所述转轴的径向上相对,所述限位销钉的两端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周向限位长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轮轴的内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轴的第二端与所述转轴固定,所述转轴具有中心孔,所述第二轮轴的内端配合在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转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旭彬,张令,乔万阳,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