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112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所述器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座,且器体下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轮,所述电动马达的底端与器体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与轴承座的内环固定连接,且轴承座的外环与器体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上安装有母座,所述斜支架B与斜支架A的中间位置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B的底端与动力箱的箱体活动连接,所述器体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斜支架B的架体设置在通孔中,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脚轮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器体的底端设置可通过电动马达调节高度的脚轮,使得器体在遇到较大坡度时可调节底盘与脚轮之间的距离,使得机器人顺利通过斜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
本技术涉及底盘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
技术介绍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移动机器人,因其能自动行走,在巡检、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量的生产厂家投入到机器人生产中,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生产标准,各机器人生产厂家自立标准,按照各自的设计制造机器人整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整机之间差异较大,不利于机器人安全高效的使用和快速的发展。并且现在常用的机器人底盘在遇到较大的坡度时不能使得机器人顺利通过。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用于解决现在装置过斜坡困难的缺点。(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包括斜支架A、斜支架B、动力箱、器体、电机轮、安装座、滑槽、电动马达、联轴器、丝杠、母座、连接架、通孔、轴承座、伺服电机和脚轮,所述器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座,且器体下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轮,所述电动马达的底端与器体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且电动马达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杠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与轴承座的内环固定连接,且轴承座的外环与器体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上安装有母座,且母座的下端通过连接架与斜支架B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斜支架B与斜支架A的中间位置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B的底端与动力箱的箱体活动连接,所述器体的底端开设有通孔,且斜支架B的架体设置在通孔中,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脚轮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斜支架A的上端与器体的壁体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A的下端设置在动力箱上开设的滑槽中。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箱设置在器体的下端,且脚轮设置在动力箱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器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且器体的侧面设置有盖板。进一步的,所述母座与丝杠之间通过螺纹啮合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电机与动力箱内部底端的箱体固定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器体的底端设置可通过电动马达调节高度的脚轮,使得器体在遇到较大坡度时可调节底盘与脚轮之间的距离,使得机器人顺利通过,在过完坡度后又可降低底盘与脚轮之间的距离,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能,使得装置可使用不同的环境中;在器体的底端设置有电机轮,在过坡度时可通过电机轮补充动力,使得机器人快速过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器体内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伺服电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中:1、斜支架A;2、斜支架B;3、动力箱;4、器体;5、电机轮;6、安装座;7、滑槽;8、电动马达;9、联轴器;10、丝杠;11、母座;12、连接架;13、通孔;14、轴承座;15、伺服电机;16、脚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3所示的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包括斜支架A1、斜支架B2、动力箱3、器体4、电机轮5、安装座6、滑槽7、电动马达8、联轴器9、丝杠10、母座11、连接架12、通孔13、轴承座14、伺服电机15和脚轮16,器体4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座6,且器体4下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轮5,电动马达8的底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且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9与丝杠10的一端固定连接,丝杠10的另一端与轴承座14的内环固定连接,且轴承座14的外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丝杠10上安装有母座11,且母座11的下端通过连接架12与斜支架B2的上端固定连接,斜支架B2与斜支架A1的中间位置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B2的底端与动力箱3的箱体活动连接,器体4的底端开设有通孔13,且斜支架B2的架体设置在通孔13中,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与脚轮16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斜支架A1的上端与器体4的壁体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A1的下端设置在动力箱3上开设的滑槽7中。进一步的,动力箱3设置在器体4的下端,且脚轮16设置在动力箱3的下端。进一步的,器体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且器体4的侧面设置有盖板,便于打开器体4对内部的设备进行检修。进一步的,母座11与丝杠10之间通过螺纹啮合转动连接,通过丝杠10的转动使得母座11在丝杠10上移动。进一步的,伺服电机15与动力箱3内部底端的箱体固定连接,通过伺服电机15为脚轮16提供动力。工作原理:工作时通过器体4上端设置的安装座6将装置与机器人连接,在移动遇到坡度时,电动马达8带动丝杠10转动,由于母座11与丝杠10是通过螺纹啮合转动连接的,同时与母座11通过连接架12连接的斜支架B2的下端是与动力箱3的壁体通过销轴活动连接的,因此丝杠10在正向转动时使得斜支架A1与斜支架B2相互靠近增加脚轮16与器体4之间的高度,便于装置通过斜坡,在移动时伺服电机15带动脚轮16移动,在器体4的底端设置有电机轮5,在过坡度时可通过电机轮5补充动力,使得机器人快速过坡。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包括斜支架A(1)、斜支架B(2)、动力箱(3)、器体(4)、电机轮(5)、安装座(6)、滑槽(7)、电动马达(8)、联轴器(9)、丝杠(10)、母座(11)、连接架(12)、通孔(13)、轴承座(14)、伺服电机(15)和脚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体(4)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座(6),且器体(4)下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轮(5),所述电动马达(8)的底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且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9)与丝杠(1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10)的另一端与轴承座(14)的内环固定连接,且轴承座(14)的外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10)上安装有母座(11),且母座(11)的下端通过连接架(12)与斜支架B(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斜支架B(2)与斜支架A(1)的中间位置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B(2)的底端与动力箱(3)的箱体活动连接,所述器体(4)的底端开设有通孔(13),且斜支架B(2)的架体设置在通孔(13)中,所述伺服电机(15)的输出轴与脚轮(16)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移动底盘,包括斜支架A(1)、斜支架B(2)、动力箱(3)、器体(4)、电机轮(5)、安装座(6)、滑槽(7)、电动马达(8)、联轴器(9)、丝杠(10)、母座(11)、连接架(12)、通孔(13)、轴承座(14)、伺服电机(15)和脚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体(4)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座(6),且器体(4)下端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轮(5),所述电动马达(8)的底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且电动马达(8)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9)与丝杠(1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杠(10)的另一端与轴承座(14)的内环固定连接,且轴承座(14)的外环与器体(4)内部的壁体固定连接,所述丝杠(10)上安装有母座(11),且母座(11)的下端通过连接架(12)与斜支架B(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斜支架B(2)与斜支架A(1)的中间位置通过销轴活动连接,且斜支架B(2)的底端与动力箱(3)的箱体活动连接,所述器体(4)的底端开设有通孔(13),且斜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玥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