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696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特别涉及集成墙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支撑平台、支撑腿、第一液压缸、推动块、下模具、缓冲装置、竖杆、第二横杆、第二液压缸、压板、上模具、气缸、传送装置,所述压板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所述下模具下方设有所述缓冲装置,所述下模具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板和位于底部能够上下推动的所述底板,所述底板底部与所述推动块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底板两侧外壁紧贴于所述侧板的内壁。缓冲装置的设置可以在挤压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长时间受到冲击容易出现变形,提高挤压质量及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集成墙板生产设备
,特别涉及于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
技术介绍
集成墙板是通过利用竹木粉、石粉及塑料粉末压制而成,现有的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没有配备缓冲装置,因为挤压装置长时间需要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模具变形,严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另外,现有的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无法实现挤压后集成墙板的推送和传送,影响下一工序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克服了现有的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没有配备缓冲装置,容易导致模具变形,严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及无法实现挤压后集成墙板的推送和传送,影响下一工序的工作效率的缺点。(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包括支撑平台、支撑腿、第一液压缸、推动块、下模具、缓冲装置、竖杆、第二横杆、第二液压缸、压板、上模具、气缸、传送装置,所述支撑平台底部设有两个所述支撑腿,两个所述支撑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上设有所述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液压杆朝上设置且上端穿过所述支撑平台并连接有推动块,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两个所述竖杆,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上设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第二液压杆朝下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压杆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杆并连接有所述压板,所述压板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所述上模具正下方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所述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下方设有所述缓冲装置,所述下模具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板和位于底部能够上下推动的所述底板,所述底板底部与所述推动块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底板两侧外壁紧贴于所述侧板的内壁,所述下模具的一侧设有所述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的进料端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板,所述下模具上方的另一侧设有所述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所述传送装置。优选地,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受压板,两个所述受压板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缓冲柱,所述缓冲柱上设有弹簧。优选地,所述气缸底部通过支架固定于所述支撑平台上。优选地,所述上模具、所述下模具内均设有加热丝。(3)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克服了现有的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没有配备缓冲装置,容易导致模具变形,严重影响产品的合格率及无法实现挤压后集成墙板的推送和传送,影响下一工序的工作效率的缺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缓冲装置内的受压板和缓冲柱之间的配合设置可以在挤压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长时间受到冲击容易出现变形,提高挤压质量及产品的合格率。2、挤压完毕后,通过第一液压缸带动推动块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底板向上推动将挤压后的集尘墙板向上推,再通过气缸带动活塞杆运动将集成墙板推至导板处,然后集成墙板顺着导板进入到传送装置上,并通过传送装置传送至下一个工序,提高工作效率。3、压板底部通过螺栓与上模具相固定,底板底部与推动块通过螺栓固定相连,通过这样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上模具和下模具的更换,提高挤压装置的实用性。4、上模具、下模具内均设有加热丝,方便实现加热,提高挤压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液压缸、推动块与下模具、第二液压缸与压板连接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液压缸向上推动底板状态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技术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支撑平台、2-支撑腿、3-第一横杆、4-第一液压缸、41-第一液压杆、5-推动块、6-下模具、61-侧板、62-底板、7-缓冲装置、71-受压板、72-缓冲柱、73-弹簧、8-竖杆、9-第二横杆、10-第二液压缸、101-第二液压杆、11-压板、12-上模具、13-支架、14-气缸、141-活塞杆、15-传送装置、16-导板。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腿2、第一液压缸4、推动块5、下模具6、缓冲装置7、竖杆8、第二横杆9、第二液压缸10、压板11、上模具12、气缸14、传送装置15,所述支撑平台1底部设有两个所述支撑腿2,两个所述支撑腿2之间设有所述第一横杆3,所述第一横杆3上设有所述第一液压缸4,所述第一液压缸4的第一液压杆41朝上设置且上端穿过所述支撑平台1并连接有推动块5,所述支撑平台1上设有两个所述竖杆8,两个所述竖杆8之间设有第二横杆9,所述第二横杆9上设有第二液压缸10,所述第二液压缸10的第二液压杆101朝下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压杆101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杆9并连接有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12,所述上模具12正下方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所述下模具6,所述下模具6下方设有所述缓冲装置7,所述下模具6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板61和位于底部能够上下推动的所述底板62,所述底板62底部与所述推动块5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底板62两侧外壁紧贴于所述侧板61的内壁,所述下模具6的一侧设有所述传送装置15,所述传送装置15的进料端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板16,所述下模具6上方的另一侧设有所述气缸14,所述气缸14的活塞杆141朝向所述传送装置15。所述缓冲装置7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受压板71,两个所述受压板71之间设有两个以上的缓冲柱72,所述缓冲柱72上设有弹簧73,所述气缸14底部通过支架13固定于所述支撑平台1上,所述上模具12、所述下模具6内均设有加热丝。实际工作中,通过启动第二液压缸10带动第二液压杆101向下运动实现上模具11对下模具6的挤压,缓冲装置7内的受压板71和缓冲柱72之间的配合设置可以在挤压的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长时间受到冲击容易出现变形,提高挤压质量及产品的合格率,挤压完毕后,启动第一液压缸4带动第一液压杆41向上运动带动推动块5向上运动进而带动底板62向上推动将挤压后的集尘墙板向上推,超过侧板61的高度时,启动气缸14带动活塞杆141运动将集成墙板推至导板16处,然后集成墙板顺着导板16进入到传送装置15上,并通过传送装置15传送至下一个工序。所述压板1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12,所述底板62底部与所述推动块5通过螺栓固定相连,通过这样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上模具和下模具的更换,提高挤压装置的实用性。所述上模具12、所述下模具6内均设有加热丝,方便实现加热,提高挤压效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公知的现有技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本技术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未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所为的任何改进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腿(2)、第一液压缸(4)、推动块(5)、下模具(6)、缓冲装置(7)、竖杆(8)、第二横杆(9)、第二液压缸(10)、压板(11)、上模具(12)、气缸(14)、传送装置(15),所述支撑平台(1)底部设有两个所述支撑腿(2),两个所述支撑腿(2)之间设有第一横杆(3),所述第一横杆(3)上设有所述第一液压缸(4),所述第一液压缸(4)的第一液压杆(41)朝上设置且上端穿过所述支撑平台(1)并连接有推动块(5),所述支撑平台(1)上设有两个所述竖杆(8),两个所述竖杆(8)之间设有第二横杆(9),所述第二横杆(9)上设有第二液压缸(10),所述第二液压缸(10)的第二液压杆(101)朝下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压杆(101)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杆(9)并连接有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12),所述上模具(12)正下方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所述下模具(6),所述下模具(6)下方设有所述缓冲装置(7),所述下模具(6)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板(61)和位于底部能够上下推动的底板(62),所述底板(62)底部与所述推动块(5)通过螺栓固定相连,所述底板(62)两侧外壁紧贴于所述侧板(61)的内壁,所述下模具(6)的一侧设有所述传送装置(15),所述传送装置(15)的进料端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导板(16),所述下模具(6)上方的另一侧设有所述气缸(14),所述气缸(14)的活塞杆(141)朝向所述传送装置(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墙板生产用挤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腿(2)、第一液压缸(4)、推动块(5)、下模具(6)、缓冲装置(7)、竖杆(8)、第二横杆(9)、第二液压缸(10)、压板(11)、上模具(12)、气缸(14)、传送装置(15),所述支撑平台(1)底部设有两个所述支撑腿(2),两个所述支撑腿(2)之间设有第一横杆(3),所述第一横杆(3)上设有所述第一液压缸(4),所述第一液压缸(4)的第一液压杆(41)朝上设置且上端穿过所述支撑平台(1)并连接有推动块(5),所述支撑平台(1)上设有两个所述竖杆(8),两个所述竖杆(8)之间设有第二横杆(9),所述第二横杆(9)上设有第二液压缸(10),所述第二液压缸(10)的第二液压杆(101)朝下设置且所述第二液压杆(101)下端穿过所述第二横杆(9)并连接有所述压板(11),所述压板(1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所述上模具(12),所述上模具(12)正下方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所述下模具(6),所述下模具(6)下方设有所述缓冲装置(7),所述下模具(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青王志惠林萍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汇腾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