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及模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6817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及模板系统,端模包含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之间设有中埋止水带,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若干个模板,所述模板具有钢筋孔道,所述模板外侧设有横楞和竖楞,所述竖楞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外侧设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套设于纵筋上;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模板外侧设有反力架,所述反力架分别连接外侧模和行车道内模或者分别连接行车道内模和中廊道内模,所述反力架外侧连接有反力顶杆。本装置有效缩小安拆节段间端模所需的空间,方便人工拆卸,无需设置吊装设备,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缩短管节的预制周期,降低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及模板系统
本技术涉及沉管预制
,特别涉及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及模板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于沉管的单个管节达到一定长度(大于或等于30m)时,需要对单个管节进行分段浇筑,随着沉管隧道的超级工程越来越多,管节的长度、截面尺寸也越来越大。现有技术中在对管节进行分段预制时,为保证端模安装的稳定性,通常采用斜撑进行支撑,由于端模高度大、重量重,因此斜撑所占空间较大,地面连接结构复杂,斜撑角度调节困难,拆转繁杂,导致相邻两个节段间往往需要设置后浇带,而后浇带与两侧节段之间容易发生渗水等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节段间的纵筋并不连通,导致影响沉管管节成型质量和抗裂性能,同时,设置后浇带还会延长整个管节的预制周期,增加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乏相邻节段间不设后浇带的沉管管节预制时可用的节段间端模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及模板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包含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之间设有中埋止水带,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若干个模板,所述模板具有钢筋孔道,所述模板外侧设有横楞和竖楞,所述竖楞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外侧设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套设于纵筋上;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竖楞外侧设有反力架,所述反力架分别连接外侧模和行车道内模或者分别连接行车道内模和中廊道内模,所述反力架外侧连接有反力顶杆。其中,所述模板采用轻质金属构件,既能满足于较大截面尺寸的沉管端面封堵,保证成型质量,又能便于人工拆卸。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所述竖楞同时压紧内圈端模和外圈端模,有利于使内圈模板和外圈模板处于同一平面,保证节段端面的平整性,所述模板预留有用于纵筋穿过的钢筋孔道,便于相邻节段的钢筋连接贯通,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模板通过所述紧固件压紧,实现所述模板的固定和支撑,保障混凝土顺利浇筑,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模板通过横向的所述反力顶杆及反力架压紧,避免各个位置的节段间端模采用斜撑进行支撑,有效缩小安拆节段间端模所需的空间,避免设置后浇带,方便人工拆卸,无需设置吊装设备,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缩短管节的预制周期,降低工程成本。优选的,所述模板为铝合金构件。成本低,重量轻,提高人工安拆效率,施工方便。进一步优选的,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两端分别套设于对应的纵筋。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便于所述竖楞的安装定位。优选的,所述紧固部件包含钢筋紧固夹和楔形垫块。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楔形垫块具有用于适配所述纵筋的U型槽口。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便于与压紧状态的调节,相较于现有技术,调节更加简便。优选的,所述反力架连接于外侧模、行车道内模或中廊道内模的固定套筒。优选的,所述模板内侧设有免凿毛止浆带。优选的,所述模板与外侧模、内模和底模的连接处均设有角钢带橡胶条。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模板系统,包含如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对于端钢壳位置的端模,由于作业空间较大、安拆方便,仍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端模结构。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模板系统,管节端钢壳,节段间端模安拆方便,能够有效实现端模的固定和支撑,端模安拆空间小,方便人工拆卸,无需设置吊装设备,节段间无需设置后浇带,使得整个管节能够连续浇筑,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缩短管节的预制周期,降低工程成本。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避免各个位置的节段间端模采用斜撑进行支撑,有效缩小安拆节段间端模所需的空间,避免设置后浇带,方便人工拆卸,无需设置吊装设备,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缩短管节的预制周期,降低工程成本。2、采用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模板系统,端模安拆方便,能够有效实现端模的固定和支撑,端模安拆空间小,方便人工拆卸,无需设置吊装设备,节段间无需设置后浇带,使得整个管节能够连续浇筑,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有效缩短管节的预制周期,降低工程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的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端模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端模的示意图二。图中标记:1-中埋止水带,2-模板,21-横楞,22-竖楞,23-免凿毛止浆带,31-钢筋紧固夹,32-楔形垫块,4-纵筋,51-反力架,52-反力顶杆,61-外侧模,62-行车道内模,63-中廊道内模,7-角钢带橡胶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包含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外圈即是靠近沉管外表面的一侧,内圈即是远离沉管外表面的一侧,由于中墙宽度较窄,中墙对应的端模不分内圈端模和外端端模,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之间设有中埋止水带1,如图1所示(仅示出单侧),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均包含若干个模板2进行拼装,所述模板2为铝合金构件,成本低,重量轻,提高人工安拆效率,施工方便。所述模板2具有钢筋孔道,用于对应的内圈纵筋或外圈纵筋穿过,如具有槽型缺口,用于对应纵筋4,相邻两个待浇筑节段之间的钢筋笼区域预留有用于拆装端模的人孔,如在顶板外圈纵筋处和底板内圈纵筋处分别预留1.5m*1.5m的区域作为人孔及端模进出孔,断开处的钢筋采用套筒螺栓连接。所述模板2的钢筋孔道处设有角钢带橡胶条7,用于将缝隙填塞密实,避免漏浆;也可以所述模板2位于内圈纵筋和外圈纵筋之间,其余空隙用角钢带橡胶条7填实。相邻两个模板2之间也设有橡胶条填塞。如图2-3所示,所述模板2内侧设有免凿毛止浆带23,所述模板2外侧设有横楞21和竖楞22,所述竖楞2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如图2所示,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模板2外侧的所述竖楞22两端分别套设于内圈纵筋和外圈纵筋,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22外侧设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套设于纵筋4上(图1未示出),所述紧固部件包含钢筋紧固夹31和楔形垫块32,所述楔形垫块32通过U型卡槽连接于纵筋4上,通过调节楔形垫块32卡入的深度配合钢筋紧固夹31来压紧铝模板2,调节便利。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模板2的竖楞22外侧设有反力架51,以沉管的外侧墙为例,如图3所示,所述反力架51对应所述竖楞22的位置设置,所述反力架51两端分别连接外侧模61和行车道内模62的固定套筒上,所述反力架51外侧连接有反力顶杆52。对于中墙的端模外侧的所述反力架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其特征在于,包含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之间设有中埋止水带(1),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若干个模板(2),所述模板(2)具有钢筋孔道,所述模板(2)外侧设有横楞(21)和竖楞(22),所述竖楞(2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n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22)外侧设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套设于纵筋(4)上;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竖楞(22)外侧设有反力架(51),所述反力架(51)分别连接外侧模(61)和行车道内模(62)或者分别连接行车道内模(62)和中廊道内模(63),所述反力架(51)外侧连接有反力顶杆(5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其特征在于,包含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之间设有中埋止水带(1),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若干个模板(2),所述模板(2)具有钢筋孔道,所述模板(2)外侧设有横楞(21)和竖楞(22),所述竖楞(2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外圈端模和内圈端模;
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22)外侧设有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套设于纵筋(4)上;位于外侧墙和中墙的所述竖楞(22)外侧设有反力架(51),所述反力架(51)分别连接外侧模(61)和行车道内模(62)或者分别连接行车道内模(62)和中廊道内模(63),所述反力架(51)外侧连接有反力顶杆(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2)为铝合金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管节分段预制的节段间端模,其特征在于,位于顶板和底板的所述竖楞(22)两端分别套设于对应的纵筋(4)。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智马亿光明陈猛梁邦炎陈伟彬黄文慧旷明智王晓东戴双全黄跃龙龚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