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643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用于输送冷风进入发电机内部的送风道、用于从发电机内部输出热风的回风道、以及热交换器;所述回风道上设置有换风口,所述换风口与出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道与外部连通;所述回风道上还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新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新风送入所述新风道的进风风机;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风道结构可以排除部分热风的同时,送入新风,降低了进入热交换器的热空气的温度;同时可以在所述回风道上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处形成旋转气流,使得热风与新风充分混合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钢铁厂、冶炼厂站等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工作的场地通常自己配备有备用发电机组。现有的空冷发电机中,包括进口电机,有些电机在设计上存在缺陷,电机在满载运行时发热量大于散热量,电机散热效果很差,电机温升高,最终导致电机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虽然现有技术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对于转子轴向空间较大的电机,可以在轴两端靠近线圈的地方加装风扇,但加装风扇首先设计风扇,再加工轴,而且有些电机轴上没有合适的位置加装风扇,此方案即使可以实施,但加工费用大,方案复杂。进一步地,在空冷发电机中,还会使用密封循环式的空冷器对发电机组进行冷却,例如下置空冷器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的空冷器置于电机机舱的底部,改变了传统风力发电机结构形式,使电机结构更加紧凑,能合理利用机舱内有效空间,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但是,现有的空冷发电机组,电机发热量较大,尤其是钢铁厂和冶炼厂由于本身的环境温度较高,在夏天时发电机的工作温度会更高,这时候的空冷器就无法满足电机的散热需求,从发电机组中经热交换流出的热空气温度过高,空气器无法对热空气进行有效的冷却,导致散热效果严重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旨在改善发电机空冷系统的散热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用于输送冷风进入发电机内部的送风道、用于从发电机内部输出热风的回风道、以及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入风口与所述回风道相连通,出风口与所述送风道相连通,所述回风道上设置有换风口,所述换风口与出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道与外部连通;所述回风道上还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新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新风送入所述新风道的进风风机;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的出口处还设有抽风风机,用于将所述回风道内的部分热风排出至外部。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的管径小于所述新风道的管径;所述进风风机的功率大于所述抽风风机的功率。更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的位置还设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滤网以及干燥剂。更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道的外部包覆有隔热层。更进一步地,所述回风道上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口之间的距离大于0.5米。更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道的所述进风口的位置设置于所述发电机所在的建筑物的外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所述发电机空冷系统的热风部分排出到空冷系统外部,降低了进入热交换器的热空气的温度;同时新风系统抽取外部新风进入空冷系统,进一步降低进入热交换器的热空气的温度;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由于进出风向的流向以及冷热空气的碰撞,可以在所述回风道上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处形成旋转气流,使得热风与新风充分混合后,进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0、发电机,11、墙体,12、补风过滤器,13、风扇,22、热交换器,23、送风道,30、出风道,31、抽风风机,40、新风道,41、进风风机,42、过滤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结合图1,为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所述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用于输送冷风进入发电机10内部的送风道21、用于从发电机10内部输出热风的回风道23、以及热交换器22;其中,所述热交换器22的入风口与所述回风道23相连通,出风口与所述送风道21相连通。从发电机10中输送出来的热风,经过热交换器22进行冷却后,冷风经过送风道输送回发电机10内,用于对发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线圈等进行冷却。具体的,所述热交换器22可以是水冷交换器也可以是其他散热器等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只要可以对热风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均可以用作该热交换器22,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进一步地,为了增加发电机10的散热性能,在所述送风道21处或者发电机的转子处,可以设置风扇,进一步增加空冷系统的热交换效率。其中,所述回风道23上设置有换风口(图未标号),所述换风口与出风道30连通,所述出风道30与外部连通;用于将部分的热风传输到发电机外部,降低了进入热交换器22的热空气的温度。其中,所述回风道23上还设置有新风口(图未标号),所述新风口与新风道40连通,所述新风道40的进风口(图未标号)处设置有用于将新风送入所述新风道40的进风风机41;所述新风道40和进风风机41可以抽取和输送外部新风进入空冷系统,进一步降低进入热交换器22的热空气的温度.其中,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22的所述入风口;由于所述新风道40的送风风向和出风道30的出风向相反,因此基于进出风向的流向以及冷热空气的碰撞,可以在所述回风道23上靠近所述热交换器22的所述入风口处形成旋转气流,使得热风与新风充分混合后,再进入所述热交换器22的所述入风口。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30的出口处还设有抽风风机31,用于将所述回风道23内的部分热风排出至外部;抽风风机31可以加大热风的排出效率。更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30的管径小于所述新风道40的管径;所述进风风机41的功率大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用于输送冷风进入发电机内部的送风道、用于从发电机内部输出热风的回风道、以及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入风口与所述回风道相连通,出风口与所述送风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道上设置有换风口,所述换风口与出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道与外部连通;所述回风道上还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新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新风送入所述新风道的进风风机;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包括用于输送冷风进入发电机内部的送风道、用于从发电机内部输出热风的回风道、以及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入风口与所述回风道相连通,出风口与所述送风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道上设置有换风口,所述换风口与出风道连通,所述出风道与外部连通;所述回风道上还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新风道连通,所述新风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新风送入所述新风道的进风风机;所述出风口相较于所述新风口的位置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入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机空冷系统散热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的出口处还设有抽风风机,用于将所述回风道内的部分热风排出至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机空冷系统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冷水江博长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