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330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涉及电器设备安装结构领域。该抗冲击抗震结构用于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底部通过多个底部隔振器安装在基底上,包括多个横向排布的上部隔振器,所述电器设备的后壁的上部通过多个所述上部隔振器与后支撑连接;两端的两个所述上部隔振器的外端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还包括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器设备的上部可拆卸固定,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支撑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只能实现抗冲击、抗震两项功能中的一项,无法满足两功能的相互转换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冲击抗震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设备安装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冲击是涵盖中频到高频的瞬态振动激励,加速度大,作用时间短是其主要特征。冲击振动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高频部分,频率范围从几十到几千赫兹。对于设备隔振器抗冲击的选择多考虑其在中高频部分的隔离效果。抗冲击,即设备通过采用抗冲击防御措施,在受到外部瞬时冲击载荷作用时,保护电器设备系统避免造成的系统失灵和结构失效。在抗冲击方面阻尼比越大,隔离系统有阻尼时的固有频率越小,冲击传递率越小,冲击隔离性能越好。当输入是宽带随机振动激励时响应是幅值随机的振动,其频率相当于隔离系统的固有频率。基于以上原理,通常采用隔振器来进行隔冲设计。隔振器是连接设备和基础的弹性元件,用以减少和消除由基础传递到设备的振动。在抗冲击设计中,隔振器的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其重要指标就是固有频率。因冲击振动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高频部分,一般隔振器的固有频率位于低频,这样冲击传递率越小,冲击隔离性能越好。如图1,抗冲击设备主要是在主要是在设备与基底(或基础框架、底座)之间安装底部隔振器,设备后上部安装连接装置,使其与后支撑(后壁或后部框架)连接。设备下部隔振器屏蔽或降低冲击,后上部连接装置保持设备的稳定。设备通过隔振器屏蔽或降低冲击。设备后上部连接装置保持设备的稳定。隔振器主要形式有弹簧、橡胶、钢制摩擦器或多形式的组合方式等。连接装置主要形式有弹簧和橡胶等。地震是主要集中在低频的瞬态振动激励,一般在35秒以内。地震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频率范围从几赫兹到几十赫兹。抗震即设备通过采用抗震防御措施,在受到外部地震载荷作用时,保护电器设备系统避免造成的系统失灵和结构失效。在抗地震设计方面,对于抗震一般采用大刚度法,即系统的固有频率应落在避开地震反应谱的峰值区并留有一定固有频率的余量的区间内,使激振频率和固有频率岔开。抗震设备一般在设备底部通过螺钉(或栓)或焊接方式固定在基础(或基础框架、底座)上。通过设备自身的刚度实现抗震功能。从上文可知,同时满足低频、中频、高频的振动是兼顾实现抗震,抗冲击的难度点,要同时实现抗地震和抗冲击的设计就要平衡隔振器的频率,这是非常困雅的。因为实现抗冲击就要求隔振器频率低,而这恰恰落在了地震的最大放大区内,隔振器将对地震的激振进行放大。当在激振频率与隔振器固有频率相等时,隔振器不但没有减震的能力,而且还会对振动有放大作用。可以这样理解:实现抗冲击隔振器频率所处区间不利于抗震,而实现抗地震系统频率所处区间又不利于抗冲击。这也是目前抗冲击和抗地震需求同时实现的困难。现有技术只能实现抗冲击、抗震两项功能中的一项,无法满足两功能的相互转换要求。设备处于需要另一功能要求的应用环境下时,风险不能排除。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实现抗冲击、抗震两项功能中的一项,无法满足两功能的相互转换要求。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用于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底部通过多个底部隔振器安装在基底上,包括多个横向排布的上部隔振器,所述电器设备的后壁的上部通过多个所述上部隔振器与后支撑连接;两端的两个所述上部隔振器的外端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还包括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器设备的上部可拆卸固定,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支撑可拆卸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抗冲击抗震结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可选的,所述上部隔振器均采用钢丝绳隔振器,所述钢丝绳隔振器一侧的连接条与设备连接,另一侧的连接条用于与后支撑连接;位于一端的两根所述连接条与相应的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位于另一端的另两根所述连接条与另一个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可选的,每个所述固定件均包括基板和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基板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有插接孔,分别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条的端部插接。可选的,所述连接条的外端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插入相应的所述插接孔内。可选的,位于端部的四根所述连接条的外端均设置有安装孔,四个所述连接部分别通过销钉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条的安装孔固定。可选的,所述插接孔为沉孔,所述连接条与所述插接孔的底部抵接。可选的,还包括多个底部连接板,多个所述底部连接板的上部均与所述电器设备的下部可拆卸连接,多个所述底部连接板的下部均与基底连接。可选的,所述固定连接件为固定连杆;所述固定连杆的一端与后支撑螺接;所述固定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螺钉安装孔,所述螺钉安装孔内设置有螺钉,所述螺钉与所述电器设备的顶部螺接。可选的,所述固定连接件为固定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抗冲击抗震结构,适用于要求设备具有抗冲击、抗震相互转换需求的电器相关设备。设备下部安装底部隔振器,底部隔振器一端(或一面)安装在基底(基础框架或底座)上,设备后上部安装连接装置,使其与后支撑(后壁或后部框架)连接。设备下部隔振器屏蔽或降低冲击,后上部连接装置保持设备的稳定。为实现抗震需要,设备后上部安装的连接装置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其能实现抗震的相关要求。两端的两个上部隔振器外端分别安装固定件,使之改变隔振器频率。同时,顶部还设置固定连接件,通过固定连接件固定设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抗冲击抗震结构,通过可拆卸的安装固定件和固定连接件使设备上部被限制位移,实现抗震。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设备具有抗冲击功能时,设备不安装固定件和固定连接件,需要设备具有抗震功能时,设备则安装固定件和固定连接件。本申请通过改变隔振器的频率实现抗冲击和抗震功能切换的方式,通过增加刚性连接件实现设备与基底或后支撑固定使其隔振器失效或者频率改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显而易见地,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A和图1B分别为现有技术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抗冲击抗震结构的俯视图和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部隔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俯视图和左视图;图5A和图5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与上部隔振器连接后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图6为为上部隔振器与固定件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用于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底部通过多个底部隔振器安装在基底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横向排布的上部隔振器,所述电器设备的后壁的上部通过多个所述上部隔振器与后支撑连接;/n两端的两个所述上部隔振器的外端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n还包括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器设备的上部可拆卸固定,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支撑可拆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抗震结构,用于电器设备,所述电器设备底部通过多个底部隔振器安装在基底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横向排布的上部隔振器,所述电器设备的后壁的上部通过多个所述上部隔振器与后支撑连接;
两端的两个所述上部隔振器的外端与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还包括两个固定连接件;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电器设备的上部可拆卸固定,两个所述固定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后支撑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隔振器均采用钢丝绳隔振器,所述钢丝绳隔振器一侧的连接条与设备连接,另一侧的连接条用于与后支撑连接;
位于一端的两根所述连接条与相应的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位于另一端的另两根所述连接条与另一个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冲击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件均包括基板和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基板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侧;
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有插接孔,分别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条的端部插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刘兆峰贺红彦谢逸钦李刚侯风英王纪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