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55185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墙板和楼板,相邻两楼板之间设置有一立柱,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垂直布置且两者的侧面相隔形成所述立柱的安装空间,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抗震连接装置,所述抗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的结构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配合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连接更为方便、牢固,装配效率高,满足装配式建筑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六十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但是目前来说,很多装配式建筑的固定存在各种弊端,有的采用机械式连接或者简单的硬性连接,不具有抗震效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该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连接更为方便、牢固,装配效率高,满足装配式建筑的需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包括墙板和楼板,相邻两楼板之间设置有一立柱,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垂直布置且两者的侧面相隔形成所述立柱的安装空间,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抗震连接装置,所述抗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的结构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配合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抗震连接筒包括铰接底座、过渡连接筒、墙板连接筒、阻尼器和弹簧,所述铰接底座的一端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铰接底座的另一端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墙板连接筒的一端滑动套设在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外侧,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盲孔螺纹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阻尼器外侧,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铰接底座和墙板连接筒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筒和墙板连接筒的中心形成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安装空间。进一步,所述过渡连接筒的外端连接有辅助减震装置,所述辅助减震装置包括连接环和若干记忆合金带,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记忆合金带均布在所述连接环的周向,所述记忆合金带呈L型,所述记忆合金带的外端形成台阶,所述台阶在墙板连接筒到达过渡连接筒外端时将墙板连接筒限位。进一步,连接环的内侧设置有一内支撑筒,所述内支撑筒与所述铰接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铰接底座的中部形成与所述内支撑筒连接的螺纹连接槽,所述内支撑筒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记忆合金带在轴向滑动时的限位空间。进一步,所述墙板连接筒与过渡连接筒配合一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中间筒,所述中间筒的端面上向内形成与所述记忆合金带配合的挡沿。进一步,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外端设置有一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墙板连接筒螺纹连接。进一步,所述墙板连接筒与所述第一盲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墙板连接筒远离立柱一侧的外侧表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密封圈的环槽。进一步,所述立柱上还设置有一L型固定板,所述L型固定板的中部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L型固定板上固设有若干插销,所述L型固定板通过所述插销与所述楼板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立柱的端部还螺纹连接有一螺栓,所述螺栓将所述L型固定板压紧于楼板。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的安装方法,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抗震建筑,首先将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分别与立柱安装配合,将立柱固定在楼板之间,将所述第一抗震连接筒的铰接底座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墙板连接筒的一端滑动套设在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外侧,不断转动调整墙板连接筒的位置,使得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盲孔螺纹连接,达到弹簧和阻尼器的初始位置,第儿抗震连接筒和第一抗震连接筒的调整方式相同且两者分别与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对应,不断调整两者的位置完成安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及其安装方法,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相隔形成所述立柱的安装空间,方便对装置进行调整安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配合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使得墙板与立柱之间可以联系到一起,通过同一立柱作为旋转的支点,再受到地震力的激励时,可以使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按照预定的轴心进行旋转,并且通过减震装置进行减震,减少了对墙板和楼板的破坏。本专利技术装置中,第一抗震连接筒包括铰接底座、过渡连接筒、墙板连接筒、阻尼器和弹簧,所述过渡连接筒和墙板连接筒的中心形成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安装空间,阻尼器用于对墙板之间发生转动或位移时进行减震,通过弹簧进行快速回位,在安装时,通过不断转动调整墙板连接筒的位置,使得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盲孔螺纹连接后达到预定位置,同样调整第二盲孔内的墙板连接筒,使得整个装置可以有一定的预留调整空间,因此本专利技术装置对于预制式装配的精度要求较低,在装配完成后,装置结构较为紧凑,具有抗震能力的同时,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安装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抗震连接装置的布置示意图;图3为抗震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抗震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5为抗震连接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辅助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墙板1、第一墙板101、第二墙板102、楼板2、立柱3、抗震连接装置4、第一抗震连接筒5、铰接底座51、过渡连接筒52、墙板连接筒53、阻尼器54、弹簧55、辅助减震装置56、连接环561、记忆合金带562、台阶563、内支撑筒57、螺纹连接槽58、中间筒59、端盖510、密封圈511、第二抗震连接筒6、第一盲孔7、第二盲孔8、L型固定板9、插销10、螺栓1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包括墙板和楼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楼板之间设置有一立柱,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垂直布置且两者的侧面相隔形成所述立柱的安装空间,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抗震连接装置,所述抗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的结构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配合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抗震连接筒包括铰接底座、过渡连接筒、墙板连接筒、阻尼器和弹簧,所述铰接底座的一端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铰接底座的另一端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墙板连接筒的一端滑动套设在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外侧,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盲孔螺纹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阻尼器外侧,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铰接底座和墙板连接筒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筒和墙板连接筒的中心形成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安装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抗震建筑,包括墙板和楼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楼板之间设置有一立柱,所述墙板包括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之间垂直布置且两者的侧面相隔形成所述立柱的安装空间,所述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抗震连接装置,所述抗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的结构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抗震连接筒和第二抗震连接筒配合的第一盲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一抗震连接筒包括铰接底座、过渡连接筒、墙板连接筒、阻尼器和弹簧,所述铰接底座的一端与所述立柱枢接,所述铰接底座的另一端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墙板连接筒的一端滑动套设在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外侧,所述墙板连接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盲孔螺纹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阻尼器外侧,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两端分别与铰接底座和墙板连接筒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筒和墙板连接筒的中心形成所述弹簧和阻尼器的安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筒的外端连接有辅助减震装置,所述辅助减震装置包括连接环和若干记忆合金带,所述连接环与所述过滤连接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记忆合金带均布在所述连接环的周向,所述记忆合金带呈L型,所述记忆合金带的外端形成台阶,所述台阶在墙板连接筒到达过渡连接筒外端时将墙板连接筒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连接环的内侧设置有一内支撑筒,所述内支撑筒与所述铰接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铰接底座的中部形成与所述内支撑筒连接的螺纹连接槽,所述内支撑筒与过渡连接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记忆合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应王帅王利国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腾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