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监护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4619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呼吸监护仪,属于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支撑架和固定带,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红外线发射器;固定带上设有红外线接收器,固定带用于佩戴在患者的胸部或者腹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支撑架一侧设有安装箱,安装箱内设有控制器,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接收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安装箱外壁上设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显示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呼吸监护仪,支撑架的高度和宽度均可调节,可适应不同的监护环境,监护仪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与患者的口鼻直接接触,减少呼吸疾病的二次传播几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可在医疗不发达地区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呼吸监护仪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呼吸监护仪。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渐提升,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医院都会使用呼吸监护仪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护。人体的呼吸动作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使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交流,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参加呼吸作用的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平和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松弛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但是现有的呼吸监护仪,比如说热敏式呼吸测量仪器是用热敏电阻放在鼻孔处,当气流通过热敏电阻时,热敏电阻受到流动气流的热交换,电阻值发生改变,从而测得呼吸的频率;结构复杂,传感器元件较多且传感器需要与患者的口鼻直接接触,患者之间交叉使用会增加呼吸疾病的传播几率,成本昂贵,对于医疗不发达地区的医院运行负担较重,不能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呼吸监护仪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呼吸监护仪与人体接触,增加呼吸疾病传播几率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呼吸监护仪,其包括支撑架和固定带,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红外线发射器;固定带上设有红外线接收器,固定带用于佩戴在患者的胸部或者腹部;红外线接收器接收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支撑架一侧设有安装箱,安装箱内设有控制器,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安装箱外壁上设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显示器。在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使用呼吸监控仪进行呼吸监控时,首先将固定带佩戴于患者的胸部或者腹部,然后移动支撑架,让支撑架上的红外线发射器对准固定带上的红外线接收器,患者在呼吸动作过程中,会带动固定带上的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距离变化的频率就是患者呼吸频率,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将采集到的距离变化频率通过控制器显示在显示器上,便于医护人员直观观察;替代传统的监护仪使用插管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进行监护,减轻患者痛苦,且与患者口鼻无直接接触,降低呼吸疾病的传播几率。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对支撑架的宽度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宽度的病床,支撑架顶部包括调节杆,调节杆为中空圆管,红外线发射器设于调节杆上;调节杆两端口内均套设有一个承载杆,两个承载杆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与其竖直连接的支撑杆;调节杆两端均设有第一锁紧螺栓,第一锁紧螺栓穿过调节杆管壁与承载杆的外壁接触。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红外线发射器的发射角度调节,提高呼吸监护仪的监护效果,调节杆中部设有一个方向朝下的球头柱塞连接件,球头柱塞连接件的尾端与调节杆固定连接,球头柱塞连接件的头端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安装板底面上固定设有红外线发射器。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对支撑架的高度调节以适配不同的呼吸监护环境,两个支撑杆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上连接杆为中空圆管,上连接杆的上端与承载杆的自由端连接,上连接杆的下端内套设有下连接杆,上连接杆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锁紧螺栓,第二锁紧螺栓穿过上连接杆管壁与下连接杆外壁接触。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对整个支撑架进行移动和固定,下连接杆自由端固定设有一个安装座,安装座底面上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优选地,为了提高被监护患者的舒适性以及提高呼吸监护仪的监护效果,固定带为弹性柔性材料,固定带外表面中部均匀布置有多个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红外线接收器。优选地,为了让固定带可快速的固定在患者胸部或者腹部,固定带一端的外表面上设有魔术贴毛面,另一端的内表面上设有魔术贴刺面。优选地,固定带内表面上设有接触层,接触层的材料为光滑柔软材料。光滑柔软的接触层保护患者与固定带接触的部位,避免长时间佩戴固定带产生压迫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舒适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呼吸监护仪,支撑架的高度和宽度均可调节,可适应不同的监护环境,监护仪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与患者的口鼻直接接触,减少呼吸疾病的二次传播几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可在医疗不发达地区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呼吸监护仪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固定带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固定带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支撑架;2、固定带;3、红外线发射器;4、红外线接收器;5、安装箱;6、控制器;7、显示器;8、调节杆;9、承载杆;10、支撑杆;11、第一锁紧螺栓;12、球头柱塞连接件;13、安装板;14、上连接杆;15、下连接杆;16、第二锁紧螺栓;17、安装座;18、万向轮;19、魔术贴毛面;20、魔术贴刺面;21、接触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呼吸监护仪,其包括支撑架1和固定带2,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红外线发射器3的型号为940nm红外发射管;固定带2上设有红外线接收器4,红外线接收器4型号为940nm红外接收管;红外线接收器4接收红外线发射器3发出的红外线;支撑架1一侧设有安装箱5,安装箱5内设有控制器6,控制器6的为微型PLC控制器,控制器6具体型号可以为FX1N-10MR菱微型plc可编程工业板控制器,红外线接收器4和红外线发射器3分别与控制器6电连接;安装箱5外壁上设有与控制器6电连接的显示器7。显示器7用于显示患者的呼吸频率,便于医护人员直观观察。支撑架1顶部包括调节杆8,调节杆8为中空圆管,红外线发射器3设于调节杆8上;调节杆8两端口内均套设有一个承载杆9,两个承载杆9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与其竖直连接的支撑杆10;调节杆8两端均设有第一锁紧螺栓11,第一锁紧螺栓11穿过调节杆8管壁与承载杆9的外壁接触,方便医护人员对支撑架1的宽度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宽度的病床。两个支撑杆10包括上连接杆14和下连接杆15,上连接杆14为中空圆管,上连接杆14的上端与承载杆9的自由端连接,上连接杆14的下端内套设有下连接杆15,上连接杆14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锁紧螺栓16,第二锁紧螺栓16穿过上连接杆14管壁与下连接杆15外壁接触,方便医护人员对支撑架1的高度调节以适配不同的呼吸监护环境。调节杆8中部设有一个方向朝下的球头柱塞连接件12,球头柱塞连接件12的尾端与调节杆8固定连接,球头柱塞连接件12的头端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13,安装板13底面上固定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便于对红外线发射器3的发射角度调节,方便红外线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呼吸监护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和固定带(2),所述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所述固定带(2)上设有红外线接收器(4),固定带(2)用于佩戴在患者的胸部或者腹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4)接收红外线发射器(3)发出的红外线;/n支撑架(1)一侧设有安装箱(5),所述安装箱(5)内设有控制器(6),红外线接收器(4)和红外线发射器(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电连接;安装箱(5)外壁上设有与控制器(6)电连接的显示器(7)。/n

【技术特征摘要】
1.呼吸监护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和固定带(2),所述支撑架(1)的顶部设有红外线发射器(3);所述固定带(2)上设有红外线接收器(4),固定带(2)用于佩戴在患者的胸部或者腹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4)接收红外线发射器(3)发出的红外线;
支撑架(1)一侧设有安装箱(5),所述安装箱(5)内设有控制器(6),红外线接收器(4)和红外线发射器(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电连接;安装箱(5)外壁上设有与控制器(6)电连接的显示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监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顶部包括调节杆(8),所述调节杆(8)为中空圆管,所述红外线发射器(3)设于调节杆(8)上;
调节杆(8)两端口内均套设有一个承载杆(9),两个所述承载杆(9)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与其竖直连接的支撑杆(10);调节杆(8)两端均设有第一锁紧螺栓(11),所述第一锁紧螺栓(11)穿过调节杆(8)管壁与承载杆(9)的外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监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8)中部设有一个方向朝下的球头柱塞连接件(12),所述球头柱塞连接件(12)的尾端与调节杆(8)固定连接,球头柱塞连接件(12)的头端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安装板(13),所述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华贺月秋马骄卫无恙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