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304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0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束管,其外周壁设有用于形成切口的切割部,切割部沿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线束管的外周壁沿周向方向在切割部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第一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小于第二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且第一壁板的内壁面能够覆盖并抵接于第二壁板的外壁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线束管既能形成切口以方便地填充线束,同时也便于线束填充完毕后直接使用胶带或胶布对其进一步固定,无需在缠绕过程中手动固定线束管,节省了对线束管包裹从而进一步固定的工时。束管包裹从而进一步固定的工时。束管包裹从而进一步固定的工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管


[0001]本技术涉及管
,尤其涉及一种线束管。

技术介绍

[0002]线束管是一种能够包裹并保护线缆的管件,主要用于对线束提供防尘防潮以及阻燃保护,并防止外部尖锐物刺破线束导致线束断路或短路。现有的线束管包括外周面连续和外周面具有切口两种类型。外周面连续的线束管在填充线束时操作困难,需要将线束从线束管的一端伸入并从线束管另一端引出;而外周面具有切口的线束管虽然方便使用者将线束从其切口处装填,但是线束管的保护效果不够理想,外周面上的切口容易开启导致线束从切口处露出,防潮防尘和对线束的阻燃效果较差;此外对线束管包裹胶带或胶布时,需要固定切口两侧的管材,避免切口张开导致胶带包裹不良,增加了操作者的工时耗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束管。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束管,其外周壁设有用于形成切口的切割部,切割部沿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线束管的外周壁沿周向方向在切割部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第一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小于第二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且第一壁板的内壁面能够覆盖并抵接于第二壁板的外壁面。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切割部沿相对背离线束管内腔的方向凸出并形成切割凸块;或者,切割部向线束管内腔方向凹陷并形成切割凹槽。
[0006]如此设置,切割凸块更便于使用外部工具将其剪除,而切割凹槽具有对切割刀具的导向作用,便于沿切割凹槽延伸的方向刨开线束管。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切割部的厚度小于第一壁板的厚度;及/或,切割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壁板的厚度。
[0008]如此设置,切割部的壁板材料厚度相对于线束管外周其他区域的材料厚度更薄,更便于快速切割形成切口。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壁板内壁面抵接于第二壁板外壁面的部分形成覆盖面,覆盖面的面积占线束管面积的10%

30%。
[0010]如此设置,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之间覆盖重叠的区域更大,能够防止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相互滑脱并分离,以保证线束管长时间使用的稳定性,防止切口意外开启。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覆盖面在线束管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相同,且覆盖面在周向方向的两个边界与线束管对应的轴心之间的夹角为68
°‑
72
°

[0012]如此设置,在第一壁板的内壁面覆盖并抵接第二壁板外壁面的状态下,沿线束管的轴线方向,第一壁板作用于第二壁板的压紧力均匀,其回缩趋势一致,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壁板从第二壁板外壁面上滑脱致使切口开启的几率;二者间的重叠面积占线束管外周壁的面积之比为20%左右。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壁板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第二壁板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沿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均沿背离线束管内腔的方向凸出或者均向线束管的内腔方向凹陷;第一壁板的内壁面通过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配合,固定连接于第二壁板的外壁面。
[0014]如此设置,在第一壁板覆盖并抵接第二壁板时,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之间的配合固定显著地提高了线束管的形态稳固性,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分离或相互滑脱的风险,进而提高了对内部线束的保护效果。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线束管为波纹管,波纹管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环形槽,多个环形槽沿波纹管的轴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环形槽之间形成宽径段,每个宽径段沿线束管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环形抵接壁;第一壁板的环形抵接壁能够抵接并固定于第二壁板同一轴向高度上的环形抵接壁。
[0016]如此设置,在第一壁板覆盖并抵接第二壁板时,第一壁板相对于第三壁板的轴向运动被环形抵接壁限制,防止二者间沿线束管轴向相对滑移,有利于提高线束管的固定可靠性,特别是防止线束管在弯折过程中切口意外开启,增强了线束管的适用性。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壁板相对远离第一壁板的外壁面向外凸设形成第一限位凸棱,第一限位凸棱沿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限位凸棱能够止挡第一壁板。
[0018]如此设置,第一壁板覆盖第二壁板的面积确定,从而使线束管的形状和外径确定,避免第一壁板过多地覆盖第二壁板。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线束管的外周壁在第一限位凸棱相对远离第二壁板的一侧形成第三壁板;在第一壁板的内壁面覆盖并抵接于第二壁板外壁面的状态下,第一壁板的外壁面与第三壁板的外壁面平齐。
[0020]如此设置,在第一壁板覆盖并抵接第二壁板时,第一壁板与第三壁板之间形成了光滑的外壁面,使得线束管的外部更加平顺,不会在第一壁板切口断面位置产生明显突兀,有利于紧密地对线束管缠绕胶带,进而提高线束管对线束的保护效果。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壁板的内壁面向线束管内腔方向凸设形成第二限位凸棱,第二限位凸棱沿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限位凸棱能够止挡第二壁板。
[0022]如此设置,在第一壁板覆盖并抵接第二壁板时,线束管内部趋于平滑,亦不会在第二壁板切口断面处产生明显突兀,防止第二壁板与挤压内部线束甚至发生干涉,造成填线不良。
[0023]本技术提供的线束管便于产业上推广应用,既能够通过切割切割部形成切口,方便地填充线束,缩短装填所需工时,同时也便于操作者在线束填充完毕后直接使用胶带或胶布对其进一步固定,无需在缠绕过程中手动固定线束管,节省了对线束管包裹从而进一步固定的工时;另外,第一壁板覆盖并紧贴于第二壁板,使得线束管能够可靠地闭合切口,防止切口开启从而暴露内部线束,具有更好的防尘防潮以及阻燃效果,能够阻挡外部灰尘进入线束管内;本技术兼备具有切口的线束管的装线便利性,同时也具有双壁线束管对线束的保护效果,相较于双壁线束管更节约了管身材料,并且易于制造,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线束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所示线束管在第一形态下的剖视图;
[0026]图3为图1所示线束管在第二形态下的剖视图。
[0027]100、线束管;10、切割部;20、第一壁板;30、第二壁板;40、环形槽; 50、宽径段;51、环形抵接壁;60、第一限位凸棱;61、第一限位壁板;70、第二限位凸棱;71、第二限位壁板;80、第三壁板;90、第四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管的外周壁设有用于形成切口的切割部(10),所述切割部(10)沿所述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线束管的外周壁沿周向方向在所述切割部(10)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壁板(20)与第二壁板(30);所述第一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壁板内壁面的收缩半径,且所述第一壁板的内壁面能够覆盖并抵接于所述第二壁板的外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10)沿相对背离所述线束管内腔的方向凸出并形成切割凸块;或者,所述切割部(10)向所述线束管内腔方向凹陷并形成切割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部(1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壁板(20)的厚度;及/或,所述切割部(1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壁板(30)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板内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二壁板外壁面的部分形成覆盖面,所述覆盖面的面积占所述线束管面积的10%至3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面在所述线束管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相同,且所述覆盖面在周向方向的两个边界与所述线束管对应的轴心之间的夹角为68
°
至72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板(20)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壁板(30)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沿所述线束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均沿背离所述线束管内腔的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占榜张伟黄敏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诗兰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