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2487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0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所述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包括:两个子支架,两个所述子支架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所述子支架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安装于两个子支架,通过两个子支架上的固定部,焊接固定在侧围内板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且由于加强部的设置以及盒型腔的构造,子支架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在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和设有该拉手支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拉手作为汽车极为重要的附件之一,可以帮助乘客在汽车转弯、颠簸等工况下保持相对平稳,减少乘客的不适。乘客对拉手产生的拉力可以高达500N,因此,对拉手支架的刚度、强度性能有要求。每个拉手都有两个安装点,相应地,拉手支架也有两个安装点。通常情况下,两个安装点布置在同一个支架上,由于支架跨距大,刚度低,在受到大载荷时,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拉手无法复原,将会影响到正常使用,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拉手支架具有两个子支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而且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避免影响正常使用。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包括:两个子支架,两个所述子支架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所述子支架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安装于两个子支架,通过两个子支架上的固定部,焊接固定在侧围内板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手支架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由于加强部的设置以及盒型腔的构造,子支架不易产生形变,提高了拉手支架的抗拉强度,有利于在颠簸、转弯的情况下,保证用户对拉手使用的安全性。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子支架包括:顶板、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顶板设有所述安装部且与所述侧围内板间隔开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底板,且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的下侧边沿、前侧边沿、后侧边沿相连以与所述顶板限定出所述盒型腔。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顶板的安装孔和定位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定位孔间隔开布置。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定位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定位孔间隔开布置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围。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底板包括前翻边、后翻边和下翻边,所述前翻边、所述后翻边和所述下翻边均与所述侧板相连且均设有所述固定部。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固定部包括设于所述下翻边的多个下焊接位、设于所述前翻边的前焊接位和设于所述后翻边的后焊接位,多个所述下焊接位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于所述下翻边。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加强部包括前加强筋和后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设于所述前翻边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后加强筋设于所述后翻边与所述侧板之间。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所述前加强筋和所述后加强筋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
[0014]本技术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
[0016]所述车辆和所述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的子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拉手支架100,
[0023]子支架1,顶板11,安装孔111,定位孔112,侧板12,前加强筋131,后加强筋132,底板14,前翻边141,后翻边142,下翻边143,前焊接位145,后焊接位146,下焊接位147,盒型腔15,
[0024]侧围内板200。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8]下面参考图1

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手支架100,包括:两个子支架1。
[0029]其中,如图1所示,两个子支架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每个子支架1均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即拉手的两个安装点可分别固定于两个子支架1对应的安装部,以使拉手沿前后方向安装固定,从而便于用户对拉手进行握持。如拉手的安装点可通过螺栓与子支架1的安装部相连。子支架1设有用于与侧围内板200相连的固定部,即两个子支架1均通过固定部与侧围内板200实现固定相连,且两个子支架1分别固定于侧围内板200沿前后方向的两个位置处,进而便于两个子支架1与拉手固定相连。其中,子支架1可与侧围内板200焊接相连。
[0030]由此,本申请中的拉手支架100可分别通过两个子支架1对拉手进行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同一拉手支架的两个安装位置对拉手进行安装,本申请中的子支架1解决了拉手支架100跨度大、刚度低的问题,提高了拉手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31]其中,子支架1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15,也就是说,子支架1的上端敞开且子支架1的前端、后端以及下端均与侧围内板200固定相连,即子支架1受到的来自拉手的作用力可通过子支架1的前端、后端以及下端传递给侧围内板200,以便于满足了竖直向下的刚强度,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在行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子支架(1),两个所述子支架(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子支架(1)构造为具有上端敞开的盒型腔(15),所述子支架(1)设有用于与拉手相连的安装部和与侧围内板(200)相连的固定部,且所述子支架(1)具有位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加强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支架(1)包括:顶板(11)、侧板(12)和底板(14),所述侧板(12)连接于所述顶板(11)与所述底板(14)之间,所述顶板(11)设有所述安装部且与所述侧围内板(200)间隔开设置,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底板(14),且所述加强部设于所述侧板(12)与所述底板(14)的连接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2)与所述顶板(11)的下侧边沿、前侧边沿、后侧边沿相连以与所述顶板(11)限定出所述盒型腔(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顶板(11)的安装孔(111)和定位孔(112),所述安装孔(111)与所述定位孔(112)间隔开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拉手支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112)为多个,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荣王月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