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放大器PCB板,所述第一外壳位和所述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放大器PCB板内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包围形成的放置腔,所述放大器PCB板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括FM放大支路、AM放大支路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其将放大器PCB板内置于设有若干接地孔的金属外壳,然后安装于汽车车身板金结构上,使得放大器的地与天线的地统一,其还设有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
[0001]本技术属于车载玻璃收音天线放大器
,具体涉及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工业的发展中,车载收音机的天线也随之发展,天线也从早期的拉杆天线、鞭状天线发展至玻璃印刷天线、鲨鱼鳍天线等带有放大器的有源天线系统,有源天线的优势就是能更加灵敏的接收信号,但是它的缺点也同时存在,即它对信号骤变的放大输出更加剧烈,为降低这种缺点,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放大器应运而生。
[0003]公开号为:CN207834587U,主题名称为一种车载天线放大器及汽车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信号处理电路;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路,所述第一连接线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远离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线路,所述第二连接线路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远离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且设置在所述壳体外部的接插件”。
[0004]以上述技术专利为例,其虽然提及了车载天线的放大器,但是其技术方案与本技术不同。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其将放大器PCB板内置于设有若干接地孔的金属外壳,然后安装于汽车车身板金结构上,使得放大器的地与天线的地统一,其还设有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当外界强干扰信号输入后经放大后,使原本无电压输入不导通的二极管D4和D5受电压施加而导通,从而不再继续输入到三级管Q6放大;而当强干扰信号解除,运放器U3也将停止输出高电平,二极管D4、D5又将处于截止状态。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包括:
[0007]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放大器PCB板,所述第一外壳位和所述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放大器PCB板内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包围形成的放置腔,所述放大器PCB板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括FM放大支路、AM放大支路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所述FM放大支路与所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0008]输入端连接器和输入端电缆,所述输入端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入端电缆远离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PCN板电性连接;
[0009]输出端连接器、输出端同轴电缆和供电电缆连接器,所述输出端同轴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同轴电缆远离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PCB板电性连接,所述供电电缆连接器通过供电电缆与所述放大器PCB板电性连接。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AM放大支路包括电容C16、电感L6和电容C17,所述电容C16的一端与天线信号端ANT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电容C17、电阻R19、放大管Q4和放大管Q5与输出端OUT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两端并接有电感L6,所述电阻R19的两端并接有电感L7。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阻R19远离所述电容C17的一端通过电容C20分别与所述放大管Q4的栅极和放大管Q5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放大管Q4的源极和所述放大管Q5的源极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容C21、电阻R21、电容C24和电感L10与所述输出端OUT电性连接,所述放大管Q4的漏极和所述放大管Q5的漏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22和电容C23,所述放大管Q4的漏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2和电感L11接地,所述放大管Q5的漏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4和所述电感L11接地,所述电容C22和所述电容C23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阻R23和所述电感L11接地。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FM放大支路包括电容C37、电感L14和电容C38,所述电容C37的一端依次通过电感L13、电容C35和电容C33与所述天线信号端ANT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37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电感L14接地和通过所述电容C381接地。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容C37远离所述电感L13的一端还依次通过电感L15和电容C45与三极管Q6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39、电容C48和电容C52与所述输出端OUT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9和所述电容C48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容C46和电阻R34与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性连接。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包括运放器U3,所述运放器U3的1管脚依次通过电阻R35、二极管D7、电阻R33和电容C47与所述电容C48远离所述三极管Q6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运放器U3的2管脚依次通过电阻R37、二极管D6和所述电容C47与所述电容C48远离所述三极管Q6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5和所述二极管D7的共接端通过电阻R36接地并且缩水电阻R36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42。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运放器U3的3管脚依次通过电阻R361、电感L16和二极管D4与所述电容C35和所述电感L13的共接端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还通过电容C38接地,所述电容C33和所述电感L13的共接端还通过二极管D5接地。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爆炸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放大电路图。
[0019]附图标记包括:1、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放大器PCB板;4、输入端连接器;5、输入端电缆;6、输出端连接器;7、输出端同轴电缆;8、供电电缆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
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2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22]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的放大电路图。
[002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电阻、电容和运放器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0024]优选实施例。
[0025]本技术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放大器PCB板,所述第一外壳位和所述第二外壳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放大器PCB板内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包围形成的放置腔,所述放大器PCB板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包括FM放大支路、AM放大支路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所述FM放大支路与所述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输入端连接器和输入端电缆,所述输入端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入端电缆远离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PCB板电性连接;输出端连接器、输出端同轴电缆和供电电缆连接器,所述输出端同轴电缆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同轴电缆远离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PCB板电性连接,所述供电电缆连接器通过供电电缆与所述放大器PCB板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M放大支路包括电容C16、电感L6和电容C17,所述电容C16的一端与天线信号端ANT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依次通过电容C17、电阻R19、放大管Q4和放大管Q5与输出端OUT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两端并接有电感L6,所述电阻R19的两端并接有电感L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收音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9远离所述电容C17的一端通过电容C20分别与所述放大管Q4的栅极和放大管Q5的栅极电性连接,所述放大管Q4的源极和所述放大管Q5的源极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容C21、电阻R21、电容C24和电感L10与所述输出端OUT电性连接,所述放大管Q4的漏极和所述放大管Q5的漏极之间串接有电容C22和电容C23,所述放大管Q4的漏极还依次通过电阻R22和电感L11接地,所述放大管Q5的漏极还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超,丁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