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多孔结构层,该多孔结构层包括若干层沿热管径向设置的丝网,其中至少一层丝网沿热管的轴向形成多段式结构,该多段式结构中至少两段丝网的孔隙大小不同。该多孔结构层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所需片状丝网,所述片状丝网包括若干种不同孔隙;2)将片状丝网卷成筒状丝网;3)将筒状丝网置入热管管体内;4)将丝网固定于管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制成多层多段式丝网结构,从而形成立体梯度孔隙变化,同时达到较高毛细力及较低回流阻力,进而提升热管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热管相关,尤指一种。
技术介绍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高频高速处理器不断推出。由于高频高速运行使得处理器单位时间内产生大量热量,如不及时排除这些热量将引起处理器自身温度的升高,对是统的安全及性能造成很大影响,目前散热问题已经成为新一代高速处理器推出时必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对散热需求不断提高,新式散热装置不断出现。将热管应用于电子组件散热就是其中一种,其利用液体在气、液两态间转变时温度保持不变而可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的原理工作,一改传统散热器单纯以金属热传导方式散热而效率有限的状况。热管是于一密封低压管形壳体内盛装适量汽化热高、流动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沸点较低的液态物质,如水、乙醇、丙酮等,利用该液态物质受热和冷却而在气、液两态间转变时,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而使热量由管体一端迅速传到另一端。一般于热管内壁面上设置多孔结构层,通过该多孔结构层产生毛细作用力驱动冷凝后的液体回流。而由于毛细作用力与多孔结构层孔隙大小成反比,即孔隙的直径越小毛细作用力越大,因此为达到较大的毛细作用力,所使用的多孔材料层孔隙的孔径越小越好。然而,由于流体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流道的孔径越小,流体所受的摩擦阻力及粘滞力越大,因此使得液体回流的阻力增加、流速变小。当热管吸热端吸收热量增加时,蒸发加快,而液体由于回流阻力而速度减小,无法迅速补充吸热端的蒸发液体。容易造成干烧,损坏热管。因此热管多孔结构层的孔隙大小及孔隙分布直接影响热管的性能,故希望能提供具有变化孔隙的多孔结构层,利用孔隙变化提升热管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立体梯度孔隙变化的。本专利技术热管多孔结构层,该多孔结构层包括若干层沿热管径向设置的丝网,其中至少一层丝网沿热管的轴向形成多段式结构。本专利技术热管多孔结构层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所需片状丝网,所述片状丝网包括若干种不同孔隙;2)将片状丝网卷成筒状丝网;3)将筒状丝网置入热管管体内;4)将丝网固定于管体内。本专利技术通过制成多层多段式丝网结构,从而形成立体梯度孔隙变化,同时达到较高毛细力及较低回流阻力,进而提升热管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热管沿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热管另一实施方式沿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热管又一实施方式沿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热管再一实施方式沿轴向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热管多孔结构层制造方法流程图。图6是置入管体前多孔结构层示意图。图7是多孔结构层卷设于拉杆示意图。图8是多孔结构层及拉杆置入管体的示意图。图9是采用弹性支撑体固定多孔结构层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热管10包括一管体20,与该管体20内壁面紧密接触的多孔结构层30及填充于管体20内的工作液体。管体20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铜等,管体20的横截面呈圆形,可以理解地,管体20的横截面也可为其它形状,如方形,多边形,椭圆形等,管体20内填充的工作液体一般采用低沸点的液体,如水、酒精等。热管10的一端为热管10的蒸发端70,另一端为热管10的冷凝端90,该冷凝端90与蒸发端70之间设一与外界基本没有热交换的绝热段80,该热管10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实施例中热管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的长度大致相等。多孔结构层30由三层厚度大致相等且相互紧密接触的丝网构成,沿热管的径向向外分别为内层丝网40、中层丝网50、外层丝网60,其中外层丝网60与管体20的内壁面紧密接触。各层丝网均由铜、不锈钢、铁丝或其它金属线编织而成,各丝线之间形成细小且致密的孔隙,从而形成多孔结构提供毛细力,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丝网材质与工作液体的相溶性来确定,保证丝网与工作液体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每层丝网对应于热管10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形成三段式结构,每层丝网各段的网目不同,即每层丝网各段的孔隙大小不同。内层丝网40对应于热管10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位置分别形成一内层蒸发段47、一内层绝热段48、一内层冷凝段49,内层蒸发段47的孔隙最大,内层冷凝段49的孔隙最小,内层绝热段48的孔隙大小介于内层蒸发段47与内层冷凝段49之间。中层丝网50对应于热管10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位置分别形成一中层蒸发段57、一中层绝热段58、一中层冷凝段59,中层冷凝段59的孔隙最大,中层绝热段58的孔隙最小,中层蒸发段57的孔隙大小介于中层绝热段58与中层冷凝段59之间。外层丝网60对应于热管10的蒸发端70、绝热段80、冷凝端90位置分别形成一外层蒸发段67、一外层绝热段68、一外层冷凝段69,外层绝热段68的孔隙最大,外层蒸发段67的孔隙最小,外层冷凝段69的孔隙大小介于外层蒸发段67与外层绝热段68之间。上述各丝网层对应热管10各段其孔隙不同,从而各层丝网沿热管的轴向形成梯度变化的孔隙结构。同时,对应热管10的蒸发端70位置,沿热管10的径向向外多孔结构层30形成一孔径最大的内层蒸发段47、一孔径居中的中层蒸发段57、一孔径最小的外层蒸发段67。对应热管10的绝热段80位置,沿热管10的径向向外多孔结构层30形成一孔径最大的外层绝热段68、一孔径最小的中层绝热段58、一孔径居中的内层绝热段48。对应热管10的冷凝端90位置,沿热管10的径向向外多孔结构层30形成一孔径最大的中层冷凝段59、一孔径最小的内层冷凝段49、一孔径居中的外层冷凝段69。从而各层丝网相应的各段形成不同的孔隙,即沿热管10的径向各层丝网形成梯度变化的孔隙分布。由于该多孔结构层30形成沿热管的径向及轴向呈立体梯度变化的孔隙,热管10工作时,利用多孔结构层30孔隙的立体梯度变化来调整热管性质,达到毛细高压力差及低流阻的功效,提升热管10的性能。可以理解地,多孔结构层30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热管210的多孔结构层230包括沿热管210的径向向外分层设置的内层丝网240、中层丝网250及外层丝网260,其中内层丝网240均由孔隙较小的丝网构成,外层丝网260均由孔隙较大的丝网构成,仅于中层丝网250对应热管210的蒸发端270、绝热段280、冷凝端290形成孔隙大小不同的三段式结构,从而在热管210的径向及轴向均构成梯度变化的孔隙结构。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设定丝网的层数及孔隙的大小分布,只要多孔结构层包括两层以上的丝网结构,其中一层丝网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隙分布即可于热管内形成立体梯度变化的孔隙结构。另外,以上所述多孔结构层各层的厚度及长度均大致相等,实际上可根据需要设计多孔结构层各层的厚度及长度,如图3及图4所示,图3所示热管310的多孔结构层330中,内层丝网340厚度最小,中层丝网350厚度最大,外层丝网360厚度居于内层丝网340与外层丝网350之间,图4所示热管410的多孔结构层430对应热管410的蒸发端470、绝热段480、冷凝端490形成长度不等的三段式结构,蒸发端470、冷凝端490的长度大于绝热段480的长度。图5为本专利技术热管10的多孔结构层30制造方法流程图,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所需片状丝网,其次将片状丝网卷成筒状丝网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多孔结构层,该多孔结构层由丝网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多孔结构层沿热管的径向形成多层式结构,其中至少一层沿热管的轴向形成多段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多孔结构层,该多孔结构层由丝网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多孔结构层沿热管的径向形成多层式结构,其中至少一层沿热管的轴向形成多段式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层多段式结构对应于热管的蒸发端、绝热段与冷凝端形成三段式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该三段式结构中任意一段与其它两段的孔隙不同。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该多层式结构包括三层沿热管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内层丝网、中层丝网与外层丝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该三层式结构中任意一层与其它两层孔隙的孔径分布不同。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该中层丝网对应于热管的蒸发端、绝热段与冷凝端形成孔隙不同的三段式结构,该内层丝网及外层丝网为一段式结构,内层丝网的孔径最小,外层丝网的孔径最大。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多孔结构层,其特征在于内层丝网对应热管蒸发端的孔隙最大,对应冷凝端的孔隙最小。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居万,吴荣源,郑景太,骆长定,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