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024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包括固定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装置;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架体、身体固定器和两组肢体固定器;驱动装置由依次连接的气泵、第一活塞杆、气缸、第二活塞杆和冲击板构成;气缸为由依次连接且相连通的第一竖筒、横筒和第二竖筒构成的倒U形结构;冲击装置由杠杆、圆筒和U形弯杆构成,圆筒套在U形弯杆的横杆上,使杠杆能够绕U形弯杆往复摆动;该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有效模拟日常活动中弹跳、跳伞落地过程中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进而达到估量膝关节磨损程度以及后期修复磨损、延长膝关节寿命的目的。长膝关节寿命的目的。长膝关节寿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弹跳模拟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磨损是人类膝关节晚期松动和失效的主要原因,膝关节受到冲击对其磨损有重要影响。目前,为了模拟了日常活动(比如弹跳、跳伞落地)中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需要将实验动物反复降落与地面撞击,很容易对实验动物对象造成致命伤害。因此,设计出良好的模拟膝关节冲击加载装置,对估量膝关节磨损程度以及后期修复磨损、延长膝关节寿命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接近模拟人体膝关节在日常生理活动中弹跳、跳伞落地中受到地面冲击情况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包括固定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装置;其中,
[0006]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架体、身体固定器和两组肢体固定器;身体固定器为呈水平态设置并固定在支撑架体顶部的圆柱形筒体,其沿水平方向对开为两个半筒,且两个半筒一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另一侧分别设置有锁环和锁扣;两组肢体固定器分别设置在圆柱形筒体两端端侧下方,每组肢体固定器由并列设置的两个U形夹构成,且二者均以U形夹开口朝向外侧、内部通槽的轴线呈竖向设置的方式固定在筒体的外壁上;自位于下方的半筒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开设有两个与其下方两个U形夹的内部通槽一一对应并形成连通的开口槽;
[0007]驱动装置由气泵、第一活塞杆、气缸、第二活塞杆和冲击板构成;气缸为由依次连接且相连通的第一竖筒、横筒和第二竖筒构成的倒U形结构;第一活塞杆由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活塞、中部连杆和下活塞构成,第二活塞杆由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活塞和连杆构成,二者竖直设置且二者的上活塞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筒和第二竖筒的内腔中,使气缸的内腔形成一封闭腔室;第一活塞杆的下活塞设置在位于其下方的气泵的气缸内,驱动第一活塞杆上行;冲击板水平设置,第二活塞杆的底端固定在冲击板的上表面中心处;
[0008]冲击装置由杠杆、圆筒和U形弯杆构成;杠杆由第一立方压块、第二立方压块和水平连接板构成,第一立方压块和第二立方压块对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固定在水平连接板两侧;U形弯杆以其开口朝下的方式竖直设置在邻近第二立方压块的水平连接板下方,圆筒套装在U形弯杆的横杆外侧,且其外壁局部固定在水平连接板的底面上,使杠杆能够绕U形弯杆往复摆动;第一立方压块设置在一组肢体固定器的下方,第二立方压块设置在冲击板的下方。
[0009]进一步地,支撑架体的高度、筒体的内径以及U形夹的内径分别与实验模拟对象的高度、躯干的外径以及四肢的外径相适应,使身体固定器和两组肢体固定器能够将实验模
拟对象稳定固定在固定装置上,并保持肢体底端与冲击板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0]进一步地,圆筒通过设置在其内侧的滚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套装在U形弯杆的横杆外侧。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克服目前动物实验模拟膝关节受冲击采用的试样方法导致对实验对象造成致命伤害的缺陷,通过人性化实验即可实现有效模拟日常活动中弹跳、跳伞落地过程中地面对膝关节的冲击,进而达到估量膝关节磨损程度以及后期修复磨损、延长膝关节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杠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肢体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气缸的内部剖面图;
[0017]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的杠杆的受力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专利技术有任何限制。
[0019]如图1所示,该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适用于以小型猪为实验模拟对象,包括固定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装置;其中,
[0020]如图3所示,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架体11、身体固定器2和两组肢体固定器1;身体固定器1为呈水平态设置并固定在支撑架体11顶部的圆柱形筒体,其沿水平方向对开为两个半筒,且两个半筒一侧通过间隔设置的两个铰链形成便于开合的活动连接、另一侧分别设置有锁环和锁扣便于闭合后锁定;如图4所示,两组肢体固定器1分别设置在圆柱形筒体两端端侧下方,每组肢体固定器1由并列设置的两个U形夹构成,且二者均以U形夹开口朝向外侧、内部通槽的轴线呈竖向设置的方式固定在筒体的外壁上;自位于下方的半筒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开设有两个与其下方两个U形夹的内部通槽一一对应并形成连通的开口槽;该固定装置将小型猪的身体部分完全固定在筒体内,而其两个前肢和两个后肢则分别内置与开口槽和下方的U形夹内;由于小型猪不会做屈膝动作,因此该肢体固定器1能够限制其四肢分别在朝向固定装置内侧及两侧的三个方向上的移动,保证小猪四肢乱动而脱离固定状态;
[0021]其中,支撑架体11的高度、筒体的内径以及U形夹的内径分别与实验模拟对象的高度、躯干的外径以及四肢的外径相适应,使身体固定器2和两组肢体固定器1能够将实验模拟对象稳定固定在固定装置上,保证实验模拟对象不易并保持肢体底端与冲击板7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0022]驱动装置由气泵3、第一活塞杆4、气缸5、第二活塞杆6和冲击板7构成;其中,如图5所示,气缸5为由依次连接且相连通的第一竖筒、横筒和第二竖筒构成的倒U形结构;第一活塞杆4由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活塞、中部连杆和下活塞构成,第二活塞杆6由自上而下依
次连接的上活塞和连杆构成,二者竖直设置且二者的上活塞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筒和第二竖筒的内腔中,使气缸5的内腔形成一封闭腔室;第一活塞杆4的下活塞与气泵3的气缸内腔尺寸相适应,使其设置在位于其下方的气泵3的气缸内,通过利用气泵电机压缩空气产生气压,进而驱动第一活塞杆4上行;冲击板7水平设置,第二活塞杆6的底端固定在冲击板7的上表面中心处;冲击板7为一薄板,防止在初始状态下,第二活塞杆6因其自身重量导致其上活塞在第二竖筒内下滑。
[0023]冲击装置由杠杆8、圆筒9和U形弯杆10构成;具体地,
[0024]如图1所示,杠杆8由第一立方压块、第二立方压块和水平连接板构成,第一立方压块和第二立方压块对称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固定在水平连接板两侧;
[0025]如图2所示,U形弯杆10以其开口朝下的方式竖直设置在邻近第二立方压块的水平连接板下方,圆筒9套装在U形弯杆10的横杆外侧,且其外壁局部固定在水平连接板的底面上,使杠杆8能够绕U形弯杆10往复摆动;第一立方压块设置在一组肢体固定器1的下方,第二立方压块设置在冲击板7的下方。
[0026]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圆筒9通过设置在其内侧的滚动轴承可自由转动地套装在U形弯杆10的横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膝关节冲击模拟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装置、驱动装置和冲击装置;其中,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架体(11)、身体固定器(2)和两组肢体固定器(1);身体固定器(1)为呈水平态设置并固定在支撑架体(11)顶部的圆柱形筒体,其沿水平方向对开为两个半筒,且两个半筒一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另一侧分别设置有锁环和锁扣;两组肢体固定器(1)分别设置在圆柱形筒体两端端侧下方,每组肢体固定器(1)由并列设置的两个U形夹构成,且二者均以U形夹开口朝向外侧、内部通槽的轴线呈竖向设置的方式固定在筒体的外壁上;自位于下方的半筒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开设有两个与其下方两个U形夹的内部通槽一一对应并形成连通的开口槽;驱动装置由气泵(3)、第一活塞杆(4)、气缸(5)、第二活塞杆(6)和冲击板(7)构成;气缸(5)为由依次连接且相连通的第一竖筒、横筒和第二竖筒构成的倒U形结构;第一活塞杆(4)由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活塞、中部连杆和下活塞构成,第二活塞杆(6)由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活塞和连杆构成,二者竖直设置且二者的上活塞分别设置在第一竖筒和第二竖筒的内腔中,使气缸(5)的内腔形成一封闭腔室;第一活塞杆(4)的下活塞设置在位于其下方的气泵(3)的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林蔚卢克俭刘静娜张春秋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