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动式下料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023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推动式下料器。它包括多个支柱,支柱上侧固定有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上侧固定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且其下端深入至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的下端设有若干分料口,第一壳体内部固定有物料支撑板,物料支撑板与分料口之间设有推板组件,推板组件包括若干组两两间隔设置的侧板,每组侧板的中部之间固定有推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物料支撑板,并在物料支撑板的上侧设置推板组件,使得物料可以在推板组件的上侧及第二壳体内进行堆积,从而实现物料的锁风效果,通过推动机构可以控制均匀喂料,进一步提升磨机的运行稳定性。升磨机的运行稳定性。升磨机的运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推动式下料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推动式下料器
,具体涉及一种推动式下料器。

技术介绍

[0002]立磨是一种理想的大型粉磨设备,广泛应用于水泥、电力、冶金、化工、非金属矿等行业。它集破碎、干燥、粉磨、分级输送于一体,生产效率高,可将块状、颗粒状及粉状原料磨成所要求的粉状物料。
[0003]在立磨粉磨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温气体对物料进行加热烘干,为了防止外界的低温空气进入磨内降低磨机的烘干能力及增大系统的风量,导致系统不必要的电力消耗,需要在物料输送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系统的漏风量。
[0004]磨机在喂料过程中,现有的回转下料器或三道闸阀都是分股喂料,磨机的喂料为间隔喂料。磨机喂料的间隔性导致磨机在一定程度上运行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推动式下料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推动式下料器,包括多个支柱,所述支柱上侧固定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侧固定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上端设有进料口,且其下端深入至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设有若干分料口,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固定有物料支撑板,所述物料支撑板与分料口之间设有推板组件,所述推板组件包括若干组两两间隔设置的侧板,每组侧板的中部之间固定有推板,每组侧板的上端分别设置在一个分料口的两侧上方,所述推板的上端设置在分料口的下方,以使物料从分料口落入推板两侧的侧板与物料支撑板之间的区域并进行堆积,所述推板组件一侧连接有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推板组件在第一壳体内前后移动,所述推板前后移动时可将物料从物料支撑板的前后两侧推出,每组侧板两侧下方的第一壳体上分别设有一个出料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推板组件的两侧设有支撑轮,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内部设有轮轨,所述支撑轮与轮轨滚动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轮包括若干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所述第一壳体内侧设有分别与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配合的第一轮轨和第二轮轨。
[0009]进一步的,所述侧板包括1至4组,每组侧板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梁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的,其中一个连接梁的中部设有连接座,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一端铰接在连接座上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壳体上的避让孔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其另一端与L型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固定有支杆,所述L型推杆与支杆铰接,所述连接杆与第一壳体之间设有软性密封。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还固定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设置在推板组件的前后两侧,且其并与连接梁配合进行限位。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柱包括4个,4个支柱对称的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两端下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柱的下侧设有重量传感器,以根据重量传感器的数值控制推动机构工作。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内侧螺栓连接有角钢,所述物料支撑板固定在角钢的上侧。
[0015]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壳体内设置物料支撑板,并在物料支撑板的上侧设置推板组件,使得物料可以在推板组件的上侧及第二壳体内进行堆积,从而实现物料的锁风效果,通过推动机构可以控制均匀喂料,进一步提升磨机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动式下料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动式下料器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推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推板组件位于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
[0021]图6是推板组件向前移动下料的示意图;
[0022]图7是推板组件向后移动下料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4]如图1至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推动式下料器,包括多个支柱1,在支柱1上侧固定有第一壳体2,在第一壳体2的上侧固定有第二壳体3,在第二壳体3的上端设有进料口31,第二壳体3的下端深入至第一壳体2内,第二壳体3的下端设有若干分料口32,从进料口31进入的物料15,可从分料口32落下。在第一壳体2的内部固定有物料支撑板4,在物料支撑板4与分料口32之间设有推板组件5。其中,推板组件5包括若干组两两间隔设置的侧板51,每组侧板51的中部之间固定有推板52,每组侧板51的上端分别设置在一个分料口32的两侧上方,即侧板51的上端是高于分料口32的下端的。推板52的上端设置在进料口32的下方,从而使物料15从分料口32落下后,可均匀的落在推板52两侧的侧板51与物料支撑板4之间的区域,物料15可在该区域及第二壳体3的内部进行堆积。在推板组件5一侧连接有推动机构,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推板组件5在第一壳体2内前后移动,在推板52前后移动时,可将物料15从物料支撑板4的前后两侧推出并落下,在每组侧板51两侧下方的第一壳体2上分别设有一个出料口6,从物料支撑板4两侧落下的物料15即可分别进入出料口6内。
[0025]为了便于是推板组件5在第一壳体2内前后移动,可以在推板组件5的两侧与第一壳体2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轨和滑槽,更优选的是,在推板组件5的两侧设有支撑轮7,在第一壳体2的两侧内部设有轮轨8,支撑轮7与轮轨8滚动连接。支撑轮7通过支撑轮轴73、螺栓74和垫片75等固定在最外侧的两个侧板51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轮7优选包括若干第一支撑轮71和第二支撑轮72,第一支撑轮71和第二支撑轮72相互垂直设置。第一壳体2内侧设有分别与第一支撑轮71和第二支撑轮72配合的第一轮轨81和第二轮轨82。通过第一支撑轮71与第一轮轨81以及第二支撑轮72与第二轮轨82来对推板组件5进行支撑,也可采用如
摆式支撑或四连杆支撑等其它方式实现。
[002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侧板51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一般包括1至4组,每组侧板51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梁53固定连接。侧板51和推板52的下端与物料支撑板4之间优选设有间隙,避免影响推动。需要说明的是,分料口32的数量和出料口6的数量与侧板51组数相同。
[0027]在其中一个连接梁53的中部设有连接座54,推动机构包括一端铰接在连接座54上的连接杆9,在第一壳体2上设有避让孔,连接杆9的另一端穿过避让孔设置在第一壳体2的外侧,连接杆9的另一端与L型推杆10的一端铰接,在第一壳体2上固定有支杆11,L型推杆10与支杆11铰接。为了保证密封性,在连接杆9与第一壳体2之间设有软性密封(图中未示出),软性密封可将避让孔进行封闭,并且不影响连接杆9的正常活动,软性密封可参见现有技术中的活动密封方式,如汽车手刹等位置的密封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推动机构也可采用液压驱动或变频减速电机带动连接杆驱动等方式实现。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动式下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柱(1),所述支柱(1)上侧固定有第一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2)的上侧固定有第二壳体(3),所述第二壳体(3)的上端设有进料口(31),且其下端深入至第一壳体(2)内,所述第二壳体(3)的下端设有若干分料口(32),所述第一壳体(2)内部固定有物料支撑板(4),所述物料支撑板(4)与分料口(32)之间设有推板组件(5),所述推板组件(5)包括若干组两两间隔设置的侧板(51),每组侧板(51)的中部之间固定有推板(52),每组侧板(51)的上端分别设置在一个分料口(32)的两侧上方,所述推板(52)的上端设置在分料口(32)的下方,以使物料(15)从分料口(32)落入推板两侧的侧板(51)与物料支撑板(4)之间的区域并进行堆积,所述推板组件(5)一侧连接有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推板组件(5)在第一壳体(2)内前后移动,所述推板(52)前后移动时可将物料(15)从物料支撑板(4)的前后两侧推出,每组侧板(51)两侧下方的第一壳体(2)上分别设有一个出料口(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动式下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组件(5)的两侧设有支撑轮(7),所述第一壳体(2)的两侧内部设有轮轨(8),所述支撑轮(7)与轮轨(8)滚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动式下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轮(7)包括若干相互垂直设置的第一支撑轮(71)和第二支撑轮(72),所述第一壳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祥赵建谭长明钱旺龙贾小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西普水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