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9495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线圈,包括:两个第一线圈,两个第一线圈沿第一方向并行排列,每一第一线圈均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且两个第一感应部相互靠近,两个第二感应部相互远离;一个第二线圈,一个第二线圈与两个第一线圈层叠设置,第二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感应部和第四感应部;其中,每一第一线圈的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均形成有一预设区域,第三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其中一个预设区域内,第四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的投影位于另外一个预设区域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够减小或者消除传统三线圈方案中的充电死区,克服手机放在充电器中间附近却不充电的问题。近却不充电的问题。近却不充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线圈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线圈。

技术介绍

[0002]无线充电因其便捷性,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Qi协议推荐TX参考设计中的MP

A9和MP

A13三线圈方案逐渐成为车载无线充的热门方案。但是,上述两种方案存在同样的诟病,即相邻线圈之间存在充电死区,手机放在充电器中间附近时却不充电的现象极易发生,对消费者的使用体验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充电线圈,旨在减小或者消除传统三线圈方案中的充电死区,克服手机放在充电器中间附近却不充电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充电线圈,包括:两个第一线圈,两个第一线圈沿第一方向并行排列,每一第一线圈均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且两个第一感应部相互靠近,两个第二感应部相互远离;一个第二线圈,一个第二线圈与两个第一线圈层叠设置,第二线圈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感应部和第四感应部;其中,每一第一线圈的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均形成有一预设区域,第三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其中一个预设区域内,第四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的投影位于另外一个预设区域内。
[0005]可选地,两个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94.00

,第一感应部的外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45.00


[0006]可选地,第三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其中一个第二感应部至少部分重合;第四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另外一个第二感应部至少部分重合。
[0007]可选地,每一第一线圈中,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在8.50

至12.50

之间,且第一感应部的外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33.67

至39.67

之间;第二线圈中,第三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四感应部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在39.00

至45.00

之间,且第三感应部的外边缘和第四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63.00

至73.00

之间。
[0008]可选地,每一第一线圈中,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为10.50

,且第一感应部的外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6.70

;第二线圈中,第三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四感应部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为42.00

,且第三感应部的外边缘和第四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为68.00


[0009]可选地,两个第一线圈关于第二线圈所在区域的中心对称设置。
[0010]可选地,两个第一线圈所在区域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8.70
±1㎜

[0011]可选地,第一线圈由导线卷绕而成,或第一线圈通过在FPCB上蚀刻铜箔制成;第二线圈由导线卷绕而成,或第二线圈通过在FPCB上蚀刻铜箔制成。
[0012]可选地,充电线圈还包括:屏蔽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均设于屏蔽片上。
[0013]可选地,屏蔽片的材质为铁氧体或纳米晶。
[0014]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充电线圈包括两个并排的第一线圈以及叠设于其上的一个第二线圈,第二线圈的第三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左侧的第一线圈的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至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且第二线圈的第四感应部在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右侧的第一线圈的第一感应部内边缘至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相较于传统的三线圈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充电线圈中,相邻两个充电区域的间隔减小,从而减小或者消除充电死区,能够克服手机放在充电器中间附近却不充电的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现有技术的MP

A9线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MP

A9线圈与15W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随着两者偏移距离增大的变化示意图;
[0018]图3为MP

A9线圈中一个线圈上侧5mm平面内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充电线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4充电线圈的前视图;
[0021]图6为图4充电线圈的俯视图;
[0022]图7为图4充电线圈中第一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图4充电线圈中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图4充电线圈中第二线圈上侧5mm平面内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4充电线圈和MP

A9线圈分别与15W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随着X向偏移距离增大的变化示意图;
[0026]图11为图4充电线圈和MP

A9线圈分别与15W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随着Y向偏移距离增大的变化示意图;
[0027]图12为图4充电线圈和MP

A9线圈分别与15W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在X方向不同偏移距离下的耦合系数的大小示意图;
[0028]图13为图4充电线圈和MP

A9线圈分别与15W接收线圈的耦合系数在Y方向不同偏移距离下的耦合系数的大小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0031][0032]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线圈,两个所述第一线圈沿第一方向并行排列,每一所述第一线圈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且两个所述第一感应部相互靠近,两个所述第二感应部相互远离;一个第二线圈,一个所述第二线圈与两个所述第一线圈层叠设置,所述第二线圈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感应部和第四感应部;其中,每一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均形成有一预设区域,所述第三感应部在所述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其中一个所述预设区域内,所述第四感应部在所述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的投影位于另外一个所述预设区域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94.00

,所述第一感应部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45.0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感应部在所述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感应部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四感应部在所述第一线圈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二感应部至少部分重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线圈中,所述第一感应部的内边缘和所述第二感应部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在8.50

至12.50

之间,且所述第一感应部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感应部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在33.67

至39.67

之间;所述第二线圈中,所述第三感应部的内边缘和所述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恒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