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8995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09
一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支承结构(2)的支承装置(1),该支承装置至少包括:支承部件(4),该支承部件包括上部面(10)和下部面(12),上部面和下部面在它们之间限定中空容积(14);以及用于将支承部件附接至车身的至少一个固定装置(8),其中,固定装置(8)包括固定部件(16)和至少部分地在支承部件(4)的中空容积(14)的内部延伸的基部部件(18),上部面(10)的至少一部分和下部面(12)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基部部件(18)的两侧被施加抵靠于基部部件(18)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固定部件(16)和基部部件(18)由附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不同部件形成。附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不同部件形成。附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不同部件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托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支承结构的支承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机动车辆的包括至少一个这种支承装置的发动机支承结构以及用于制造这种支承装置的方法。
[0002]这种支承装置例如已知为发动机托架。发动机托架支承动力总成、悬架元件和其他装置比如防倾杆。发动机托架承受重复的机械载荷,并且还涉及与关于悬架事件相关的偶然载荷情况。因此,发动机托架需要满足疲劳、刚性和偶然载荷方面的苛刻载荷情况。
[0003]发动机托架通常由连接在一起以界定中空内部容积的上壳和下壳制成。
[0004]近年来,例如已知为固定犄角件的竖向固定装置已经被引入以同时用作发动机托架的前部与车身其余部分之间的固定元件以及托架的上壳与下壳之间的机械间隔件。通过结合一些功能,固定犄角件允许降低组装复杂度,并且在车辆重量减轻和制造生产率方面可以是有利的。
[0005]因为在固定犄角件的附近存在大量部件,并且由于固定犄角件的作为固定元件和机械间隔件的多种功能,所以固定犄角件必须具有复杂形状,该复杂形状包括固定部件和基部部件,固定部件通常会弯曲以适应防倾杆或其他相邻的装置,固定部件从支承装置突起至支承装置在其上安装至车辆结构的其余部分的部件,基部部件需要具有足够大的表面,以有效地用作发动机托架的上壳与下壳之间的间隔件并且承受来自支承装置以及支承装置支承的元件的重量的机械载荷。
[0006]为了获得这种复杂的形状,从现有技术中已知通过金属模制将固定装置制造为一个一体部件。换言之,固定装置的固定部件和基部部件是通过在单个模制腔体中进行金属模制而获得的同一单个部件的部分。同一部件不能使用其他制造工艺比如弯曲、冲压或管成型直接制成一个单个部件。
[0007]然而,存在与金属模制相关的一些局限性,比方说例如低生产率、高成本、由于通过脱模步骤施加的约束而缺乏设计部件的自由度、由于模具不能容易修改的事实而缺乏使部件设计适应不同环境的自由度、由于只能使用有限数目的材料进行模制而缺乏在选择合适的材料方面的自由度。因此,所获得的固定装置在机械特性、形状和材料选择方面具有局限性。例如,该部件不能有利地由钢制成,因为该部件可能具有过高的重量。
[0008]文献FR

2 962 400公开了一种由两个部件制成的固定装置,每个部件包括在支承部件的中空容积中延伸的基部部分以及从支承部件突起的固定部分,基部部分和固定部分是一体的。因此,基部部分不能设计成独立于固定部分。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中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下述支承装置来克服这些限制,该支承装置可以容易地大量生产并且可以在所用材料的选择、固定装置的形状以及使固定装置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可能性上提供高的灵活性。
[0010]为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支承结构的支承装置,该支承装置至少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包括上部面和下部面,所述上部面和下部面在上部面与下部面之间限定中空容积;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用于将支承部件附接至车身,其中,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和至少部分地在支承部件的中空容积的内部延伸的基部部件,上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下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基部部件的两侧被施加抵靠于基部部件的
至少一部分,其中,固定部件和基部部件由附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不同部件形成,固定部件附接至基部部件的下端部部分,所述下端部部分在中空容积中延伸,基部部件包括从支承部件突起的上端部部分。
[0011]通过以至少两个不同部件的方式制造固定装置,不再需要模制固定装置,因此在材料选择、形状和制造方法方面给予了更多的自由度。
[0012]依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的其他可选特征,单独考虑或根据任何可能的技术组合来考虑:
[0013]‑
将基部部件的上周缘与基部部件的下周缘分开的高度与将支承部件的上部面与下部面沿着基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分开的距离大致相等,
[0014]‑
基部部件包括附接至固定部件的近端端部部分以及与所述近端端部部分相反的远端端部部分,所述远端端部部分在所述远端端部部分的两侧附接至所述支承部件的上部面和下部面,
[0015]‑
固定部件由管状部件形成,该管状部件从支承部件突起并且旨在从所述支承部件延伸至机动车辆的本体的一部分,
[0016]‑
基部部件的近端端部部分在管状固定部件的下端部部分的内部延伸并且附接至所述管状固定部件的至少一个壁,
[0017]‑
固定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基部部件,该第一基部部件从固定部件沿着第一径向方向突起;以及第二基部部件,该第二基部部件从固定部件沿着第二径向方向突起,第一径向方向和第二径向方向在彼此之间形成非零角度(α),
[0018]‑
所述第一基部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一区域中附接至管状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基部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二区域中附接至管状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区域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第一基部部件和第二基部部件在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不同的公共区域中进一步附接至管状固定部件,
[0019]‑
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公共区域包括位于固定部件的下端部部分中的凹口,所述第一基部部件和所述第二基部部件延伸穿过所述凹口,
[0020]‑
第一基部部件的近端端部部分和第二基部部件的近端端部部分在彼此之间接纳用以将固定装置附接至支承部件的插口,
[0021]‑
基部部件通过沿着至少一个焊缝进行焊接而附接至固定部件,所述焊缝沿着与固定部件的下端部部分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
[0022]‑
固定部件和基部部件由钢制成。
[0023]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支承结构,所述发动机支承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支承装置。
[0024]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支承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25]‑
提供至少一个固定部件,
[0026]‑
提供至少一个基部部件,
[0027]‑
将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基部部件组装在一起以形成固定装置,
[0028]‑
将所述基部部件定位在支承部件的中空容积的内部,
[0029]‑
通过至少将固定装置的基部部件附接至支承部件而将所述固定装置组装至所述支承部件。
[0030]依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其他可选特征,单独考虑或根据任何可能的技术组合来考虑:
[0031]‑
组装固定部件和基部部件的步骤包括将基部部件焊接至固定部件的下端部部分,
[0032]‑
在组装的所述步骤期间形成的焊缝全部沿着与所述下端部部分的轴线大致平行的单个方向直线延伸,
[0033]‑
固定部件通过对金属管材成形而制成,
[0034]‑
基部部件通过对金属片材成形而制成,并且
[0035]‑
基部部件和支承部件通过机械连结而组装。
[0036]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支承结构(2)的支承装置(1),所述支承装置(1)至少包括:支承部件(4),所述支承部件(4)包括上部面(10)和下部面(12),所述上部面(10)和所述下部面(12)在所述上部面(10)与所述下部面(12)之间限定中空容积(14);以及至少一个固定装置(8),所述固定装置(8)用于将所述支承部件附接至车身,其中,所述固定装置(8)包括固定部件(16)以及至少部分在所述支承部件(4)的所述中空容积(14)的内部延伸的基部部件(18),所述上部面(10)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部面(12)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基部部件(18)的两侧被施加抵靠于所述基部部件(18)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固定部件(16)和所述基部部件(18)由附接在一起的至少两个分别的部件形成,所述固定部件(16)附接至所述基部部件(18)的下端部部分(20),所述下端部部分(20)在所述中空容积(14)中延伸,所述基部部件包括从所述支承部件(4)突起的上端部部分(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将所述基部部件(18)的上周缘(31)与所述基部部件(18)的下周缘(35)分开的高度(h)与将所述支承部件(4)的所述上部面(10)与所述下部面(12)沿着所述基部部件(18)的至少一部分分开的距离大致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所述基部部件(18)包括附接至所述固定部件(16)的近端端部部分(28)以及与所述近端端部部分(28)相反的远端端部部分(30),所述远端端部部分(30)在所述远端端部部分(30)的两侧附接至所述支承部件(4)的所述上部面(10)和所述下部面(12)。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所述固定部件(16)由管状部件形成,所述管状部件从所述支承部件(4)突起并且旨在从所述支承部件(4)延伸至所述机动车辆的本体的一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所述基部部件(18)的所述近端端部部分(28)在管状固定部件(16)的下端部部分(20)的内部延伸并且附接至所述管状固定部件(16)的至少一个壁。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所述固定装置(8)至少包括:第一基部部件(18A),所述第一基部部件(18A)从所述固定部件沿着第一径向方向突起;以及第二基部部件(18B),所述第二基部部件(18B)从所述固定部件沿着第二径向方向突起,所述第一径向方向和所述第二径向方向在彼此之间形成非零角度(α)。7.根据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支承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基部部件(18A)在所述固定部件(16)的第一区域中附接至所述管状固定部件(16),所述第二基部部件(18B)在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二区域中附接至所述管状固定部件(16),所述第二区域不同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让路易斯
申请(专利权)人: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