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包括:光电耦合模块;基准电压模块;比较模块;加热模块;过流检测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本技术方案通过光耦隔离驱动实现恒温调控中的安全特低电压控制高压强电;减小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恒温调控误差;扩大了开关管在恒温调控过程中的占空比工作范围,排除恒温控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障了电路的安全运行。全运行。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恒温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的恒温调节控制电路是采用简单的继电器控制模式,其线路布局虽然简单,但恒温控制曲线的波动误差非常大,波动误差普遍在10%左右,不利于精细调控设置。同时,由于继电器的连接是在机械触断模式下进行的,在大电流工作模式下,继电器在接触的瞬间很容易产生电弧火花,从而烧毁继电器的弹片接触点,严重缩短继电器的工作寿命,同时还存在一些火灾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现提供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目的在于使用安全的低电压电路控制高压强电加热区域,减小恒温调控误差,且保证电路的安全运行。
[0004]上述技术方案具体包括:
[0005]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6]光电耦合模块,所述光电耦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一控制器,所述光电耦合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一比较模块;
[0007]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光电耦合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一基准电压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一加热模块;
[0008]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一基准电压,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
[0009]所述加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加热模块的输出端通过一电热丝与一过流检测模块的感热变压器连接;
[0010]所述过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加热模块,所述过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0011]优选的,所述光电耦合模块包括:
[0012]光电耦合器,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负极通过串联一第一电阻连接至一第一外部电压;
[0013]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受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受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一第二外部电压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
[0014]所述第二外部电压与所述比较模块之间串联有一第二电阻与一第三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间设置有一第一节点;
[0015]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接地。
[0016]优选的,所述基准电压模块包括:
[0017]电压调节器,所述电压调节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连接和所述基准电压至所述
比较模块,所述电压调节器的第三引脚接地;
[0018]第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外部电压与所述基准电压之间。
[0019]优选的,所述比较模块包括:
[0020]比较器,所述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光电耦合模块,所述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串联一第五电阻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基准电压模块,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通过串联一第六电阻的方式连接至所述加热模块;
[0021]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基准电压模块间设置有一第二节点;
[0022]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加热模块间设置有一第三节点;
[0023]电容,所述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0024]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25]优选的,所述加热模块包括:
[0026]开关管,所述开关管的栅极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开关管的源极通过串联一滤波器的方式连接至一电源的负极,所述开关管的漏极连接至所述加热丝的一端,所述加热丝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源的正极;
[0027]一第八电阻,连接于所述栅极与所述漏极之间。
[0028]优选的,所述过流检测模块包括:
[0029]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连接至一过流检测单元;
[0030]所述过流检测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变压器,所述过流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0031]优选的,当所述控制器输出低电平时,所述光电耦合模块输出低电平,所述比较模块输出高电平使得所述加热模块被导通。
[0032]优选的,当所述过流检测模块输出低电平至所述控制器时,所述控制器输出高电平至所述光电耦合模块,所述光电耦合模块输出高电平,所述比较模块输出低电平使得所述加热模块被导通。
[0033]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一控制芯片。
[003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本技术方案通过光耦隔离驱动实现恒温调控中的安全特低电压控制高压强电;减小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恒温调控误差;扩大了开关管在恒温调控过程中的占空比工作范围,排除恒温控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障了电路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0035]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本技术范围的限制。
[00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40]本技术提供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0041]光电耦合模块1,光电耦合模块1的输入端连接至一控制器W,光电耦合模块1的输出端连接至比较模块3;
[0042]比较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光电耦合模块1,比较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基准电压模块2,比较模块3的输出端连接至加热模块4;
[0043]基准电压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至一基准电压U3,基准电压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至比较模块3;
[0044]加热模块4的输入端连接至比较模块3,加热模块4的输出端通过一电热丝TRC与一过流检测模块5的感热变压器TR
‑
C连接;
[0045]过流检测模块5的输入端连接至加热模块4,过流检测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W。
[0046]具体的,基准电压为2.5V。
[0047]具体的,电热丝TRC为恒温箱加热丝。
[0048]在一种较优的实施例中,光电耦合模块1包括:
[0049]光电耦合器,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U9B的正极连接至控制器W,发光二极管U9B的负极通过串联第一电阻R75连接至第一外部电压U1;
[0050]光电耦合器的受光三极管U9A的发射极接地,受光三极管U9A的集电极与第二外部电压U2连接至比较模块3;
[0051]第二外部电压U2与比较模块3之间串联有第二电阻R19与第三电阻R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耦合模块,所述光电耦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一控制器,所述光电耦合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一比较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光电耦合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一基准电压模块,所述比较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一加热模块;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一基准电压,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加热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加热模块的输出端通过一电热丝与一过流检测模块的感热变压器连接;所述过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加热模块,所述过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耦合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负极通过串联一第一电阻连接至一第一外部电压;所述光电耦合器的受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受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一第二外部电压连接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第二外部电压与所述比较模块之间串联有一第二电阻与一第三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间设置有一第一节点;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压模块包括:电压调节器,所述电压调节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连接和所述基准电压至所述比较模块,所述电压调节器的第三引脚接地;第四电阻,连接至所述第二外部电压与所述基准电压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控制光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模块包括:比较器,所述比较器的反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彦平,张川龙,曲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赛耐比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