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858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包括有至少两个屏风单元及设置于相邻两个屏风单元之间的转动装置;转动装置包括有顶盖、底盖和连接杆;顶盖和底盖均设有两个第一枢接部,屏风单元的上下端均设有第二枢接部,顶盖、底盖的两个第一枢接部分别适配于相邻两屏风单元上、下端的第二枢接部,相邻两屏风单元分别位于连接杆的两侧;第一枢接部相对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实现相邻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如此,通过转动装置的设计,利用顶盖、底盖适配于相邻屏风单元上下端上,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的组装连接并使两者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同时,连接杆的设置,使得相邻屏风单元之间连接不存在空隙。使得相邻屏风单元之间连接不存在空隙。使得相邻屏风单元之间连接不存在空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屏风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屏风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折叠屏风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它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以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还可以与其他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现有的屏风通常由屏风主体、支撑框架、转动装置和连接装置组成,其结构设计复杂,不能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和场地的需要而随意地增加屏风的数量,以及改变各屏风之间的摆放角度。
[0003]后来,有人专利技术了一种折叠屏风,其通过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连接有合页结构,从而实现屏风单元之间的折叠,但是,其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之间还存在明显的间隔并留下较大的空隙,缺乏私密性,并且在整体造型上也不美观;还有,折叠操作稳定性欠佳,适用范围小。
[000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通过转动装置的设计,利用顶盖、底盖适配于相邻屏风单元上下端上,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的组装连接并使两者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同时,连接杆的设置,使得相邻屏风单元之间连接不存在空隙。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包括有至少两个屏风单元及设置于相邻两个屏风单元之间的转动装置;其中:
[0008]所述转动装置包括有顶盖、底盖和连接于顶盖、底盖之间的连接杆;所述顶盖和底盖均设有两个间距式布置的第一枢接部,所述屏风单元的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二枢接部,所述顶盖、底盖的两个第一枢接部分别适配于相邻两屏风单元上、下端的第二枢接部,相邻两屏风单元分别位于连接杆的两侧;所述第一枢接部相对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实现相邻屏风单元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风单元具有朝向连接杆设置的凸弧形侧边,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具有弧形凹位,相邻屏风单元的凸弧形侧边适配于相应的弧形凹位内。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风单元包括有框架及屏风布,所述框架具有依次连接的上杆体、下杆体、左杆体和右杆体,所述上杆体和下杆体均为左右延伸设置的平板,所述左杆体和右杆体均为上下延伸设置的圆管,所述上杆体、下杆体均通过第二连接件分别固定于左杆体、右杆体的上下端;
[0011]所述枢接部分别设置于上杆体的上端、下杆体的下端,所述弧形侧边形成于左杆
体、右杆体的外侧;且,所述屏风布安装于左杆体和右杆体之间。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杆体的上端、下杆体的下端均连接有枢接件,所述上杆体和下杆体对应枢接件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枢接件适配于第一连接孔上,所述第二枢接部形成于枢接件上。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风布连接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组件上下间距式布置于左杆体、右杆体之间;
[0014]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有活动杆、固定杆和弹性复位件,所述屏风布的上下端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为左右延伸设置,所述活动杆和固定杆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相应的左杆体、右杆体上,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穿过屏风布的通孔并伸入限位槽内,所述固定杆位于通孔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作用于限位槽、活动杆上。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杆朝向固定杆延伸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伸入限位槽内,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作用于活动杆的凸部上。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杆和固定杆均设置有卡凸,所述左杆体和右杆体上均开设有卡孔,所述活动杆的卡凸、固定杆的卡凸分别适配于相应的左杆体、右杆体的卡孔内。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杆体和右杆体之间的相对侧均设置有U形槽,所述屏风布的左、右侧分别受限于相应的U形槽内。
[00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用于限制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转动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设置于相邻屏风单元的上端连接处;
[0019]当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转动角度调整后,将定位件装设于其上端连接处,以限制相邻屏风单元的转动。
[00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件具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卡扣于相邻屏风单元的上端连接处以限位相邻屏风单元两者的顶部,且,所述顶盖位于定位槽内。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转动装置的设计,利用顶盖、底盖适配于相邻屏风单元上下端上,以实现相邻的屏风单元的组装连接并使两者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同时,连接杆的设置,使得相邻屏风单元之间连接不存在空隙;
[0022]其次是,弧形凹位和弧形侧边的设置,以使屏风单元转动时紧贴弧形凹位,进一步保证了相邻屏风单元之间的紧密性,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0023]再者是,定位组件的设置,通过操作活动杆脱离杆体以实现屏风布的安装或拆卸,且,利用弹性复位件保证了活动杆、固定杆之间的紧配定位,同时,卡凸和卡孔的设置,方便了活动杆、固定杆与左杆体、右杆体之间的组装连接,拆装简单,组装方便,可用性佳;
[0024]以及,当相邻的两个屏风单元转动角度调整后,将定位件装设于其上端连接处,以限制相邻屏风单元的转动,避免了相邻的屏风单元之间收到外力的作用下出现收折动作,稳定性好,实用性强。
[0025]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8]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二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一剖视图;
[0031]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二剖视图;
[0032]图7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三剖视图;
[0033]图8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0034]附图标识说明:
[0035]10、屏风单元
ꢀꢀꢀꢀꢀꢀꢀꢀꢀꢀꢀ
11、框架
[0036]111、上杆体
ꢀꢀꢀꢀꢀꢀꢀꢀꢀꢀꢀꢀ
112、下杆体
[0037]113、左杆体
ꢀꢀꢀꢀꢀꢀꢀꢀꢀꢀꢀꢀ
114、右杆体
[0038]115、枢接件
ꢀꢀꢀꢀꢀꢀꢀꢀꢀꢀꢀꢀ
116、U形槽
[0039]117、第一连接孔
ꢀꢀꢀꢀꢀꢀꢀꢀ
118、卡孔
[0040]119、凹位
ꢀꢀꢀꢀꢀꢀꢀꢀꢀꢀꢀꢀꢀꢀ
12、屏风布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至少两个屏风单元(10)及设置于相邻两个屏风单元(10)之间的转动装置(20);其中:所述转动装置(20)包括有顶盖(21)、底盖(22)和连接于顶盖(21)、底盖(22)之间的连接杆(23);所述顶盖(21)和底盖(22)均设有两个间距式布置的第一枢接部,所述屏风单元(10)的上下端均设置有第二枢接部,所述顶盖(21)、底盖(22)的两个第一枢接部分别适配于相邻两屏风单元(10)上、下端的第二枢接部,相邻两屏风单元(10)分别位于连接杆(23)的两侧;所述第一枢接部相对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实现相邻屏风单元(10)之间彼此靠拢叠设或相对转动展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风单元(10)具有朝向连接杆(23)设置的凸弧形侧边,所述连接杆(23)的两侧具有弧形凹位(231),相邻屏风单元(10)的凸弧形侧边适配于相应的弧形凹位(23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风单元(10)包括有框架(11)及屏风布(12),所述框架(11)具有依次连接的上杆体(111)、下杆体(112)、左杆体(113)和右杆体(114),所述上杆体(111)和下杆体(112)均为左右延伸设置的平板,所述左杆体(113)和右杆体(114)均为上下延伸设置的圆管,所述上杆体(111)、下杆体(112)均通过第二连接件(13)分别固定于左杆体(113)、右杆体(114)的上下端;所述枢接部分别设置于上杆体(111)的上端、下杆体(112)的下端,所述弧形侧边形成于左杆体(113)、右杆体(114)的外侧;且,所述屏风布(12)安装于左杆体(113)和右杆体(114)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杆体(111)的上端、下杆体(112)的下端均连接有枢接件(115),所述上杆体(111)和下杆体(112)对应枢接件(115)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7),所述枢接件(115)适配于第一连接孔(117)上,所述第二枢接部形成于枢接件(115)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屏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风布(12)连接有定位组件,所述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锦添
申请(专利权)人:建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