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7988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铜套铸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包括为圆形设置的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位于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模具柱,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对称设置有第一内模座和第二内模座,当被浇筑好的铜套冷却后,使用者取下所述上模座,所述模具柱连同所述上模座被一起取出,通过所述限位圈使得铜套脱离所述模具柱,然后再取下所述限位圈,同时连同所述第一插杆一同被取出,再通过所述收缩弹簧的拉力,可以将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向两侧拉开,使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远离铜套,之后,使用者便可以直接将铜套取出,减少了铜套损毁的可能。减少了铜套损毁的可能。减少了铜套损毁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套铸造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铜套铸造
,尤其涉及一种铜套铸造模具。

技术介绍

[0002]铜套,也称铜轴套,分为多种,包括机用铜辊、铜轴承等,用于各种轻工、大型、重型机械上,是机械上的重要组成件,产品具有传统的锡青铜轴承功能,以电解铜为原料配以多种微量金属元素,经高温烧结,通过气压离心铸造加工而成,硬度高,耐磨性极好,不易产生咬死现象,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在大气和淡水中有良好的耐蚀性。
[0003]现在人们在浇筑完铜套至铜套冷却后,由于铜套需要在模具中浇筑并冷却的,在铜套进行脱模时,很难将铜套从浇铸腔中取出,还有可能在铜套取出时被损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铜套铸造模具,旨在解决现在人们在浇筑完铜套至铜套冷却后,由于铜套需要在模具中浇筑并冷却的,在铜套进行脱模时,很难将铜套从浇铸腔中取出,还有可能在铜套取出时被损毁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包括为圆形设置的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下表面位于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模具柱,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对称设置有第一内模座和第二内模座,所述第一内模座与所述第二内模座弹性连接于所述下模座,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与所述模具柱之间空出浇铸腔。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内模座与所述第二内模座的外侧壁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收缩弹簧,每组所述收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座与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所述下模座位于每组所述收缩弹簧处对应开设有相适配的弹簧槽。
[0007]优选的,所述下模座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插杆,每组所述第一插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圈,且所述第一插杆的下端均可插入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与所述下模座之间。
[0008]优选的,所述下模座的内侧位于所述第一插杆的下端均设置有一个托座,每个所述托座均与所述下模座一体成型。
[0009]优选的,所述上模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下表面环形分布有四个第二插杆,每个所述第二插杆的一端均穿透所述上模座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盖板。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圈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杆相适配的第一插孔,所述下模座位于所述第一插孔的下方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杆相适配的第二插孔。
[0011]优选的,所述盖板、所述上模座与所述限位圈上对应开设有浇筑孔,所述浇筑孔的底端与所述浇铸腔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模具柱的内部开设有注水室,所述模具柱、所述上模座与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注水室的正上方依次对应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和注水口;所述第一内模
座与所述第二内模座位于所述模具柱的下侧对应凹陷成圆形凹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铜套铸造模具,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方便多浇筑好的铜套进行脱模,当被浇筑好的铜套冷却后,使用者取下所述上模座,所述模具柱连同所述上模座被一起取出,通过所述限位圈使得铜套脱离所述模具柱,然后再取下所述限位圈,同时连同所述第一插杆一同被取出,再通过所述收缩弹簧的拉力,可以将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向两侧拉开,使所述第一内模座和所述第二内模座远离铜套,之后,使用者便可以直接将铜套取出,减少了铜套损毁的可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上模座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下模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下模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下模座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上模座;2、下模座;3、模具柱;4、第一内模座;5、第二内模座;6、浇铸腔;7、收缩弹簧;8、弹簧槽;9、限位圈;10、第一插杆;11、托座;12、盖板;13、第二插杆;14、第一插孔;15、第二插孔;16、浇筑孔;17、注水室;18、第一进水口;19、第二进水口;20、注水口;21、圆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包括为圆形设置的上模座1,上模座1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座2,上模座1的下表面位于下模座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模具柱3,下模座2的内部对称设置有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第一内模座4与第二内模座5弹性连接于下模座2,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与模具柱3之间空出浇铸腔6。
[002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方便对铜套的脱模,当铜套被浇筑并冷却后,使用取下上模座1和限位圈9,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会直接被两侧拉开,从而使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远离铜套,使用者可以通过夹具将铜套取出,降低了铜套脱模的难度,方便使用者快速的将铜套取出。
[002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模座1和下模座2,方便对铜套的浇筑,使用者将限位圈9和上模座1依次安装在下模座2上后,模具柱3通过上模座1直接被放入到下模座2中,而模具柱3与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之间自然形成了浇铸腔6,使用者将高温熔化的铜料注入浇铸腔6中,方便对浇铸腔6中的铜料进行塑形,通过设置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方便对铜套的脱模,当铜套被浇筑并冷却后,使用取下上模座1和限位圈9,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会直接被两侧拉开,从而使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远离铜套,使用者可以
通过夹具将铜套取出,降低了铜套脱模的难度,方便使用者快速的将铜套取出。
[0024]进一步的,第一内模座4与第二内模座5的外侧壁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收缩弹簧7,每组收缩弹簧7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下模座2与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下模座2位于每组收缩弹簧7处对应开设有相适配的弹簧槽8。
[002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收缩弹簧7,方便对铜套的脱模,当浇铸腔6中的铜套塑形并冷却,使用者再将上模座1和限位圈9依次从下模座2上取下后,通过收缩弹簧7的拉力,可以将第一内模座4与第二内模座5分别向两侧拉开,使得第一内模座4与第二内模座5远离铜套,从而方便使用者将铜套从下模座2中取出。
[0026]进一步的,下模座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圈9,限位圈9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插杆10,每组第一插杆10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限位圈9,且第一插杆10的下端均可插入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与下模座2之间。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插杆10,方便对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的固定,使用者先将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包括为圆形设置的上模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1)的下表面位于所述下模座(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模具柱(3),所述下模座(2)的内部对称设置有第一内模座(4)和第二内模座(5),所述第一内模座(4)与所述第二内模座(5)弹性连接于所述下模座(2),所述第一内模座(4)和所述第二内模座(5)与所述模具柱(3)之间空出浇铸腔(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模座(4)与所述第二内模座(5)的外侧壁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收缩弹簧(7),每组所述收缩弹簧(7)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座(2)与所述第一内模座(4)和所述第二内模座(5),所述下模座(2)位于每组所述收缩弹簧(7)处对应开设有相适配的弹簧槽(8)。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圈(9),所述限位圈(9)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插杆(10),每组所述第一插杆(10)的一端均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圈(9),且所述第一插杆(10)的下端均可插入所述第一内模座(4)和所述第二内模座(5)与所述下模座(2)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铜套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冠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巢湖市冠来模具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