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厢底板翻转平台,包括数块翻转厢板和数块梯形翻转厢板,车厢底板外缘的所有翻转厢板均下翻展开时,可调撑杆分别支撑住对应的翻转厢板和梯形翻转厢板,数块面积不同的梯形翻转厢板分别填补了车厢底板后部一周的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从而形成一个无缺口的人员操作支撑平台。梯形翻转厢板一侧与相邻的翻转厢板一侧边铰接,另一侧的搭接边支撑在相邻的翻转厢板的骨架一侧上。梯形翻转厢板底部通过弹簧插销锁定在车厢底板对应位置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可靠耐用、成本低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保证天线伞面部件的安全、高效架设。高效架设。高效架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厢底板翻转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种车辆的敞开式车厢,特别涉及一种特种车辆敞开式车厢的翻转厢板结构,属于特种车辆改装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特种车辆不用于载人或运货,其承担监测、消防、医疗、电视、应急指挥、通信、天线、雷达、X射线检查等特种勤务,为了满足上述特种勤务要求,其外廓尺寸、重量等方面均不同于常规车辆。如安装有天线设备的天线车为了满足公路、铁路运输不超限,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为天线设备伞面不组装存放在车厢上,待车辆开到指定位置再组装天线伞面部件。另一种为天线设备呈收藏状态安装在车厢上,待车辆开到指定位置,人员手动操作解开天线锁定后展开天线开始工作。第一种方式主要针对一些大型天线,也是较多的天线车设计模式。在第一种方式的天线架设完成后,如图1所示的天线伞面10朝向天线车100后方并在一定角度内旋转使用。这就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天线车的车厢后部两角均为直角形时,可能与旋转的天线伞面存在干涉。需要将天线车的车厢平台后部两角分别削去后成梯形。当天线车的车厢上部四周安装的翻转厢板翻转成展平状态时,翻转厢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挡,操作人员踩踏在翻转厢板组成的平台上安装天线伞面部件时,一不小心就容易从车厢后部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摔下车,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且损坏设备,安全隐患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厢底板翻转平台,当翻转厢板翻转成平台状态使用时,梯形翻转厢板能快速填充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天线架设高效快速,确保操作人员的和天线伞面部件的安全。
[0004]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一种车厢底板翻转平台,包括数块翻转厢板,所述翻转厢板一侧边缘通过数个翻转铰链分别与车架上部铰接,车厢底板及车架后部为梯形;翻转厢板两端和梯形翻转厢板两端均设有可调撑杆,所述可调撑杆上端分别与对应的翻转厢板骨架侧面上部或梯形骨架侧面上部铰接,可调撑杆下端分别与车架侧面下部铰接;车厢底板外缘的所有翻转厢板及梯形翻转厢板均下翻展开时,倾斜状态的可调撑杆分别支撑住对应的厢板,数块面积不同的梯形翻转厢板分别填补了车厢底板后部一周的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从而形成一个无缺口的人员操作支撑平台;所述梯形翻转厢板一侧通过多块端面相抵的铰链与相邻一块的翻转厢板一侧边铰接,梯形翻转厢板另一侧的弯角件支撑在相邻另一块翻转厢板骨架一侧上;翻转厢板翻转成竖直状态时,梯形翻转厢板绕多块端面相抵的铰链轴线旋转180
°
收纳贴合在相邻一块的翻转厢板上,梯形翻转厢板底部通过弹簧插销锁定在车厢底板对应位置上。梯形翻转厢板包括铝型材方管制成的倒置的梯形骨架,加强铝槽板两端分别固定在梯
形骨架纵向内侧中部,铝面板分别铆接固定在梯形骨架的两侧面上,梯形骨架内充填聚氨酯泡沫材料;多块端面相抵的铰链一侧固定在梯形骨架一侧上,多块端面相抵的铰链另一侧固定在相邻一块翻转厢板骨架的一侧上;弯角件一侧边固定在梯形骨架另一侧上,弯角件另一侧边搭在相邻另一块翻转厢板骨架的上侧;弹簧插销上部固定在梯形骨架底部上;梯形翻转厢板绕多块端面相抵的铰链轴线旋转180
°
收纳时,弹簧插销下部插入锁定在车厢底板的对应位置上。
[0005]进一步的,所述弯角件的横截面呈直角形,所述直角形的水平边下侧面抵靠在相邻的翻转厢板的骨架顶面上,直角形的垂直边固定在梯形翻转厢板的梯形骨架对应的垂直侧面上。
[0006]进一步的,所述弹簧插销上部的支撑座固定在倒置的梯形骨架下端上,且支撑座轴线平行于倒置的梯形骨架的一侧,弹簧插销的下部的锁定座固定在车厢底板的对应位置上;梯形翻转厢板收纳锁定时,弹簧插销的插销体下端伸进锁定座中。
[0007]进一步的,所述可调撑杆包括外套筒、内杆、上铰接座、下铰接座、上铰接头和可调螺套,内杆下部插入外套筒上部内,且与外套筒间隙配合;上铰接头下端嵌入固定在内杆上端中,上铰接头上端与上铰接座铰接,所述上铰接座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翻转厢板骨架和梯形骨架的侧面上部;外套筒下端的铰耳与下铰接座铰接,所述下铰接座分别固定在车架侧面下部对应的位置上;可调螺套下端与外套筒上端通过螺纹连接,翻转厢板和梯形翻转厢板均翻转至展开的使用状态时,外套筒上端的可调螺套端头分别抵靠在对应的上铰接座一侧上。
[0008]本专利技术的数块面积不同的梯形翻转厢板分别填补了车厢底板后部边缘的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倾斜状态的可调撑杆分别支撑住对应的翻转厢板,从而形成一个无缺口的且各翻转厢板表面平齐且支撑稳固的的人员操作支撑平台。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可靠耐用、成本低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保证天线伞面部件的安全、高效架设。各翻转厢板既能快速展开成人员操作支撑平台,又能快速直立收纳成围合车厢底板边缘的厢板组合,此时梯形翻转厢板收纳贴合在相邻的翻转厢板上,其底部通过弹簧插销锁定在车厢底板的对应位置,天线车行驶时压簧的复位弹性力确保弹簧插销不会脱离锁定座,梯形翻转厢板不会解锁,确保天线车的行驶安全。
[0009]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天线车的主视图(图中已拆去了所有翻转厢板);图2是各翻转厢板直立锁定且梯形翻转厢板已折叠收纳的立体图;图3是车厢底板外周各翻转厢板梯形翻转厢板展开形成一个无缺口的人员操作支撑平台的俯视图;图4是梯形翻转厢板的主视图;图5是图2的Ⅰ部放大图;图6是图4的A
‑
A剖视放大图;图7是可调撑杆倾斜支撑住翻转厢板或梯形翻转厢板的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前”、“后”、“上”、“下”、“左”、“右”、“第一”和“第二”等指示方位、位置和次序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仅是为了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专利技术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位置和次序。
[0013]如图2~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7块翻转厢板1和4块面积不同的梯形翻转厢板4,其中,车架20纵向两侧分别设置了2块翻转厢板1。本实施例中,车厢底板30及车架20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反之则为后。车厢底板30及车架20的后部为梯形,梯形的周围共设置了3块翻转厢板1,翻转厢板1和梯形翻转厢板4的一侧边缘分别通过2个翻转铰链2分别与车架20上部铰接。
[0014]如图2和图7所示,翻转厢板1两端和梯形翻转厢板4两端均设有可调撑杆3,可调撑杆3包括外套筒31、内杆32、上铰接座33、下铰接座34、上铰接头35和可调螺套36,内杆32采用无缝钢管制成,其下部插入外套筒31上部内,且与外套筒31间隙配合。上铰接头35下端嵌入并焊接固定在内杆32上端中,上铰接头35上端与上铰接座33铰接,上铰接座33通过4个紧固螺钉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的翻转厢板骨架11和梯形骨架412的侧面上部。外套筒31下端的铰耳311与下铰接座34铰接,下铰接座34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厢底板翻转平台,包括数块翻转厢板,所述翻转厢板一侧边缘通过数个翻转铰链分别与车架上部铰接,车厢底板及车架后部为梯形;其特征在于,翻转厢板两端和梯形翻转厢板两端均设有可调撑杆,所述可调撑杆上端分别与对应的翻转厢板骨架侧面上部或梯形骨架侧面上部铰接,可调撑杆下端分别与车架侧面下部铰接;车厢底板外缘的所有翻转厢板及梯形翻转厢板均下翻展开时,倾斜状态的可调撑杆分别支撑住对应的厢板,数块面积不同的梯形翻转厢板分别填补了车厢底板后部一周的翻转厢板之间的空挡,从而形成一个无缺口的人员操作支撑平台;所述梯形翻转厢板一侧通过整长铰链与相邻一块的翻转厢板一侧边铰接,梯形翻转厢板另一侧的弯角件支撑在相邻另一块翻转厢板骨架一侧上;翻转厢板翻转成竖直状态时,梯形翻转厢板绕整长铰链轴线旋转180
°
收纳贴合在相邻一块的翻转厢板上,梯形翻转厢板底部通过弹簧插销锁定在车厢底板对应位置上;所述梯形翻转厢板包括铝型材方管制成的倒置的梯形骨架,加强铝槽板两端分别固定在梯形骨架纵向内侧中部,铝面板分别铆接固定在梯形骨架的两侧面上,梯形骨架内充填聚氨酯泡沫材料;整长铰链一侧固定在梯形骨架一侧上,整长铰链另一侧固定在相邻翻转厢板骨架的一侧上;弯角件一侧边固定在梯形骨架另一侧上,弯角件另一侧边搭在另一相邻翻转厢板骨架的上侧;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永前,顾阳,朱翔,童瑞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