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扼流连接器,包括外壳、扼流器和连接件。外壳允许信号线缆插入,外壳围设形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用于容纳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扼流器设置于第二腔体,扼流器能够与信号线缆的外屏蔽层连接。连接件,设置于外壳的一端,连接件具有接线部和连接部,接线部朝向接线腔,接线部能够与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连接,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包括上述扼流连接器的磁共振线圈。上述扼流连接器及磁共振线圈,陷波器和连接件集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很好的节省连接器一端的插接距离,使得陷波器之间的距离就是扼流连接器之间的距离,便于根据线圈本体的实际工况设计陷波器之间的间距。距。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扼流连接器及磁共振线圈
[0001]本技术涉及磁共振
,特别是涉及一种扼流连接器及磁共振线圈。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测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磁共振线圈在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强磁场和高频工作条件下)会对周围的线路及电子器件造成安全隐患,其中感应电流是其中之一;电流过高,会造成较高的电荷集中,进而局部形成较高的电势差、功率过载损坏电气元件或造成局部发热影响人体安全。一般的做法是在线路中增加陷波器来抑制线路上的共模信号及抑制线路中产生大电流。为符合核磁工作的工作频点,需要计算线圈或通信线上的陷波器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较高场或高场线圈工作时要求陷波器之间的距离较近。但是传统的线路中连接器一端的插接距离会占用陷波器之间的距离,且又要满足线缆的可使用效果,因此往往陷波器之间的距离由于受限很难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线路中陷波器的间距受插接距离影响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成扼流功能的连接器及磁共振线圈。
[0004]一种扼流连接器,包括:
[0005]外壳,允许信号线缆插入,所述外壳围设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
[0006]扼流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
[0007]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连接件具有接线部和连接部,所述接线部朝向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接线部与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为扼流腔,所述第二腔体为接线腔,且所述接线腔内表面设置电磁屏蔽层,所述电磁屏蔽层形成环形的电磁屏蔽区域。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连接端和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允许信号线缆插入,所述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所述扼流腔和所述接线腔沿信号线缆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插入端和所述连接端之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端允许信号线缆插入的方向与所述连接端的连接方向呈设定夹角,所述设定夹角包括30
°
、45
°
、60
°
、75
°
或者90
°
。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体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固定所述连接件。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类型包括插头或插座。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扼流连接器还包括信号线缆,所述信号线缆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壳;所述扼流器包括绕线型陷波器,所述信号线缆缠绕于所述陷波器;所述信号线缆包括多条信号传输线和外屏蔽层,所述外屏蔽层与所述扼流器连接,多条所述信号传输线分别与所述接线部连接。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屏蔽层由所述扼流腔延伸至所述接线腔;所述接线腔内表面设置电磁屏蔽层,所述电磁屏蔽层与所述外屏蔽层导通。
[0015]一种磁共振线圈,包括:
[0016]线圈本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线圈单元;
[0017]信号线缆,包括一条或多条信号传输线,且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线圈本体的线圈单元电气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连接一扼流连接器;
[0018]所述扼流连接器包括:
[0019]外壳,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插入孔,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插入孔进入所述第一腔体;
[0020]扼流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
[0021]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另一端,所述连接件具有接线部和连接部,所述接线部朝向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接线部与信号线缆中的多条所述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表面设置金属屏蔽层。
[0023]上述连接器及磁共振线圈,将陷波器和连接件通过外壳集成为一个整体,这样集成化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节省连接器一端的插接距离,使得陷波器之间的距离就是扼流连接器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信号线缆及磁共振线圈便于设计人员根据线圈本体的工作频率及磁场强度等实际工况设计陷波器之间的间距,进而有效满足陷波器抑制信号线缆上的共模信号并且抑制产生大电流对病人的灼烧,同时也避免了功率过载导致的电气元件损坏,达到了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扼流连接器结构侧视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扼流连接器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与扼流器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扼流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扼流器与信号线缆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磁共振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0、扼流连接器;100、外壳;110、扼流腔;120、接线腔;130、连接端;140、插入端;150、第一壳体;160、第二壳体;170、插入孔;180、线缆固定件;200、扼流器;210、绕线支架;220、外屏蔽罩;230、调频电路板;240、结构压板;300、连接件;310、接线部;320、连接部;400、信号线缆;410、信号传输线;420、外屏蔽层;430、线缆保护套;500、电磁屏蔽层; 60、发射线圈;70、接收线圈;80、病床。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扼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允许信号线缆插入,所述外壳围设形成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扼流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端,所述连接件具有接线部和连接部,所述接线部朝向所述第一腔体,所述接线部与信号线缆中的多条信号传输线连接,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扼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为扼流腔,所述第二腔体为接线腔,且所述接线腔内表面设置电磁屏蔽层,所述电磁屏蔽层形成环形的电磁屏蔽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扼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连接端和插入端,所述插入端允许信号线缆插入,所述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端;所述扼流腔和所述接线腔沿信号线缆的延伸方向设置于所述插入端和所述连接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扼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端允许信号线缆插入的方向与所述连接端的连接方向呈设定夹角,所述设定夹角包括30
°
、45
°
、60
°
、75
°
或者9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扼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体设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围设形成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二腔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祥明,李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