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变速器壳体装配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变速器壳体结构包括变速壳,所述变速壳的后端外周面具有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所述裙边的外缘具有挡沿,所述挡沿的后侧表面与所述变速壳的后端面平齐,所述挡沿上和变速壳的后端面上均具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保证更高的装配稳定性。更高的装配稳定性。更高的装配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变速器
,涉及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壳体是变速箱的外壳部分,它将变速箱中的齿轮、轴、轴承拨叉等相关零件组装成一个整体,并保持相互之间的正确位置,按照一定的传动关系协调地传递动力,除了内部的这些零件,变速箱壳体中还设置有润滑机油,可以起到降温、润滑的作用,油喷溅到壳体上将热量传到壳体,然后由壳体将热量传到空气中。
[0003]申请人此前申报了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3175U的一种变速箱壳体,包括变速箱壳本体,变速箱壳本体设置有底座,底座上开设有主动轴孔和从动轴孔,变速箱壳本体侧面沿从动轴孔圆心到主动轴孔圆心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油螺塞孔。
[0004]申请人在原先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以解决在试验中发现和市场反馈的问题,以提高变速器壳体的装配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变速器壳体的装配稳定性。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包括变速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壳的后端外周面具有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所述裙边的外缘具有挡沿,所述挡沿的后侧表面与所述变速壳的后端面平齐,所述挡沿上和变速壳的后端面上均具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
[0008]变速壳为变速器结构的保护壳以及变速组件的安装平台。通过在变速壳的后端外周面设置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并在裙边的外缘设置挡沿,使挡沿与变速壳的后端面平齐,并在挡沿和变速壳的后端面上均设置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这样裙边和挡沿增大变速壳后端的装配接触面积,此外还能在局部形成双层密封效果,且更多的安装孔可增加变速壳后端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更高的装配稳定性。
[0009]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中,所述裙边与所述变速壳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减重腔。通过在裙边与所述变速壳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减重腔,这样可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降低材料成本,并使整体壁厚均匀。
[0010]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中,所述减重腔的内侧壁具有若干沿变速壳径向延伸的加强筋板,若干所述加强筋板沿减重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通过在减重腔的内侧壁设置若干沿变速壳径向延伸的加强筋板,使加强筋板沿减重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这样利于进一步保证裙边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强度沿周向布置均匀。
[0011]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中,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减重腔内侧壁的接合处圆角过渡。通过设置加强筋板与减重腔内侧壁的接合处圆角过渡,这样避免加强筋板接合处产生应力集中。
[0012]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中,所述加强筋板位于所述变速壳后端面之下。通过设置加强筋板位于变速壳后端面之下,这样避免变速壳在装配后导致加强筋板与周边布置产生干涉,保证装配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4]本变速器壳体结构通过在变速壳的后端外周面设置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并在裙边的外缘设置挡沿,使挡沿与变速壳的后端面平齐,并在挡沿和变速壳的后端面上均设置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这样裙边和挡沿增大变速壳后端的装配接触面积,此外还能在局部形成双层密封效果,且更多的安装孔可增加变速壳后端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更高的装配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变速器壳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变速器壳体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变速壳;2、裙边;3、挡沿;4、安装孔;5、减重腔;6、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9]如图1、图2所示,本变速器壳体结构,包括变速壳1,变速壳1的后端外周面具有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2,裙边2的外缘具有挡沿3,挡沿3的后侧表面与变速壳1的后端面平齐,挡沿3上和变速壳1的后端面上均具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4。变速壳1为变速器结构的保护壳以及变速组件的安装平台。通过在变速壳1的后端外周面设置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2,并在裙边2的外缘设置挡沿3,使挡沿3与变速壳1的后端面平齐,并在挡沿3和变速壳1的后端面上均设置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4,这样裙边2和挡沿3增大变速壳1后端的装配接触面积,此外还能在局部形成双层密封效果,且更多的安装孔4可增加变速壳1后端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更高的装配稳定性。裙边2与变速壳1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减重腔5。通过在裙边2与变速壳1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减重腔5,这样可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降低材料成本,并使整体壁厚均匀。减重腔5的内侧壁具有若干沿变速壳1径向延伸的加强筋板6,若干加强筋板6沿减重腔5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通过在减重腔5的内侧壁设置若干沿变速壳1径向延伸的加强筋板6,使加强筋板6沿减重腔5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这样利于进一步保证裙边2的结构强度且使其强度沿周向布置均匀。加强筋板6与减重腔5内侧壁的接合处圆角过渡。通过设置加强筋板6与减重腔5内侧壁的接合处圆角过渡,这样避免加强筋板6接合处产生应力集中。加强筋板6位于变速壳1后端面之下。通过设置加强筋板6位于变速壳1后端面之下,这样避免变速壳1在装配后导致加强筋板6与周边布置产生干涉,保证装配效果。
[0020]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包括变速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壳(1)的后端外周面具有自前向后倾斜朝外延伸的裙边(2),所述裙边(2)的外缘具有挡沿(3),所述挡沿(3)的后侧表面与所述变速壳(1)的后端面平齐,所述挡沿(3)上和变速壳(1)的后端面上均具有若干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安装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裙边(2)与所述变速壳(1)本体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减重腔(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利,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天宇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