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530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变速器壳体使用性能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包括变速壳,所述变速壳的后端侧壁具有油道孔,该变速壳的内腔侧壁具有惰轮支架,所述变速壳的内腔侧壁具有自油道孔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所述惰轮支架上具有前后延伸的轴孔,所述凸棱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惰轮支架处且与所述轴孔的后端正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多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变速器
,涉及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壳体是变速箱的外壳部分,它将变速箱中的齿轮、轴、轴承拨叉等相关零件组装成一个整体,并保持相互之间的正确位置,按照一定的传动关系协调地传递动力,除了内部的这些零件,变速箱壳体中还设置有润滑机油,可以起到降温、润滑的作用,油喷溅到壳体上将热量传到壳体,然后由壳体将热量传到空气中。
[0003]申请人此前申报了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3175U的一种变速箱壳体,包括变速箱壳本体,变速箱壳本体设置有底座,底座上开设有主动轴孔和从动轴孔,变速箱壳本体侧面沿从动轴孔圆心到主动轴孔圆心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加油螺塞孔。
[0004]申请人在原先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以解决在试验中发现和市场反馈的问题,以增强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增强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性能。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包括变速壳,所述变速壳的后端侧壁具有油道孔,该变速壳的内腔侧壁具有惰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壳的内腔侧壁具有自油道孔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所述惰轮支架上具有前后延伸的轴孔,所述凸棱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惰轮支架处且与所述轴孔的后端正对。
[0008]变速壳为变速器结构的保护壳以及变速组件的安装平台,变速壳后端侧壁的油道孔用于实现机油流通,变速壳内的惰轮支架用于对惰轮轴进行的安装和支撑。通过在变速壳的内腔侧壁设置自油道孔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凸棱能够提高变速壳的强度且填充变速壳内腔以节约机油的需求量,凸棱的表面可为通过有道孔的机油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使凸棱的前端延伸至惰轮支架处且与轴孔的后端正对,这样在装配完成后凸棱可为轴孔内的惰轮轴提供限位,保证惰轮正常工作,多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
[0009]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中,所述凸棱的右侧面与所述油道孔的内侧壁平滑过渡,该凸棱的右侧面呈弧面状。通过设置凸棱的右侧面与油道孔的内侧壁平滑过渡且凸棱的右侧面呈弧面状,这样利于与装配后的变速齿轮外缘形状对应,使两者间的机油飞溅时方向更稳定。
[0010]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中,所述凸棱的右侧面自后向前朝右侧倾斜。通过设置凸棱的右侧面自后向前朝右侧倾斜,这样使通过油道孔流至惰轮支架处的机油流动更顺畅平滑。
[0011]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中,所述变速壳的外侧壁具有朝内凹陷的凹
槽,所述凹槽的位置沿左右方向与所述凸棱正对。通过在变速壳的外侧壁设置朝内凹陷的凹槽,使凹槽的位置沿左右方向与凸棱正对,这样可降低变速壳的材料占用,使变速壳壁厚更均匀进而减小溃缩现象。
[0012]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中,所述凸棱的前端具有沿前后方向开设且延伸至该凸棱右侧面的半圆槽,所述半圆槽与所述轴孔沿前后方向正对,该半圆槽的直径尺寸与所述轴孔的直径尺寸相同。通过在凸棱的前端开设延伸至右侧面的半圆槽,使半圆槽与轴孔前后正对并直径尺寸相同,这样惰轮轴穿过轴孔后可与半圆槽配合,提高惰轮轴的配合长度且利于机油对惰轮轴的润滑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4]本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通过在变速壳的内腔侧壁设置自油道孔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凸棱能够提高变速壳的强度且填充变速壳内腔以节约机油的需求量,凸棱的表面可为通过有道孔的机油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使凸棱的前端延伸至惰轮支架处且与轴孔的后端正对,这样在装配完成后凸棱可为轴孔内的惰轮轴提供限位,保证惰轮正常工作,多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变速壳;11、凹槽;
[0018]2、油道孔;
[0019]3、惰轮支架;31、轴孔;
[0020]4、凸棱;41、半圆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2]如图1、图2所示,本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包括变速壳1,变速壳1的后端侧壁具有油道孔2,变速壳1的内腔侧壁具有惰轮支架3,变速壳1的内腔侧壁具有自油道孔2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4,惰轮支架3上具有前后延伸的轴孔31,凸棱4的前端延伸至惰轮支架3处且与轴孔31的后端正对。变速壳1为变速器结构的保护壳以及变速组件的安装平台,变速壳1后端侧壁的油道孔2用于实现机油流通,变速壳1内的惰轮支架3用于对惰轮轴进行的安装和支撑。通过在变速壳1的内腔侧壁设置自油道孔2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4,凸棱4能够提高变速壳1的强度且填充变速壳1内腔以节约机油的需求量,凸棱4的表面可为通过有道孔的机油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使凸棱4的前端延伸至惰轮支架3处且与轴孔31的后端正对,这样在装配完成后凸棱4可为轴孔31内的惰轮轴提供限位,保证惰轮正常工作,多方位提高变速器壳体的使用效果。凸棱4的右侧面与油道孔2的内侧壁平滑过渡,凸棱4的右侧面呈弧面状。通过设置凸棱4的右侧面与油道孔2的内侧壁平滑过渡且凸棱4的右侧面呈弧面状,这样利于与装配后的变速齿轮外缘形状对应,使两者间的机油飞溅时方向更稳定。凸棱4的右侧面自后向前朝右侧倾斜。通过设置凸棱4的右侧面自后向前朝右侧倾斜,这样
使通过油道孔2流至惰轮支架3处的机油流动更顺畅平滑。变速壳1的外侧壁具有朝内凹陷的凹槽11,凹槽11的位置沿左右方向与凸棱4正对。通过在变速壳1的外侧壁设置朝内凹陷的凹槽11,使凹槽11的位置沿左右方向与凸棱4正对,这样可降低变速壳1的材料占用,使变速壳1壁厚更均匀进而减小溃缩现象。凸棱4的前端具有沿前后方向开设且延伸至凸棱4右侧面的半圆槽41,半圆槽41与轴孔31沿前后方向正对,半圆槽41的直径尺寸与轴孔31的直径尺寸相同。通过在凸棱4的前端开设延伸至右侧面的半圆槽41,使半圆槽41与轴孔31前后正对并直径尺寸相同,这样惰轮轴穿过轴孔31后可与半圆槽41配合,提高惰轮轴的配合长度且利于机油对惰轮轴的润滑效果。
[002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包括变速壳(1),所述变速壳(1)的后端侧壁具有油道孔(2),该变速壳(1)的内腔侧壁具有惰轮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壳(1)的内腔侧壁具有自油道孔(2)的内侧壁向前延伸的凸棱(4),所述惰轮支架(3)上具有前后延伸的轴孔(31),所述凸棱(4)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惰轮支架(3)处且与所述轴孔(31)的后端正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的过油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4)的右侧面与所述油道孔(2)的内侧壁平滑过渡,该凸棱(4)的右侧面呈弧面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利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天宇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