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抹灰铲,包括铲体、操作组件,铲体包括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围合成一个侧开口的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容置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操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把手,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一表面,另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另一表面;其中,顶铲壁部沿长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前铲壁部的顶边,左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和右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分别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左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一侧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上述的抹灰铲后,与现有技术相比,经验较少的普通建筑工人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抹灰铲
本技术涉及一种抹灰铲。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墙体大多是由砌块一层层砌筑构成的,在每一层砌块之间需要添加砂浆,以使砌块之间能够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固的墙体。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抹灰铲,如图1所示,包括铲体100、操作组件200,操作组件200设置于铲体100上。其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抹灰铲需要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使用,而对于经验较少的普通建筑工人而言,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抹灰铲平,耗费时间长,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抹灰铲。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抹灰铲,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抹灰铲,包括铲体、操作组件,操作组件设置于铲体上,所述铲体包括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所述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围合成一个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把手,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一表面,另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另一表面;其中,所述顶铲壁部沿长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前铲壁部的顶边,所述左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和右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分别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左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一侧边,右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另一侧边,前铲壁部沿长度方向底边延伸有板部,所述板部用于将从容纳腔往下掉落的水泥砂浆粘附于墙壁上。所述的抹灰铲,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板部的左端部伸出于所述左铲壁部的表面一侧和/或所述板部的右端部伸出于所述右铲壁部的表面一侧。所述的抹灰铲,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前铲壁部包括纵向前铲壁和沿纵向前铲壁底侧边伸出的倾斜前铲壁,所述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均包括方形铲壁和沿方形铲壁底侧边伸出的弧形铲壁,所述左铲壁部的方形铲壁纵向侧边与所述纵向前铲壁左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左铲壁部的弧形铲壁纵向侧边与所述倾斜前铲壁左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右铲壁部的方形铲壁纵向侧边与所述纵向前铲壁右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右铲壁部的弧形铲壁纵向侧边与所述倾斜前铲壁右侧边一体相接。所述的抹灰铲,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把手为两个,其中一个把手设置于所述前铲壁部,另一个把手设置于所述顶铲壁部;每个所述把手均包括圆柱状的手部接触部、两个支撑板部,两个所述支撑板部一端均分别焊接于相应的所述手部接触部端部,该支撑板部另一端均分别焊接于相应的所述铲体表面。所述的抹灰铲,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铲体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一体件。所述的抹灰铲,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把手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一体件。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抹灰铲,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上述的抹灰铲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此种结构的抹灰铲,建筑工人能够将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放置在容纳腔,然后用双手操作两个把手,在墙面上往上推就能够快速的将水泥砂浆均匀抹到墙体,经验较少的普通建筑工人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抹灰铲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抹灰铲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抹灰铲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申请的附图进行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纸面的左侧为左方向,纸面的右侧为右方向,纸面的上侧为上方向,纸面的下侧为下方向,以垂直于纸面的前侧为前方向,以垂直于纸面的后侧为后方向。本技术提供一种抹灰铲,请参考图2和图3所示,包括铲体1、操作组件2,操作组件2设置于铲体1上,所述铲体1包括前铲壁部10、顶铲壁部11、左铲壁部12、右铲壁部13,所述前铲壁部10、顶铲壁部11、左铲壁部12、右铲壁部13围合成一个侧开口的容纳腔1A,所述容纳腔1A用于容置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图中未示出),所述操作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把手20,一部分把手20设置于铲体1一表面,另一部分把手20设置于铲体1另一表面;其中,所述顶铲壁部11沿长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前铲壁部10的顶边,所述左铲壁部12沿纵向方向侧边和右铲壁部13沿纵向方向侧边分别与顶铲壁部11沿宽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左铲壁部12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11沿宽度方向一侧边,右铲壁部13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11沿宽度方向另一侧边,前铲壁部10沿长度方向底边延伸有板部1B,所述板部1B用于将从容纳腔1A往下掉落的水泥砂浆粘附于墙壁上。本技术利用上述的抹灰铲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此种结构的抹灰铲,建筑工人能够将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放置在容纳腔1A,然后用双手操作两个把手20,在墙面上往上推就能够快速的将水泥砂浆均匀抹到墙体,经验较少的普通建筑工人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图2或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部1B的左端部伸出于所述左铲壁部12的表面一侧和/或所述板部1B的右端部13伸出于所述右铲壁部13的表面一侧。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铲壁部10包括纵向前铲壁100和沿纵向前铲壁100底侧边伸出的倾斜前铲壁101,所述左铲壁部12、右铲壁部13均包括方形铲壁1C和沿方形铲壁1C底侧边伸出的弧形铲壁1D,所述左铲壁部12的方形铲壁1C纵向侧边与所述纵向前铲壁100左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左铲壁部12的弧形铲壁1D纵向侧边与所述倾斜前铲壁101左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右铲壁部13的方形铲壁1C纵向侧边与所述纵向前铲壁100右侧边一体相接,所述右铲壁部的弧形铲壁1D纵向侧边与所述倾斜前铲壁101右侧边一体相接。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20为两个,其中一个把手20设置于所述前铲壁部10,另一个把手20设置于所述顶铲壁部11;每个所述把手20均包括圆柱状的手部接触部200、两个支撑板部201,两个所述支撑板部201一端均分别焊接于相应的所述手部接触部200端部,该支撑板部201另一端均分别焊接于相应的所述铲体1表面。结合图2或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抹灰铲,包括铲体、操作组件,操作组件设置于铲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铲体包括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所述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围合成一个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把手,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一表面,另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另一表面;/n其中,所述顶铲壁部沿长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前铲壁部的顶边,所述左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和右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分别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左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一侧边,右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另一侧边,前铲壁部沿长度方向底边延伸有板部,所述板部用于将从容纳腔往下掉落的水泥砂浆粘附于墙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抹灰铲,包括铲体、操作组件,操作组件设置于铲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铲体包括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所述前铲壁部、顶铲壁部、左铲壁部、右铲壁部围合成一个侧开口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置待粘附于墙壁的水泥砂浆,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把手,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一表面,另一部分把手设置于铲体另一表面;
其中,所述顶铲壁部沿长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前铲壁部的顶边,所述左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和右铲壁部沿纵向方向侧边分别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侧边一体相接,左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一侧边,右铲壁部沿横向方向侧边一体相接于顶铲壁部沿宽度方向另一侧边,前铲壁部沿长度方向底边延伸有板部,所述板部用于将从容纳腔往下掉落的水泥砂浆粘附于墙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抹灰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部的左端部伸出于所述左铲壁部的表面一侧和/或所述板部的右端部伸出于所述右铲壁部的表面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抹灰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光,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市远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