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2816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包括多个基本循环单元,基本循环单元包括: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以反针组织作为基底,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分布在反针组织上;堕套组织位于两侧,反针移圈组织位于两列堕套组织之间,空起线圈组织位于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针织材料具有纹理风格效应,有效增强针织材料的立体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纺织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
技术介绍
针织服装产品的设计离不开组织结构的创新和设计。电脑组织的编织原理或编织形式常规包括:成圈、集圈、浮线、翻针、接针、脱圈六种,利用这六种编织形式的相互组合可以设计出千变万化的复合组织结构。目前,缺少一种新颖性、立体感强的,具有纹理风格效应的组织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能够使针织材料具有纹理风格效应,有效增强针织材料的立体效果。技术方案如下: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包括多个基本循环单元,基本循环单元包括: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以反针组织作为基底,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分布在反针组织上;堕套组织位于两侧,反针移圈组织位于两列堕套组织之间,空起线圈组织位于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进一步,通过向两侧移针形成反针移圈组织,在移针终止列的空起线圈与反针组织相连接后形成堕套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的反针组织移圈后的空起线圈形成空起线圈组织。进一步,基本循环单元左右两侧的移圈方向相反,移圈针数为渐变移针。进一步,基本循环单元左右两侧的移针线圈不在同一行,错位分布。进一步,移针线圈数相同或者逐渐减少,移针线圈数相同的反针移圈组织的列数为8列,行数为7行;逐渐减少移针线圈数的反针移圈组织的列数为1~7列,行数为7行;基本循环单元的线圈为17列30行。本技术技术效果包括:本技术能够使针织材料具有纹理风格效应,有效增强针织材料的立体效果。“丫”字形纹饰富有美感和立体感,多个“丫”字形纹饰组合在一起就在针织材料上形成鸡爪纹饰,这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的立体感较强,具有纹理风格效应的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运用在针织产品中,产品所呈现的线形纹路,具有清晰、细腻、柔和、飘逸的艺术风格,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的编织组织结构线圈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再现。在常规组织的基础上,按照花纹要求将某些线圈进行移圈形成的针织物组织,移圈处线圈纵行交错或中断,外观呈现孔眼效应,或线圈相互间移圈错位,外观呈现扭曲肌理效应,利用电脑横机成圈、集圈、移圈、浮线、翻针、脱圈等多种编织原理或编织方式,再使用不同功能纱线,能够组合设计出形状各异的花样复合组织结构,是针织组织结构创新、设计和延伸的主要手段。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中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的编织组织结构线圈图。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包括多个基本循环单元,基本循环单元包括:反针组织a、反针移圈组织b、堕套组织c及空起线圈组织d,以反针组织a作为基底,反针移圈组织b、堕套组织c及空起线圈组织d分布在反针组织a上;堕套组织c位于两侧,反针移圈组织b位于两列堕套组织c之间,空起线圈组织d位于反针移圈组织b、反针组织a的连接处。通过向两侧移针形成反针移圈组织b,在移针终止列的空起线圈d与反针组织a相连接后形成堕套组织c,反针移圈组织b、反针组织a的连接处的反针组织a移圈后的空起线圈形成空起线圈组织d。基本循环单元左右两侧移圈方向相反,移针线圈数相同或者逐渐减少移针线圈数,通过错位分布的形式排列,线圈被移走后,线圈整体纹路发生斜向微妙变化;空起线圈组织d的空起线圈形成三线相连接,成辐射状纹理,形成“眼”状,以“眼”共同构成这种鸡爪纹形状。移针线圈数相同的反针移圈组织b的列数为8列,行数为7行;逐渐减少移针线圈数的反针移圈组织b的列数为1~7列,行数为7行;移圈针数为7~1针渐变移针。左右相同移圈线圈数和不同移圈线圈数成对角斜向错位排列,由17列30行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循环单元。在反针组织基础上,可由不同行数、列数及移圈针数、方向错位组合排列构成多种大小不同形状的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纱线成份可以是羊绒纱线或羊绒混纺纱线或其它化纤原料纱线。原料由100%纯羊绒纱线组成,支数为26s/2,通过日本岛精机SSR122S车型编织,织物密度为:11行/Inch,12针/Inch的电脑横机织造完成的针织组织结构;电脑横机具有前后相向的一对针床,且前后针床必须有一块针床可以左右摇床错位,借助于相对针床进行线圈移位。电脑横机编织原理或起针高度通常分为下述6种:编织:出针高度3/4形成新线圈即成圈;集圈: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不织:出针高度0不出针,带纱线不起针,无任何编织动作,拉浮线;翻针:出针高度4/4形成翻针;接针: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脱圈:出针高度3/4,不带纱线不编织,起针,将针钩上的线圈从织针上脱落。基本循环单元的构造由17列30行线圈组成,在反板编织反针组织a,反针移圈组织b被移位后,基础列位置形成堕套组织c,终止列边缘空起线圈形成空起线圈组织d。由A、B-C、D-E、F四个区域共同形成一个基本循环单元,其中A区域和F区域为基本堕套列c,B-C区域和D-E区域为相同移针线圈和不同移针线圈的反针移圈组织b,C列和D列为终止列边缘,形成空起线圈组织d。共同构成最小基本循环单元。编织时,在反板编织鸡爪纹的基础组织-反针组织a。编织第1’、2’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编织完后,将第2列到第8列反针线圈向左移1个针位到A区域第1列线圈位置,形成堕套组织c。编织第3’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将第10列到第17列反针组织a的反针线圈向右移1个针位到F区域第18列线圈位置,形成堕套组织c的线圈,且在第8列形成有空起线圈组织d的空起线圈。编织第4’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编织完后,将第2列到第7列反针线圈b向左移1个针位到A区域第1列线圈位置,形成有堕套组织c。同理,编织A区域和B-C区域第6’、8’、10’、12’、14’行时,编织原理同第4’行完全相同,仅每次移针线圈数减少1针,空起线圈的位置每次移位1针,基础列堕套组织c的位置没有变化。同理,编织D-E区域和F区域第5’、7’、9’、11’、13’、15’行时,编织原理同第3’行完全相同。编织第16’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编织第17’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的线圈,编织完后,将第11列到第17列反针线圈向右移1个针位到F区域第18列线圈位置,形成有堕套组织c。编织第18’行时,第1列到第18列反板成圈,编织反针组织a的线圈,将第2列到第9列反针线圈b向左移1个针位到A区域第1列线圈位置,形成有堕套组织c,且在第9列形成有空起线圈。同理,编织A区域和B-C区域第20、22’、24’、26’、28’、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基本循环单元,基本循环单元包括: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以反针组织作为基底,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分布在反针组织上;堕套组织位于两侧,反针移圈组织位于两列堕套组织之间,空起线圈组织位于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基本循环单元,基本循环单元包括:反针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以反针组织作为基底,反针移圈组织、堕套组织及空起线圈组织分布在反针组织上;堕套组织位于两侧,反针移圈组织位于两列堕套组织之间,空起线圈组织位于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鸡爪纹针织组织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向两侧移针形成反针移圈组织,在移针终止列的空起线圈与反针组织相连接后形成堕套组织,反针移圈组织、反针组织的连接处的反针组织移圈后的空起线圈形成空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董瑞兰丁慧乔建成郭建丽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