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放电座的结合面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一内圈和第一外圈,鞍管电池盒底部的端口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其中,第一内圈的直径小于第一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第二内圈的直径小于第二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在放电座与鞍管电池盒端口对接的情况下,第一内圈和第二内圈相互嵌合接触或者对顶接触、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相互嵌合接触或对顶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对接结构使得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始终对接,在周向的任何角度都能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
技术介绍
鞍管电池盒结构的电动自行车,由于用户在放置鞍座的时候无法确保鞍座方向(也就是鞍管电池盒方向)的精准性,导致鞍管电池盒与放电座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方向错位问题,也因此导致放电导通件之间的错位和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确保了鞍管电池盒方向的精准性,确保了鞍管电池盒和放电座的始终对接,保证了鞍管电池盒在周向的任何角度都能实现放电。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放电座的结合面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一内圈和第一外圈,鞍管电池盒底部的端口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其中,所述第一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所述第二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在所述放电座与鞍管电池盒端口对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相互嵌合接触或者对顶接触、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相互嵌合接触或对顶接触。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为正极,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接触作为正极导通条件;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为负极,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接触作为负极导通条件;正极和负极同时导通时,鞍管电池盒和放电座之间实现放电导通。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为负极,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接触作为负极导通条件;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为正极,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接触作为正极导通条件;正极和负极同时导通时,鞍管电池盒和放电座之间实现放电导通。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为空心圆筒或者实心圆。由于用户在放置鞍座的时候无法确保鞍座方向(也就是鞍管电池盒方向)的精准性,导致鞍管电池盒与放电座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方向错位问题。因此,本技术在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底部端口中设置的放电导通件为对应的同心结构,能够解决鞍管电池盒在旋转任意角度后,始终确保与放电座之间的放电导通的问题。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结合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另一个角度的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结合的示意图;图3是放电座的示意图,其中下图是放电座的俯视图;图4是鞍管电池盒的示意图,其中上图是鞍管电池盒的仰视图。图中各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如下:1-车架中管;2-鞍管电池盒;3-放电座;4-第一内圈;5-第二内圈;6-第一外圈;7-第二外圈;8-凹槽;9-端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放电座3的结合面设置有凹槽9,鞍管电池盒2的底部设置有突出的端口9,在放电座3与鞍管电池盒2连接的情况下,鞍管电池盒2的端口9可以插入放电座3的凹槽8,端口9位于放电座3的内部。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放电座3的结合面中心为凹槽8,凹槽8的中心设置有第一内圈4和第一外圈6。第一内圈4的直径小于第一外圈6的直径,以使得第一内圈4和第一外圈6之间有间隔,在空间上隔绝。第一内圈4和第一外圈6之间始终无任何接触。第一内圈4和第一外圈6构成了放电座3的放电公头。第一内圈4可以是空心的圆筒也可以是实心的圆柱。第一内圈4的高度大于第一外圈6的高度。第一内圈4的高度小于等于凹槽8的深度。当鞍管电池盒2嵌入放电座时,第一内圈4的高度能够保证放电座插入鞍管电池盒而不脱离。如图4所示,鞍管电池盒2的底部设置有端口9,端口9的中心设置有第二内圈5和第二外圈7。第二内圈5的直径小于第二外圈7的直径,以使得第二内圈5和第二外圈7之间有间隔,在空间上隔绝。第二内圈5和第二外圈7之间始终无任何接触。第二内圈5和第二外圈7构成了鞍管电池盒的放电母头。第二内圈5可以是空心的圆筒也可以是实心的圆柱。第二内圈5的高度小于第二外圈7的高度。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的位置相对,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的位置相对。在放电座3与鞍管电池盒端口对接的情况下,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相互嵌合接触或者对顶接触。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相互嵌合接触或对顶接触。嵌合接触中的一种实施例指的是:第一外圈6的直径略大于第二外圈7的直径,在接触后,第一外圈6的内壁贴合第二外圈7的周向外壁,而且,第二外圈7和第一内圈4不接触。嵌合接触中的另一种实施例指的是:第一内圈4作为实心圆柱插入第二内圈5中,第一内圈4的圆柱面贴合第二内圈5的内壁,而且,第二内圈5和第一外圈6不接触。对顶接触指的是:第一内圈4的顶端与第二内圈5的底部接触,第一外圈6的顶端与第二外圈7的底部接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为正极。将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接触作为正极导通条件。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接触时电流导通,分离时断开导通。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为负极。将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接触作为负极导通条件。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接触时电流导通,分离时断开导通。在正极和负极同时导通时,鞍管电池盒和放电座之间实现放电导通,鞍管电池盒向放电座放电。内圈组和外圈组至少一对断开时,鞍管电池盒停止向放电座放电。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为负极。将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接触作为负极导通条件。第一内圈4和第二内圈5接触时电流导通,分离时断开导通。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为正极。将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接触作为正极导通条件。第一外圈6和第二外圈7接触时电流导通,分离时断开导通。在正极和负极同时导通时,鞍管电池盒和放电座之间实现放电导通,鞍管电池盒向放电座放电。内圈组和外圈组至少一对断开时,鞍管电池盒停止向放电座放电。因此,放电座3和鞍管电池盒2连接之后,两者相互之间即使旋转任意角度,也始终保持全时接触,从而避免鞍管电池盒2和放电座3的错位。鞍管电池盒在周向的任何角度都能实现放电。综上,放电公头和放电母头上设置的同心圆使得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始终对接,即使在车架中管1中上下移动,也可以避免错位。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技术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技术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放电座的结合面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一内圈和第一外圈,鞍管电池盒底部的端口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其中,所述第一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所述第二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在所述放电座与鞍管电池盒端口对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相互嵌合接触或者对顶接触、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相互嵌合接触或对顶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放电座的结合面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一内圈和第一外圈,鞍管电池盒底部的端口中心设置有同心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其中,所述第一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所述第二内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外圈的直径,两者之间始终无接触;在所述放电座与鞍管电池盒端口对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相互嵌合接触或者对顶接触、所述第一外圈和所述第二外圈相互嵌合接触或对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自行车放电座和鞍管电池盒的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为正极,所述第一内圈和所述第二内圈接触作为正极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锋,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鸿深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