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勇专利>正文

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81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4
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包括上模、下模、金属扣振动盘、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以及织带后置夹持装置,若干金属扣放置在金属扣振动盘内,经振动盘振动排序后逐个送入下模,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上设有用于穿引织带的穿孔,织带一端穿过织带前置装置上的穿孔,织带后置夹持装置夹持织带另一端,织带中部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放置在下模中的金属扣扣合在织带上。优点在于,整个加工工序实现全自动化,仅需人工监测加工情况,以及备料情况,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织带上扣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
技术介绍
织带的两端通常会设有塑料或者金属材质的收紧扣,其主要的目的是将织带的两侧端部的线头收紧,使其便于在鞋子的织带孔处穿梭。目前,多数织带扣的上扣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手动加工,既将织带一侧端部预先套设在金属扣中,将织带连通金属扣一同放置在模具内通过冲床冲压上扣后取出。这种方式一次只能加工织带一侧的金属扣,工作效率低下,且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能够将织带上扣工序完全实现自动化加工,大幅提升加工效率和生产安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包括上模、下模、金属扣振动盘、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以及织带后置夹持装置,若干金属扣放置在金属扣振动盘内,经振动盘振动排序后逐个送入下模,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上设有用于穿引织带的穿孔,织带一端穿过织带前置装置上的穿孔,织带后置夹持装置夹持织带另一端,织带中部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放置在下模中的金属扣扣合在织带上。进一步地,上模包括上模板、上模块以及切刀,上模块安装设置在上模板底部,上模块数量至少为2个,用于将织带切断的切刀设置在两个上模块之间。进一步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模块,下模块安装设置在下模板底部,下模块与上模块上下对应设置。进一步地,上模块包括“V”字形压块、第一复位弹簧和顶杆,“V”字形压块设有两处沉孔,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沉孔底部,顶杆穿插在沉孔处,底部抵触在第一复位弹簧上。进一步地,上模板两侧还设有织带压紧装置,织带压紧装置包括横杆座、压杆以及抽拉气缸,横杆座与抽拉气缸连接,压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横杆座上,另一端随抽拉气缸在“V”字形压块的“V”字形凹槽处抽拉移动。进一步地,下模块包括底座、第二复位弹簧以及限位挡片,底座中部设有凸台,凸台两侧设有凹槽,限位挡片分别设置在凸台两侧的凹槽中,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凹槽底部。进一步地,下模块数量为4个,每个下模块底部均设有齿轮,下模板下方设有下模块驱动装置,下模块驱动装置包括下模块驱动气缸和齿条,下模块驱动气缸与齿条连接,齿条与齿轮啮合。进一步地,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一侧设有第一退位碰撞块,上模板一侧设有第二退位碰撞块,上模下压扣合金属扣时,上模板向下移动,同时带动第二退位碰撞块向下移动,移动过程中与第一碰撞块触碰,第一碰撞块带动织带前置固定装置向一侧后退。进一步地,后置夹持装置包括第一拇指气缸、气缸支架以及第一夹爪,第一拇指气缸固定在气缸支架上,第一拇指气缸与第一夹爪连接,并驱动第一夹爪分开或夹紧。进一步地,气缸支架底部设有导轨,气缸支架在导轨上滑动,气缸支架前后两侧设有拉索,拉索分别与两个步进电机连接,步进电机通过拉索驱动气缸支架前后在导轨上前后移动。进一步地,在上模和织带后置夹持装置之间还设有缩进夹持装置,缩进夹持装置包括第二拇指气缸和用于夹持织带中部的第二夹爪,第二拇指气缸驱动第二夹爪分开或夹紧。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该织带扣自动上扣机能够同时设置多组冲压模具,能够同时完成对织带两端的上扣工序,并且能够实现多条织带同时加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2.整个加工工序实现全自动化,仅需人工监测加工情况,以及备料情况,使得生产过程更加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接收金属扣物料时下模块的状态示意图;其中B为铆压金属扣时下模块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上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下模驱动装置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中上模、下模以及下模驱动装置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织带与金属扣扣合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8,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包括上模、下模3、金属扣振动盘1、织带前置固定装置2以及织带后置夹持装置,若干金属扣1001放置在金属扣振动盘内,金属扣振动盘设有两条延伸轨道,金属扣振动整理方向后进入两条延伸轨道,延伸轨道的末端指向下模,织带4前置固定装置上设有用于穿引织带的穿孔,织带一端穿过织带前置装置上的穿孔,织带后置夹持装置夹持织带另一端,织带中部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放置在下模中的金属扣扣合在织带上。上模包括上模板92、上模块91以及切刀93,上模块安装设置在上模板底部,上模块数量至少为2个,通常为4个,两两一组,每组上模块,一个用于扣合织带前端的金属扣,另一个用于扣合另一织带末端的金属扣,用于将织带切断的切刀设置在两个上模块之间,切刀用于将织带从中部切断。下模包括下模板32和下模块31,下模块安装设置在下模板底部,下模块与上模块上下对应设置。上模块包括“V”字形压块911、第一复位弹簧和顶杆912,“V”字形压块设有两处沉孔,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沉孔底部,顶杆穿插在沉孔处,底部抵触在第一复位弹簧上。“V”字形压块主要用于在上下模合模时,将金属扣开口收拢,完成上扣。而第一复位弹簧和顶杆左右对称设置,主要在上下模合模时,对金属扣进行初步限位,避免其转动。上模板两侧还设有织带压紧装置,织带压紧装置包括横杆座、压杆94以及抽拉气缸,横杆座与抽拉气缸连接,压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横杆座上,另一端随抽拉气缸在“V”字形压块的“V”字形凹槽处抽拉移动。由于,通常情况下,金属扣开口尺寸略微小于织带直径,织带无法自然嵌入金属扣内,因此,在上模板的两侧设置织带压紧装置,通过织带压紧装置上的压杆,压杆随上模板下压,将织带压入金属扣内,最后,通过抽拉气缸将压杆抽出。下模块包括底座311、第二复位弹簧314以及限位挡片313,底座中部设有凸台312,凸台两侧设有凹槽,限位挡片分别设置在凸台两侧的凹槽中,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凹槽底部。底座与上模的“V”字形压块配合,第二复位弹簧以及限位挡片同样用于对放置在底座凸台中的金属扣进行初步限位。下模块数量为4个,每个下模块底部均设有齿轮33,下模板下方设有下模块驱动装置,下模块驱动装置包括下模块驱动气缸34和齿条35,下模块驱动气缸与齿条连接,齿条与齿轮啮合。齿条先后移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下模块转动,下模块90°转动,当下模块凸台与金属扣振动盘延伸轨道处于平行状态时,上下模分离,金属扣从金属扣振动盘延伸轨道金属下模块,装好金属扣后,随着齿轮转动,下模块凸台与金属扣振动盘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金属扣振动盘、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以及织带后置夹持装置,若干金属扣放置在金属扣振动盘内,经振动盘振动排序后逐个送入下模,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上设有用于穿引织带的穿孔,织带一端穿过织带前置装置上的穿孔,织带后置夹持装置夹持织带另一端,织带中部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放置在下模中的金属扣扣合在织带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金属扣振动盘、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以及织带后置夹持装置,若干金属扣放置在金属扣振动盘内,经振动盘振动排序后逐个送入下模,织带前置固定装置上设有用于穿引织带的穿孔,织带一端穿过织带前置装置上的穿孔,织带后置夹持装置夹持织带另一端,织带中部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间,上模和下模合模后,放置在下模中的金属扣扣合在织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上模包括上模板、上模块以及切刀,上模块安装设置在上模板底部,上模块数量至少为2个,用于将织带切断的切刀设置在两个上模块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模块,下模块安装设置在下模板底部,下模块与上模块上下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上模块包括“V”字形压块、第一复位弹簧和顶杆,“V”字形压块设有两处沉孔,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沉孔底部,顶杆穿插在沉孔处,底部抵触在第一复位弹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织带扣自动上扣机,其特征在于,上模板两侧还设有织带压紧装置,织带压紧装置包括横杆座、压杆以及抽拉气缸,横杆座与抽拉气缸连接,压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横杆座上,另一端随抽拉气缸在“V”字形压块的“V”字形凹槽处抽拉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织带扣自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琪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张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