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712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组,包括第八透镜。通过改变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使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与广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变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在15mm至30mm的范围内连续变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变焦镜头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像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相机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由于一个变焦镜头可以兼担当起若干个定焦镜头的作用,外出旅游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近年来,手机变焦拍摄也成为主要研发方向。尽管目前手机拍照的光学变焦可以达到10x,但是这个变焦跟单反的光变镜头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手机镜头不是连续变焦,而是靠在不同镜头间进行切换来实现特定范围的变焦。手机拍照的镜头通常包括主摄、长焦、广角等,每个镜头的焦段是固定的,所谓的变焦倍数是靠不同镜头的焦段来实现的,通常有1x、3x、5x、10x光学变焦。但是,除了固定倍数之外,无法实现连续的光学变焦,比如3x与5x之间的4x光学变焦就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可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组,包括第八透镜。通过改变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使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与广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变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在15mm至30mm的范围内连续变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组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可具有正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组可具有负光焦度。r>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变焦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可满足:1.00<TTL/f6<3.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可满足:3.00<(f5+f7)/(f5-f7)<5.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可满足:2.00<R7/R14<4.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至变焦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可满足:10.00<f6/BFL<18.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可满足:3.00<(R4+R5)/(R5-R4)<7.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总有效焦距ft与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可满足:1.00<ft/f4<3.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变焦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w23可满足:1.00<TTL/fw23<3.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78与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可满足:3.00<Tt78/CT8<8.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w56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可满足:3.00<Tw56/CT6<6.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t78与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w78可满足:5.00<Tt78/Tw78<10.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ET1可满足:2.00≤ET2/ET1<3.00。本申请采用了八片透镜的组合,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组的光焦度以及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使得上述变焦镜头具有连续变焦功能,并且在焦段范围内具有高倍率的解像能力和高成像品质。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A至图1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中间状态以及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A至图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3A至图3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4A至图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5A至图5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中间状态以及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A至图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7A至图7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8A至图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9A至图9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中间状态以及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A至图1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1A至图11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2A至图1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3A至图13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中间状态以及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A至图1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5A至图15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6A至图1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7A至图17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中间状态以及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8A至图1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图19A至图19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中间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以及图20A至图2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n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n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n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以及/n第四透镜组,包括第八透镜;/n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使所述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与广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所述变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在15mm至30mm的范围内连续变焦。/n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
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以及
第四透镜组,包括第八透镜;
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光轴上的位置,使所述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与广角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使所述变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在15mm至30mm的范围内连续变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以及
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TL与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满足:
1.00<TTL/f6<3.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与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满足:
3.00<(f5+f7)/(f5-f7)<5.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满足:
2.00<R7/R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艳萍贺凌波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