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131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包括密封保温房体、送风系统、排风系统、通风热回收系统、环境源热交换系统以及制热制冷系统,送风系统包括与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排风系统包括与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浊气接收端所在位置高于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对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至设定温度的室内制冷制热装置和用于将送风系统所送新风进行制冷制热至低于设定温度的新风制冷制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被动房中采用下送上排的气流流动方式,且进行低风速送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置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本专利技术属于房屋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技术介绍
瑞典德隆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的费斯特博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被动房这一概念,是指不借助传统空调系统,依靠自身外围护结构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和气密性来保持舒适的内部热环境的建筑。1991年,德国达姆施塔特建造了第一座“被动式房屋”。而后费斯特博士于1996年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建立了“被动房”研究所(PHI)。在2015年,德国被动研究中心将被动房的认证标准进一步完善,分为“经典标准(Classic)”,“升级标准(Plus)”和“高级标准(Premium)”三个层次。德国最新2020版《建筑能源法》规定,近零能耗建筑有三方面要求:1)建筑的供暖、制冷、通风、热水照明等能耗必须低于该法定义基准建筑能耗75%;2)对建筑实施保温隔热措施以减少供暖、制冷能耗损失;3)一定比例的供暖、制冷能耗必须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被动房已经发展到6万多座,并且形成了迅猛发展之势。从2015年开始,德国的个别城市比如海德堡开始立法推动被动房;英国法律规定2016年新建建筑开始实施近零能耗建筑;根据欧盟法令,2020年在整个欧盟的新建筑必须是近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在中国,于2010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被动房-汉堡之家。在这10年期间,被动式理念和技术在我国已经从探索慢慢走向成熟。各级政府对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2015年2月27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T177-2015)》,是我国第一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标准。2016年8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16J908-8)》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是我国第一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国标图集。到2020年,全国共发布被动式低能耗技术导则9项,设计、检测、评价标准14项。由于被动房外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室内空气环境基本上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室内空气环境便于管理。传统的被动房新风单元采用上送下排或上送上排方式(参见图1和图2),且通过较高的速度送入新风,促使室内空气混合,从而达到室内温度均匀一致。上送上排和上送下排方式,是基于稀释室内空气为目的的通风方式。通过送入一定量高风速的新风和室内空气混合,形成稀释通风(稀释室内空气)以便调节室内温度和降低污染物浓度。上送上排和上送下排通风方式会引起空气紊流,只能稀释室内浊气,无法避免浊气和新风混合后逗留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有利于室内空气置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包括:密封保温房体,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布置有一个或多个人员聚集带;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向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输入新鲜空气,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将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含有浊气的空气排出,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通风热回收系统,所述通风热回收系统包括与所述送风系统的新风送出端入口连通的送风输送装置和与所述排风系统的浊气接收端出口连通的排风输送装置,所述送风输送装置与所述排风输送装置进行热交换;环境源热交换系统,所述环境源热交换系统包括与自然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入口与封闭内循环流体连通,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或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送入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制热系统;所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对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至设定温度的室内制冷制热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送风系统所送新风进行制冷制热至低于所述设定温度的新风制冷制热装置;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所述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所述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所述浊气接收端所在位置高于所述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新风送出端为纤维布风管。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热交换系统包括进行热交换的送风输送装置和排风输送装置,所述新风送出端与所述送风输送装置连通,所述浊气接收端与所述排风输送装置连通。进一步的,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用于将空气正压送入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送风风机,所述排风系统还包括将空气负压抽出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外的排风风机。进一步的,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用于过滤悬浮微粒的空气过滤器、用于杀菌消毒的消毒装置以及用于除去湿气的除湿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包括底部、墙壁以及顶部,所述密封保温房体的底部包括地面和设于所述地面外侧的地面保温层,密封保温房体的墙壁包括墙体和设于所述墙体外侧的墙体保温层,所述密封保温房体的顶部包括屋顶和设于所述屋顶外侧的屋顶保温层。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在被动房中采用下送上排的气流流动方式,且进行低风速送风,有利于室内空气置换。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为现有技术中被动房的上送上排送排气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被动房的上送下排送排气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建筑物的组成方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建筑物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建筑物的气流流动示意图。其中,10、密封保温房体;11、地面;12、地面保温层;13、墙体;14、墙体保温层;15、屋顶;16、屋顶保温层;17、低导热表面;20、送风系统;21、新风送出端;22、送风风机;30、排风系统;31、浊气接收端;32、排风风机;40、通风热交换系统;41、送风输送装置;42、排风输送装置;50、环境源热交换系统;51、流体输送装置;52、封闭内循环流体;61、室内制冷制热装置;62、新风制冷制热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包括:/n密封保温房体,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布置有一个或多个人员聚集带;/n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向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输入新鲜空气,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n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将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含有浊气的空气排出,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n通风热回收系统,所述通风热回收系统包括与所述送风系统的新风送出端入口连通的送风输送装置和与所述排风系统的浊气接收端出口连通的排风输送装置,所述送风输送装置与所述排风输送装置进行热交换;/n环境源热交换系统,所述环境源热交换系统包括与自然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入口与封闭内循环流体连通,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或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送入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n制冷制热系统;/n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对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至设定温度的室内制冷制热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送风系统所送新风进行制冷制热至低于所述设定温度的新风制冷制热装置;/n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所述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所述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所述浊气接收端所在位置高于所述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包括:
密封保温房体,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布置有一个或多个人员聚集带;
送风系统,所述送风系统向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输入新鲜空气,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
排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将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含有浊气的空气排出,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
通风热回收系统,所述通风热回收系统包括与所述送风系统的新风送出端入口连通的送风输送装置和与所述排风系统的浊气接收端出口连通的排风输送装置,所述送风输送装置与所述排风输送装置进行热交换;
环境源热交换系统,所述环境源热交换系统包括与自然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的入口与封闭内循环流体连通,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或所述流体输送装置输出的流体与送入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制冷制热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对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至设定温度的室内制冷制热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送风系统所送新风进行制冷制热至低于所述设定温度的新风制冷制热装置;
所述送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新风送出端,所述新风送出端所在位置低于所述人员聚集区人体口鼻所在位置,所述排风系统包括与所述密封保温房体内部连通的浊气接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捷沈景华陈守恭彭旭辉田雨李东会田真韩冬辰薛朝阳李晓晗张洁徐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