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0532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外筒,导流筒,隔板,中心喇叭筒,纳米曝气释放器,集水堰,出水管,进水管,排空管,污泥排放管和曝气管,采用罐式一体化的设计,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不以建筑构造物为依托,集厌氧、兼氧、好氧、三相分离于一体,反应速率高,处理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通常由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四大系列构成,大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才可能完成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其设备均以建筑构造物为主,机电设备为辅的单元单体为主,存在着占地面积大,投资高,运行费用高,抗负荷能力差,反应效率低、管理较落后、设备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对污水的处理一直沿用一条大同小异的工艺路线,如传统活性污泥法,发展到A/O工艺和A2/O工艺,实质是增加了厌(缺)氧生物处理和厌(缺)氧池而已,在进一步处理有机物的同时,增加了除磷脱氮效果,而吨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还要增加,工艺流程增长,设备效率低。又如由传统活性污泥法发展到氧化沟(包括二沟式或三沟式),只是池体反应改为沟体反应,增加处理效果为主,其工艺路线也改变不大;当然后来发展到的SBR工艺,生物膜工艺等,虽然在处理效果和效率都有其特点,但都建立在以建筑构造物为主处理设备及其工艺和机电设备为辅的方法和路线,没有把设备创新改造来提高其反应速率、处理效果上来。为此亟待一种反应速率高,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的且能脱离建筑构造物的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本技术采用罐式一体化的设计,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不以建筑构造物为依托,集厌氧、兼氧、好氧、三相分离于一体,反应速率高,处理效果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达到的: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外筒,导流筒,隔板,中心喇叭筒,纳米曝气释放器,集水堰,出水管,进水管,排空管,污泥排放管和曝气管,所述底板设在外筒的底部,所述中心喇叭筒和导流筒设在外筒的内腔中,所述导流筒套设于中心喇叭筒外,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外筒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导流筒之间设有导流缝,所述污泥回流缝与导流缝连通,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底板之间设隔板,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过水口,在所述隔板与中心喇叭筒之间设有纳米曝气释放器,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与设在外筒上的曝气管连通,在外筒上设有集水堰,所述集水堰与设在外筒上的出水管接通,所述进水管和排空管不重合的设在靠近底板的外筒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隔板之间设有厌氧折流板。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与导流筒之间填充有生物滤膜。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喇叭筒内填充有好氧生物填料。进一步地,所述好氧生物填料为生物软性填料。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隔板之间的竖直高度为外筒高度的1/4-1/3。进一步地,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距隔板的竖直高度为300-500mm。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喇叭筒顶部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集水堰的水平高度。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喇叭筒顶部所在的水平高度与集水堰的水平高度差为10-50mm。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回流缝的流通通道宽度为10mm-5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本技术采用罐式一体化的设计,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不以建筑构造物为依托,集厌氧、兼氧、好氧、三相分离(气液固)于一体,反应速率高,处理效果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板,2.外筒,3.导流筒,4.隔板,5.中心喇叭筒,6.纳米曝气释放器,7.集水堰,8.出水管,9.进水管,10.排空管,11.污泥排放管,12.曝气管,13.过水口,14.厌氧折流板,15.生物滤膜,16.好氧生物填料,17.污泥回流缝,18.导流缝。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底板1,外筒2,导流筒3,隔板4,中心喇叭筒5,纳米曝气释放器6,集水堰7,出水管8,进水管9,排空管10,污泥排放管11和曝气管12,所述底板1设在外筒2的底部,所述中心喇叭筒5和导流筒3设在外筒2的内腔中,所述导流筒3套设于中心喇叭筒5外,在所述中心喇叭筒5与外筒2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17,在所述中心喇叭筒5与导流筒3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为导流区,污水在导流区内能实现气分离,分离后的气经导流区的顶部排出,在导流区的底部设有导流缝18,所述污泥回流缝17与导流缝18连通,在所述中心喇叭筒5与底板1之间设隔板4,在所述隔板4上开设有过水口13,在所述隔板4与中心喇叭筒5之间设有纳米曝气释放器6,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6与设在外筒2上的曝气管12连通,曝气管12外接风机,在外筒2上设有集水堰7,所述集水堰7与设在外筒2上的出水管8接通,所述进水管9和排空管10不重合的设在靠近底板1的外筒2上。所述底板1与隔板4之间设有厌氧折流板14。即底板1、隔板4加上外筒2形成一个厌氧区,并在厌氧区内填充厌氧折流板14。厌氧折流板14一方面为厌氧微生物菌提供高比表面积的载体,另一方面增加厌氧区污水流径。所述外筒2与导流筒3之间形成的环形腔体为固液分离区,在固液分离区内填充有生物滤膜15。生物滤膜15为微生物菌提供载体,深度净化处理;过滤作用,保证固、液分离完全。经导流区气分离后的污水在固液分离区通过生物滤膜15的处理能实现固液分离,分离的水经集水堰7--出水管8排出,污泥经污泥回流缝17进入好氧区,由排空管10排出或由纳米曝气释放器6重新处理进入新的污水处理过程中。所述中心喇叭筒5、外筒2和隔板4之间围合形成的腔体为好氧区,在好氧区内填充有好氧生物填料16。所述好氧生物填料16为生物软性填料。生物软性填料微生物的量更大,处理效率更高。所述底板1与隔板4之间的竖直高度为外筒2高度的1/4-1/3。厌氧区,好氧区比例适中,适合大部分污水的生化环境。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6距隔板4的竖直高度为300-500mm。该纳米曝气释放器6距隔板4的竖直高度的范围区域可作为兼氧区;污泥回流缝回流的污泥与兼氧区污水混合,回流污泥内的硝态氮在该区域反硝化,达到有效脱氮的效果。所述中心喇叭筒5顶部所在的水平高度低于集水堰7的水平高度。所述中心喇叭筒5顶部所在的水平高度与集水堰7的水平高度差为10-50mm,保证出水顺畅。所述污泥回流缝17的流通通道宽度为10mm-50mm。通过控制污泥回流缝大小,一定程度上控制污泥回流比。工作原理:污水由外接水泵从进水管9泵入厌氧区内,由厌氧折流填料处理;经厌氧区后污水由隔板4的过水口13进入好氧区,在好氧区内污水通过纳米曝气释放器6曝气,升流至中心喇叭筒5内的好氧生物填料16处理,经中心喇叭筒5顶部溢流进入导流区,实现气分离,分离后的固液经导流缝18进入固液分离区,经生物滤膜15处理后,分离的水经集水堰7--出水管8排出,污泥经污泥回流缝17进入好氧区底部,与过水口13过来的厌氧区污水混合,再通过纳米曝气释放器6曝气升流进入新一轮的污水处理过程;好氧区剩余污泥可定期通过污泥排放管11排出;厌氧区剩余污泥可通过排空管10定期排出,外筒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外筒,导流筒,隔板,中心喇叭筒,纳米曝气释放器,集水堰,出水管,进水管,排空管,污泥排放管和曝气管,所述底板设在外筒的底部,所述中心喇叭筒和导流筒设在外筒的内腔中,所述导流筒套设于中心喇叭筒外,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外筒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导流筒之间设有导流缝,所述污泥回流缝与导流缝连通,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底板之间设隔板,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过水口,在所述隔板与中心喇叭筒之间设有纳米曝气释放器,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与设在外筒上的曝气管连通,在外筒上设有集水堰,所述集水堰与设在外筒上的出水管接通,所述进水管和排空管不重合的设在靠近底板的外筒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外筒,导流筒,隔板,中心喇叭筒,纳米曝气释放器,集水堰,出水管,进水管,排空管,污泥排放管和曝气管,所述底板设在外筒的底部,所述中心喇叭筒和导流筒设在外筒的内腔中,所述导流筒套设于中心喇叭筒外,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外筒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缝,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导流筒之间设有导流缝,所述污泥回流缝与导流缝连通,在所述中心喇叭筒与底板之间设隔板,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过水口,在所述隔板与中心喇叭筒之间设有纳米曝气释放器,所述纳米曝气释放器与设在外筒上的曝气管连通,在外筒上设有集水堰,所述集水堰与设在外筒上的出水管接通,所述进水管和排空管不重合的设在靠近底板的外筒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隔板之间设有厌氧折流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与导流筒之间填充有生物滤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义通皮赣闽
申请(专利权)人:零一环境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