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及其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047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具,能够实现安全平稳地对航空发动机进行翻转。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其包括前述吊具。为实现前述目的的吊具包括吊具本体以及设置在吊具本体上的吊耳,吊具本体包括一对固定件以及连杆组件。每个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连接部,连接部分别设置于半环的两端,分别沿半环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连杆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连接部铰接。其中,两固定件可相对运动至对接位置,在对接位置,两相对设置的连接部固定连接,连杆组件呈折叠状态,两固定面对接成为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固定环面,发动机通过安装孔固定于固定环面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及其吊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及其吊具。
技术介绍
垂直装配是至将航空发动机在其轴线与水平面垂直的状态下进行安装的过程。垂直装配是航空发动机的典型装配方式,垂直装配具有易于对中、工艺简单等特点。航空发动机垂直装配完成后需翻转至水平状态,以便于运输和进行台架试验。由于航空发动机的重量大,部分型号的发动机重约四吨,且外形尺寸较大。目前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翻转常采用翻转车翻转模式,然而使用翻转车进行翻转操作复杂,所需的翻转车尺寸较大,制造成本较高,且占地面积大,移动不方便,不便于管理。如公开号为CN106644488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支架整体翻转夹具,其是采用双吊具的结构方式对机匣整体起吊后进行翻转。然而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吊具结构在对航空发动机进行翻转时,由于航空发动机的重量较重,采用如公开号为CN106644488A的专利申请所记载的方案进行翻转时,由于吊具与发动机之间的安装孔径向受力,常会导致在翻转过程中安装孔撕裂松脱,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具,能够实现安全平稳地对航空发动机进行翻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其包括前述吊具。为实现前述目的的吊具,包括吊具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吊具本体上的吊耳,所述吊具本体包括:一对固定件,呈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呈半环状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半环的两端,分别沿所述半环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连杆组件,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铰接;其中,两所述固定件可相对运动至对接位置,在所述对接位置,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组件呈折叠状态,两所述固定面对接成为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固定环面,发动机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固定环面中。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凸起的凸台,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所述连接部中对应所述凸台开设有凹槽,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在所述对接位置卡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件以及第二连杆件,所述第一连杆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件中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允许所述第二连杆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对接位置容纳于其中。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具有沿所述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出所述连接部的一段,所述凹槽也具有沿所述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出所述连接部的一段,所述第一连杆件与所述凸台向外延伸的一段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件铰接于所述凹槽向外延伸的一段中。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吊耳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连接部上的四个。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环面下方还具有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环形锥面。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对接位置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为实现前述另一目的的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包括前吊具、后吊具以及吊绳,所述前吊具用于固定航空发动机的大端,所述后吊具用于固定航空发动机的小端,所述前吊具以及所述后吊具上分别设置有吊环,起吊设备通过吊绳分别与所述前吊具以及所述后吊具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吊具为如前所述的吊具。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吊具包括吊盘,所述吊盘的上表面开设有发动机安装孔,所述吊盘的下方设置所述吊环,所述吊盘的下方还设置有多个垫块,以将所述吊环与地面隔开一段距离。本专利技术的增益效果在于,通过两固定面对接形成的固定环面对航空发动机进行固定,使得发动机安装边夹紧贴合固定面,并产生较大的端面摩擦力,避免吊装翻转过程中,安装孔径向受力而导致的安装孔撕裂,提高了工艺的安全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示出了用于固定航空发动机的吊具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A中示出了吊具处于张开位置的示意图;图2B中示出了吊具处于对接位置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吊具与发动机相接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对接位置中、两连接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A至图5B示出了航空发动机翻转工装吊装状态下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前吊具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所述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到的情况下,如下描述中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正、反、顺时针和逆时针仅仅是出于方便的目的所使用的,而并不暗示任何具体的固定方向。事实上,它们被用于反映对象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或方向。如图1示出了用于固定航空发动机的吊具,其包括吊具本体1以及设置在吊具本体1上的吊耳2。其中,吊具本体包括一对固定件11以及连接于该一对固定件11之间的连杆组件12。一对固定件11是如图所示呈对称设置,每个固定件均包括固定部113以及连接部114。在固定部113中具有呈半环状的固定面115,在固定面115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6,安装孔116用于对发动机进行固定。连接部114分别设置于半环状固定面115的两端,并分别沿该半环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连杆组件12的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连接部114铰接。两固定件11可由图2A中所示的张开位置,相对运动至如图2B中所示的对接位置,在对接位置中,两相对设置的连接部114并拢后固定连接,连杆组件12呈如图所示的折叠状态,两半环状固定面115对接成为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固定环面,发动机9通过安装孔116固定于固定环面中。具体地,可以是如图3所示,固定部113与发动机9之间通过紧固件8连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两固定件11的形状可以是如图中所示出的两个半环状,也可以是具有半环状固定面的板状或其他合适的形状。图4示出了对接位置中、两连接部11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吊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两连接部114在对接位置通过紧固件8固定连接。请继续参见图1,在吊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具,包括吊具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吊具本体上的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本体包括:/n一对固定件,呈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呈半环状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半环的两端,分别沿所述半环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n连杆组件,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铰接;/n其中,两所述固定件可相对运动至对接位置,在所述对接位置,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组件呈折叠状态,两所述固定面对接成为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固定环面,发动机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固定环面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具,包括吊具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吊具本体上的吊耳,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本体包括:
一对固定件,呈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具有呈半环状的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半环的两端,分别沿所述半环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
连杆组件,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铰接;
其中,两所述固定件可相对运动至对接位置,在所述对接位置,两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组件呈折叠状态,两所述固定面对接成为与发动机外周轮廓相匹配的固定环面,发动机通过所述安装孔固定于所述固定环面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固定件凸起的凸台,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所述连接部中对应所述凸台开设有凹槽,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在所述对接位置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杆件以及第二连杆件,所述第一连杆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件中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允许所述第二连杆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对接位置容纳于其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伟胡一廷邓锐姚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