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的真空管、用于产生中子射束的中子产生部以及对中子射束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所述射束整形体开设有收容部,中子产生部设于真空管的端部,真空管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还包括移出装置,所述移出装置包括带动真空管运动的移动部,移动部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移动部位于第四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此时中子产生部位于射束整形体外侧。即,通过移出装置的设置拆卸具有中子产生部的真空管,减少工作人员与发生核反应后中子产生部间的直接接触,降低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子捕获治疗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放射性射线辐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原子科学的发展,例如钴六十、直线加速器、电子射束等放射线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光子或电子治疗受到放射线本身物理条件的限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射束途径上大量的正常组织造成伤害;另外由于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程度的不同,传统放射治疗对于较具抗辐射性的恶性肿瘤(如:多行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omamuliforme)、黑色素细胞瘤(melanoma))的治疗成效往往不佳。为了减少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辐射伤害,化学治疗(chemoherapy)中的标靶治疗概念便被应用于放射线治疗中;而针对高抗辐射性的肿瘤细胞,目前也积极发展具有高相对生物效应(relaivebiologicaleffeciveness,RBE)的辐射源,如质子治疗、重粒子治疗、中子捕获治疗等。其中,中子捕获治疗便是结合上述两种概念,如硼中子捕获治疗,借由含硼药物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集聚,配合精准的中子射束调控,提供比传统放射线更好的癌症治疗选择。在加速器中子捕获治疗系统中,通过加速器将带电粒子束加速,所述带电粒子束加速至足以克服射束整形体内的中子产生部原子核库伦斥力的能量,与所述中子产生部发生核反应以产生中子,因此在产生中子的过程中中子产生部会受到高功率的加速带电粒子束的照射,中子产生部的温度会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中子产生部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对中子产生部的更换是很有必要的,而被高能量等级的加速带电粒子束照射的中子产生部势必会存有大量的辐射线,因此更换中子产生部时势必会存在辐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供一种减少辐射安全隐患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的真空管、用于产生中子射束的中子产生部以及对中子射束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所述射束整形体开设有收容部,真空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子产生部设于第一端部,真空管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还包括使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移出装置,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中子产生部能够与带电粒子束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中子产生部位于射束整形体外侧。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移出装置包括带动真空管运动的移动部,移动部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定义射束整形体的横向延伸方向为X方向,移动部沿着X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当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移动部位于第四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能够夹紧真空管或者松开真空管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为四个,每两个夹持部为一组,每组有两个且呈上下排布。当然,夹持部可以是任意数量的,只要夹持部的设置能够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并且能够夹持住真空管随着移动部一起运动即可。再比如,夹持部是一个圆孔形结构,通过扩大或者缩小夹持部的圆孔夹紧真空管。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支撑夹持部的拉紧部,所述拉紧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夹持部穿过拉紧部并相对拉紧部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具体地,所述拉紧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夹持部穿过第一通孔而被第一通孔的孔壁支撑,夹持部在第一通孔中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移动部的抵持部,在X方向上,所述抵持部相对拉紧部更靠近真空管,所述拉紧部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所述拉紧部向抵持部延伸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抵持部而允许拉紧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真空管还包括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七位置,当拉紧部位于第五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拉紧部位于第六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七位置,抵持部抵持于真空管的第二端部;夹持部经过拉紧部穿过抵持部而位于真空管表面,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具体地,所述抵持部设有第二通孔,连接件被第二通孔的孔壁支撑,所述连接件穿过第二通孔并相对第二通孔运动以允许拉紧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运动。抵持部还设有贯穿抵持部的第三通孔,夹持部经过第一通孔穿过第三通孔而位于真空管表面,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通孔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的尺寸以使夹持部在第一通孔中的转动范围不被第三通孔所限制,从而利于夹持部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抵持部的设置提供给了真空管除夹持部的夹持力以外的抵持力,使得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减少了真空管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倾斜而与射束整形体的收容部发生干涩,使得真空管更易于从射束整形体中移出。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拉紧部和抵持部均为板状结构,移动部包括第一侧面以及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抵持部部包括第三侧面以及与第三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拉紧部包括第五侧面以及与第五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六侧面,所述第三侧面、第三侧面、第五侧面以及第六侧面之间相互平行,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五侧面以及第六侧面均垂直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通孔自第五侧面贯穿第六侧面,第二通孔自第三侧面贯穿第四侧面,第三通孔自第三侧面贯穿第四侧面。作为一种优选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用于确定移出装置与真空管相对位置对准部,所述对准部固设于抵持部,所述夹持部相较于对准部更加靠近真空管的外表面。对准部是用于使移出装置与真空管的对位,即用于确定移动装置与真空管的相对位置关系,当根据对准部确定移动装置和真空管的位置后,移动装置的夹持部位于真空管外侧。本实施方式中,对准部为四个,并且均匀分布于夹持部的外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准部部可以是任意数量的,只要对准部的设置不妨碍夹持部的作动,并且能够起到引导对准的作用即可。比如,对准部是一个能够扩大或者缩小的圆孔形结构,通过扩大或者缩小对准部的圆孔引导整个移动装置与真空管对准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两个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连接于移动部的第一侧面和抵持部的第四侧面,拉紧部位于移动部和两个加强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用于屏蔽中子产生部的屏蔽部,所述夹持部和移动部均位于屏蔽部内并在屏蔽内运动,当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中子产生部收容于屏蔽部内。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屏蔽部包括设置所述移动部的底壁、与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以及连接底壁和顶壁的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以及侧壁连接形成屏蔽空间,所述夹持部和移动部均位于屏蔽空间中并在屏蔽空间中运动,当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中子产生部收容于屏蔽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能够打开或者关闭屏蔽部,当第一侧壁打开屏蔽部时,真空管能够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当第一侧壁关闭屏蔽部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本申请中,因为第七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因此,本申请中所述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包括了真空管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七位置以及真空管从第七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另,因为在换靶过程中,真空管始终位于屏蔽空间内,因此可以明确知晓的是,真空管在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过程中的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的真空管、用于产生中子射束的中子产生部以及对中子射束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所述射束整形体开设有收容部,真空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子产生部设于真空管的第一端部,真空管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还包括使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移出装置,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中子产生部能够与带电粒子束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中子产生部位于射束整形体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包括用于传输带电粒子射束的真空管、用于产生中子射束的中子产生部以及对中子射束进行整形的射束整形体,所述射束整形体开设有收容部,真空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子产生部设于真空管的第一端部,真空管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中子捕获治疗系统还包括使真空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移出装置,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中子产生部能够与带电粒子束发生反应以产生中子;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中子产生部位于射束整形体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出装置包括带动真空管运动的移动部,移动部包括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定义射束整形体的横向延伸方向为X方向,移动部沿着X方向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当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一位置;当移动部位于第四位置时,真空管位于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能够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支撑所述夹持部的拉紧部,所述拉紧部随着移动部在X方向上移动,夹持部穿过拉紧部并相对拉紧部转动,以夹紧或者松开真空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子捕获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出装置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移动部的抵持部,在X方向上,所述抵持部相对拉紧部更靠近真空管,所述拉紧部包括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所述拉紧部向抵持部延伸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抵持部而允许拉紧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运动,所述真空管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贡秋平,陈韦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硼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