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赣南医学院专利>正文

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542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穿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衣、电极片、气囊、通气管、进气结构、排气结构;所述气囊嵌入所述上衣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电极片,用于与肌肤接触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与在所述气囊靠近人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管串连所述进气结构、所述气囊以及所述排气结构;所述气囊上表面设置有凹陷,所述电极片嵌入所述凹陷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能够通过气囊增加所述电极片和肌肤之间的挤压力度,从而使得电极片与肌肤的接触更加稳定,不易滑动和松动;通过气囊的调节可以提供给患者舒适的挤压力度,通过凹陷的设置,使得电极片不突出于上衣的内壁,减少患者的肌肤接触到电极片的突兀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穿戴
,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很多人认为心血管健康是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事情,但近年来,相关疾病年轻化趋势不断显现,伴随着高节奏的生活、工作以及不合理的饮食、锻炼,心脏疾病已成为了目前全球发病率最高、最频繁的疾病之一。智能心电设备的出现,对未来的心脏疾病医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了能让大家多关注心血管健康问题,不少厂商都曾推出如智能手环、手表等智能产品监控心率指数。而智能心电衣,则堪称是一次革命,将心电监测仪和衣服融合起来,变成可检测心率的穿戴设备。通过编织于心电衣中的10个柔性织物电极,智能心电衣可实时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并基于心电模型提取出12导心电向量,通过分析ECG信号的心电参数指标,提取并检测心电特征。从而实现对人体心脏活动的感知与健康监控。但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柔性织物电极是和肌肤直接接触的,容易导致接触不稳定,导致滑动和松动,或者是柔性织物电极过度挤压肌肤给患者带来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该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柔性织物电极是和肌肤接触不稳定以及穿戴不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衣、电极片、气囊、通气管、进气结构、排气结构;所述气囊嵌入所述上衣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电极片,用于与肌肤接触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与在所述气囊靠近人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管串连所述进气结构、所述气囊以及所述排气结构;所述气囊上表面设置有凹陷,所述电极片嵌入所述凹陷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能够通过气囊增加所述电极片和肌肤之间的挤压力度,从而使得电极片与肌肤的接触更加稳定,不易滑动和松动;通过气囊的调节可以提供给患者舒适的挤压力度,通过凹陷的设置,使得电极片不突出于上衣的内壁,减少患者的肌肤接触到电极片的突兀感。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具有第一气囊区、第二气囊区、第三气囊区、第四气囊区、第五气囊区以及第六气囊区,所述第一气囊区、第二气囊区、第三气囊区、第四气囊区、第五气囊区以及第六气囊区各自的区域独立,通过所述通气管串连。进一步地,所述气囊远离所述电极片的一侧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由塑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结构与所述上衣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结构包括充气软壳、进气口、单向阀以及第一连接孔;所述充气软壳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上,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靠近所述上衣的一端,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连接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用于阻隔所述连接管方向的气体向所述单向阀一侧流动。进一步地,所述充气软壳由弹性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排气壳体、移动活塞件、排气通道、排气孔以及第二连接孔;所述排气壳体内部设置有活塞腔体,所述移动活塞件设置在所述活塞腔体内;所述排气通道设置在所述排气壳体上,其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活塞腔体轴线方向两端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所述排气壳体远离所述移动活塞件的一端,与所述通气管连接;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排气壳体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活塞件包括活塞部和按压部,所述活塞部设置在所述活塞腔体内,所述按压部设置所述排气壳体外,穿过所述排气壳体与所述活塞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结构还包括回位弹簧和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所述活塞腔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排气通道的两端之间,所述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活塞部和所述限位环。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进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排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衣2电极片3气囊4进气结构5排气结构31第一气囊区32第二气囊区33第三气囊区34第四气囊区35第五气囊区36第六气囊区37底板41充气软壳42进气口43单向阀44第一连接孔51排气壳体52排气通道53排气孔54第二连接孔55活塞腔体61活塞部62按压部71回位弹簧72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在装配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柔性织物电极是和肌肤接触不稳定以及穿戴不适的问题,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衣1、电极片2、气囊3、通气管、进气结构4、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3嵌入所述上衣1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电极片2,用于与肌肤接触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与在所述气囊3靠近人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管串连所述进气结构4、所述气囊3以及所述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上3表面设置有凹陷,所述电极片2嵌入所述凹陷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能够通过气囊3增加所述电极片2和肌肤之间的挤压力度,从而使得电极片2与肌肤的接触更加稳定,不易滑动和松动;通过气囊3的调节可以提供给患者舒适的挤压力度,通过凹陷的设置,使得电极片2不突出于上衣1的内壁,减少患者的肌肤接触到电极片2的突兀感。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气囊3具有第一气囊区31、第二气囊区32、第三气囊区33、第四气囊区34、第五气囊区35以及第六气囊区36,所述第一气囊区31、第二气囊区32、第三气囊区33、第四气囊区34、第五气囊区35以及第六气囊区36各自的区域独立,通过所述通气管串连。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位于胸腔的电极片集中度较高,多个电极片同时设置在第三气囊33或者第四气囊34上,集中度不高的如肩胛位置的电极片等,则单独设置在一个气囊3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可以使得气囊3更贴合人体的体型特征,给患者更舒适的贴合体验。为了使得气囊3在体积增大时膨胀的方向指向人体方向,在优选的情况下,所述气囊3远离所述电极片2的一侧具有底板37,所述底板37由塑料制成。考虑到气囊中需要进行充气,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进气结构4与所述上衣1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结构4包括充气软壳41、进气口42、单向阀43以及第一连接孔44;所述充气软壳41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进气口42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上,所述第一连接孔44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靠近所述上衣1的一端,所述单向阀43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孔44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44与所述连接管连接。优选地,进气口42的数量设置为一个,位于所述充气软壳41远离所述上衣1的端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使用者用手指按住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衣(1)、电极片(2)、气囊(3)、通气管、进气结构(4)、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3)嵌入所述上衣(1)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电极片(2),用于与肌肤接触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与在所述气囊(3)靠近人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管串连所述进气结构(4)、所述气囊(3)以及所述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上(3)表面设置有凹陷,所述电极片(2)嵌入所述凹陷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衣(1)、电极片(2)、气囊(3)、通气管、进气结构(4)、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3)嵌入所述上衣(1)靠近人体的一侧;所述电极片(2),用于与肌肤接触采集人体生物电信号,与在所述气囊(3)靠近人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通气管串连所述进气结构(4)、所述气囊(3)以及所述排气结构(5);所述气囊上(3)表面设置有凹陷,所述电极片(2)嵌入所述凹陷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具有第一气囊区(31)、第二气囊区(32)、第三气囊区(33)、第四气囊区(34)、第五气囊区(35)以及第六气囊区(36),所述第一气囊区(31)、第二气囊区(32)、第三气囊区(33)、第四气囊区(34)、第五气囊区(35)以及第六气囊区(36)各自的区域独立,通过所述通气管串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3)远离所述电极片(2)的一侧具有底板(37),所述底板(37)由塑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域分布的十二导联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结构(4)与所述上衣(1)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结构(4)包括充气软壳(41)、进气口(42)、单向阀(43)以及第一连接孔(44);所述充气软壳(41)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进气口(42)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上,所述第一连接孔(44)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靠近所述上衣(1)的一端,所述单向阀(43)设置在所述充气软壳(41)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孔(44)连通,所述第一连接孔(44)与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潜谢红英高强
申请(专利权)人:赣南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