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908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上述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多个电极单元和设于相邻两电极单元之间的第一隔膜,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切口,各电极单元均的正极极片自一侧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正极极耳,电极单元的负极极片自另一侧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负极极耳,第一隔膜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二切口,第一切口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切口连通形成容纳空间,各正极极耳翻折后进入电极单元一侧的容纳空间内,各负极极耳翻折后进入电极单元另一侧的容纳空间内,上述电极组件的各正极极耳的占用空间和各负极极耳的占用空间均较小,从而在不影响电池的容量的情况下,使上述电极组件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进而有效减小电池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如电动平衡滑板车、小型电动飞行器等。然而,由于电子产品内部用于安装电池的空间通常较小,厂家为了让电池能够适应电子产品内的电池安装空间,常用的做法是将电池整体尺寸缩小,但这无疑会导致电池的容量下降,不符合电子产品的续航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组件、电芯及电池,旨在解决现有的电池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多个电极单元和设于相邻两电极单元之间的第一隔膜,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切口,电极单元的正极极片自一侧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正极极耳,电极单元的负极极片自另一侧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负极极耳,第一隔膜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二切口,第一切口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切口连通形成容纳空间,各正极极耳翻折后进入电极单元一侧的容纳空间内,各负极极耳翻折后进入电极单元另一侧的容纳空间内。本技术提供的电极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各正极极耳翻折后进入对应的容纳空间内,以及将各负极极耳翻折后进入对应的容纳空间内,使各正极极耳与电极组件的一侧部相贴近,使各负极极耳与电极组件的另一侧部相贴近,有效减小各正极极耳和各负极极耳的占用空间,从而在不影响电池的容量的情况下,使上述电极组件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进而有效减小电池的体积。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同一电极单元中,负极极片的宽度大于正极极片的宽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避免因负极极片过量不足而导致出现析锂现象,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极单元包括设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第二隔膜,在同一电极单元中,负极极片的宽度和正极极片的宽度均小于第二隔膜的宽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同一电极单元中,第二隔膜可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有效分隔,从而有效提高电极组件的绝缘性能。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正极极耳的长度沿层叠方向依次减小,和/或,各负极极耳的长度沿层叠方向依次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各正极极耳翻折进入对应的容置空间后,各正极极耳的引出端相互齐平,以保证各正极极耳均可与导片有效焊接,有效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同理,在各负极极耳翻折进入对应的容置空间后,各负极极耳的引出端相互齐平,以保证各负极极耳均可与导片有效焊接,有效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电极单元的长度沿层叠方向依次减小,以使各电极单元依次层叠形成阶梯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上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呈不规则结构,使电池能够适应某些电子产品不规则的电池安装空间,以使电池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安装需求,同时电池可充分利用某些电子产品不规则的电池安装空间,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电池容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电极单元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各第一端部相互对齐设置,各第二端部依次层叠形成阶梯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有效保证电池的容量的情况下,使电池能够适应某些电子产品不规则的电池安装空间,以使电池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安装需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电极单元的第二端部呈圆弧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采用上述电极组件的电池能够更好地适应某些电子产品不规则的电池安装空间,以使电池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殊安装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芯,包括上述电极组件。由于上述电芯采用了上述电极组件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电芯为软包电芯或者硬壳电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电芯。由于上述电池模组采用了上述电芯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的收折状态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正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极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隔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电极组件,11、电极单元,111、第一切口,112、正极极片,1121、正极极耳,1122、第一外延段,1123、第一翻折段,1124、第一缺口,113、第二隔膜,1131、第三缺口,114、负极极片,1141、负极极耳,1142、第二外延段,1143、第二翻折段,1144、第二缺口,115、第一端部,116、第二端部,12、第一隔膜,121、第二切口,13、容纳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图1和图3所示的坐标轴,术语“宽度”是指沿X轴方向的最大尺寸;术语“长度”是指沿Y轴方向的最大尺寸,而Z轴所指方向即为下文所述的层叠方向;根据图7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多个电极单元和设于相邻两所述电极单元之间的第一隔膜,其特征在于:/n所述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切口,所述电极单元的正极极片自一侧所述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正极极耳,所述电极单元的负极极片自另一侧所述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负极极耳;/n所述第一隔膜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切口连通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正极极耳翻折后进入所述电极单元一侧的容纳空间内,所述负极极耳翻折后进入所述电极单元另一侧的容纳空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多个电极单元和设于相邻两所述电极单元之间的第一隔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单元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一切口,所述电极单元的正极极片自一侧所述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正极极耳,所述电极单元的负极极片自另一侧所述第一切口向外延伸形成负极极耳;
所述第一隔膜的相对两侧开设有第二切口,所述第一切口与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二切口连通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正极极耳翻折后进入所述电极单元一侧的容纳空间内,所述负极极耳翻折后进入所述电极单元另一侧的容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电极单元中,所述负极极片的宽度大于所述正极极片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单元包括设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第二隔膜,在同一所述电极单元中,所述负极极片的宽度和所述正极极片的宽度均小于所述第二隔膜的宽度。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传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