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卷针,包括:第一卷针和第二卷针,第二卷针与所述第一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二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卷针的两端;所述第二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一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卷针的两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卷针设置了若干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通过凹槽的设计,大大促进了卷针被抽出,保证了电芯内层隔膜的设置,避免电芯被抽芯及黑眼圈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卷针及卷针机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卷绕
,具体涉及一种卷针及卷针机构。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及储存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军事与民用小型设备中,应用市场广,潜力大。而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日益广泛,电池容量越来越大,人们对电池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一种迫切而普遍的要求。电芯卷绕是目前电池制备的一道重要工序,直接影响电芯这一锂离子电池核心部件性能的优劣。在传统技术中,采用电池卷绕机进行电芯的卷绕,卷针作为电芯的支撑部件为电芯卷绕提供卷绕支撑,电芯卷绕在卷针的外侧,电池卷绕机的精度绝大部分取决于卷针机构卷针的精度。目前的卷针结构在卷绕生产时与裸电芯内层接触面积大,导致在卷绕抽针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阻力易使得电芯内圈的隔膜抽芯,形成不良品,严重时内层隔膜均被抽出产生裸电芯黑眼圈现象,被抽芯电芯在封装时会被封印在隔膜上,导致封装不良形成高危电芯,而黑眼圈电芯则因正极无负极包覆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析锂现象,导致形成高危电芯,严重威胁人员及财产安全。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针,解决目前卷针在卷绕过程中容易导致电芯被抽芯及黑眼圈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卷针,包括:第一卷针;第二卷针,与所述第一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二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卷针的两端;所述第二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一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卷针的两端。优选的,所述第一卷针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优选的,所述第二卷针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五侧面、第六侧面、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所述第八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所述第五侧面、第六侧面和第七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凹槽。优选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五侧面以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八侧面的接触面为对称面对应设置。优选的,若干个所述第一凹槽和若干个所述第二凹槽以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第八侧面的接触面为对称面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五侧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面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第五侧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三侧面上的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五侧面上的所述第二凹槽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向所述第一卷针凹入的深度为0.3~1mm,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均为0.5~1.5mm。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向所述第二卷针凹入的深度为0.3~1mm,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为0.5~1.5mm。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针机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卷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卷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卷针设置了若干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通过凹槽的设计,在卷绕完成抽出卷针时,一方面卷针与电芯内层接触面积减小,抽出过程中阻力减小更加有利于卷针的抽出;另一方面凹槽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供气流的流动,在卷针抽出的同时气流可以给予卷针一个反作用力,进一步促进卷针的抽出。该凹槽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卷针被抽出,保证了电芯内层隔膜的设置,避免电芯被抽芯及黑眼圈现象。2)本卷针结构设置合理,在保证电芯卷绕效果的同时保证了卷绕结束后卷针被稳定抽出,提升了产品的优率及效率,适用于工业上的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卷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卷针其中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卷针另一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图中:1-第一卷针;11-第一凹槽;12-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第三侧面;15-第四侧面;2-第二卷针;21-第二凹槽;22-第五侧面;23-第六侧面;24-第七侧面;25-第八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1、卷针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卷针,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卷针1和第二卷针2;第二卷针2与所述第一卷针1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其中,第一卷针1远离与第二卷针2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延伸至第一卷针1的两端;第二卷针2远离与第一卷针1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延伸至第二卷针2的两端。通过设置的凹槽,使得卷针在被抽出时,卷针与电芯的接触面积减小,阻力减小,更加有利于卷针的抽出;同时凹槽内部预留的空间可供气流的通过,在抽出卷针的同时,气流会形成一反作用力助推卷针的抽出,保证了卷针被抽出的顺畅度,避免了卷针同时带动电芯被抽出的情形。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可分别均匀分布在第一卷针1和第二卷针2上,如此可以使得各方向的气流均匀稳定,卷针与电芯接触的各处阻力均匀,保证卷针被抽出时受力均匀。具体的,第一卷针1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3和第四侧面14,第四侧面14与第二卷针2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3上均设置有第一凹槽11。其中,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3和第四侧面14两两之间均为弧形连接,第二侧面13与第四侧面14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二侧面13在与第四侧面14平行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四侧面14,第一侧面12和第三侧面13倾斜设置在第二侧面13和第四侧面14的两边,四个侧面的横截面为梯形。而第二卷针2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五侧面22、第六侧面23、第七侧面24和第八侧面25,第八侧面25与第四侧面14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第五侧面22、第六侧面23和第七侧面24上均设置有第二凹槽21。其中,第五侧面22、第六侧面23、第七侧面24和第八侧面25两两之间均为弧形连接,第六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卷针;/n第二卷针,与所述第一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n其中,所述第一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二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卷针的两端;所述第二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一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卷针的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卷针;
第二卷针,与所述第一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
其中,所述第一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二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卷针的两端;所述第二卷针远离与所述第一卷针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卷针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针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卷针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卷针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五侧面、第六侧面、第七侧面和第八侧面,所述第八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互贴合且贴合面的边界线重合,所述第五侧面、第六侧面和第七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五侧面以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斌,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