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制造方法及设备、薄膜技术

技术编号:283863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地制造具备多个更大地形成的凸部的长形的薄膜的薄膜制造方法及设备和由此得到的薄膜。薄膜制造方法具有吐出工序及固化工序,在长形的薄膜材上形成多个凸部。吐出装置(45)在内部填充有光固化性组合物(15),且具备外壳和开闭部件。向外壳中以加压的状态填充光固化性组合物(15)。开闭部件将光固化性组合物(15)以液滴(41)的形态吐出,并使其朝向移动中的薄膜材(11)飞翔。在固化工序中,通过使用光源(47)将液滴(41)的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而将液滴(41)制成凸部(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薄膜制造方法及设备、薄膜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薄膜制造方法及设备、薄膜。
技术介绍
已知有粘贴于建筑物(例如高楼、店铺用建筑物及房屋等)的窗户的兼备视觉辨认防止用和设计性的窗户薄膜。在这样的窗户薄膜中,在薄膜表面形成有多个凸部,由此,防止从建筑物的外部和内部中的一方观察另一方时的视觉辨认度或者提高窗户中的设计性。并且,已知在数字标牌(DigitalSignage)或屏幕投影中所使用的光功能性薄膜上也形成有多个凸部。对这种光功能性薄膜要求兼备光透射性和光散射性,并且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些功能。作为将凸部形成于薄膜材的方法,有使用网版印刷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和使用喷墨的方法(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3)。并且,还有如下的所谓的针分配(NeedleSuspenser)方式:将喷出用于形成凸部的溶液的喷嘴的前端配置于极其靠近薄膜材的位置,通过从前端以遍及薄膜材的状态喷出溶液而使其附着于薄膜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4)。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123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27515号公报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143524号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1094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方法中,虽然能够对薄片状(单片)的薄膜材形成凸部,但对长形的薄膜材无法连续地形成凸部。因此,难以制造具备多个凸部的长形的薄膜。并且,在专利文献2、3中所记载的方法中,能够形成的液滴的大小非常小,因此,能够由一个液滴形成的凸部的大小是有限的,达不到对上述窗户薄膜和/或光功能性薄膜所要求的上述各性能的水准。而且,当将凸部形成为大尺寸时,为了形成一个凸部,需要以液滴重叠的状态进行多次的吐出,效率差。并且,调整液滴的重叠状态也非常困难。因此,难以制造如用于上述各用途的薄膜。如此,若能够更大地形成凸部而将薄膜制造为长形,则能够期待用途扩展。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大地形成凸部且高效率地制造具备多个凸部的长形的薄膜的薄膜制造方法及设备和由此得到的薄膜。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制造方法具有吐出工序和固化工序,在沿长度方向移动的长形的薄膜材上形成多个凸部。在吐出工序中,向具备在内部填充有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液的外壳、形成于外壳且一端暴露在内部且另一端成为上述溶液的吐出口的贯穿孔及开闭上述一端的开闭部件的吐出装置的外壳中以加压的状态填充上述溶液,通过使在开放上述一端的开放位置与闭塞上述一端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的开闭部件反复从闭塞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而将填充于上述内部的上述溶液从吐出口以液滴的形态吐出,并使其朝向移动中的薄膜材飞翔。在固化工序中,通过使用光源将附着于薄膜材的液滴的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而将液滴制成凸部,该光源设置于在薄膜材的移动方向上比吐出装置更靠下游,并射出将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的光。开闭部件具有压电元件、固定于压电元件并与吐出口抵接的抵接部及向压电元件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部,并且优选通过增减由电压施加部向压电元件施加的电压而使抵接部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移动。在吐出工序中,优选以0.8×10-12m3以上且100.0×10-12m3以下的范围内的体积吐出液滴。上述溶液的粘度,优选在20mPa·s以上且1000mPa·s以下的范围内。优选通过调整从吐出装置到达光源为止的薄膜材的移动时间来调整凸部的形状。上述光为紫外线,且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为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优选为丙烯酰胺系化合物。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包含光稳定剂。并且,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包含单官能丙烯酸类化合物。并且,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包含多官能丙烯酸酯化合物。薄膜材优选为由纤维素酰化物形成。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制造设备具备移动机构、吐出装置及光源,在沿长度方向移动的长形的薄膜材上形成多个凸部。移动机构使长形的薄膜材沿长度方向移动。吐出装置以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液的吐出口朝向薄膜材的移动路的状态配置,并吐出上述溶液。光源设置于在薄膜材的移动方向上比吐出装置更靠下游,并射出将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的光。吐出装置具有形成有贯穿孔的外壳和开闭部件。外壳在内部以加压的状态填充有上述溶液。形成于外壳的贯穿孔的一端暴露在内部且另一端成为吐出口。开闭部件在开放位置与闭塞位置之间反复移动,在所述开放位置,开放上述一端,将上述溶液从吐出口以液滴的形态吐出而使其朝向移动中的薄膜材飞翔,由此使其附着于薄膜材,在所述闭塞位置,闭塞上述一端,停止液滴的吐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具备由纤维素酰化物形成的薄膜材,且在薄膜材的一个表面具备多个球冠状的凸部、顶部平坦的凸部及在顶部形成有凹陷的凸部中的任一个。多个凸部优选有规则地排列。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更大地形成凸部且高效率地得到具备多个凸部的长形的薄膜。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薄膜的说明图。图2是薄膜的说明图,(A)是平面图,(B)是沿(A)的(IIb)-(IIb)线的剖视图。图3是薄膜制造设备的概略图。图4是吐出装置和光源的说明图。图5是吐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6是另一凸部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另一凸部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另一薄膜的平面图。图9是另一薄膜的平面图。图10是实施例中的评价中的凸部的形状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薄膜10形成为长形。薄膜10具备长形的薄膜材11和多个凸部12。薄膜10能够用作粘贴于建筑物(例如高楼、店铺用建筑物及房屋等)的窗户的兼备视觉辨认防止用和设计性的窗户薄膜及数字标牌或屏幕投影中所使用的具有光透射性和/或光散射性的光功能薄膜等。薄膜材11形成为两面平坦的所谓的平膜状。薄膜材11的厚度T11(单位为μm)并不受特别限定,但从处理性(操作性)及作为薄膜10的卷取性等观点而言,优选在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薄膜材11的材料并不受特别限定,但在作为窗户薄膜及光功能性薄膜的用途的情况下,优选由透明的聚合物形成。薄膜材11除了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包含塑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或微粒等各种添加剂1种或2种以上。作为形成薄膜材11的聚合物,优选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更优选纤维素酰化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例如JSRCorporation制造的ARTON(注册商标))等。在这些之中,进一步优选由纤维素酰化物形成,作为纤维素酰化物,可以举出三乙酸纤维素(TAC)、二乙酸纤维素(DAC)、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在纤维素酰化物中,尤其优选TAC。这是因为,在纤维素酰化物中,尤其优选TAC的透明性、能够将凸部12形成为目标形状的功能(凸部形成性)及如后述那样与由光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凸部12的密接力(粘接力)。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膜制造方法,其在沿长度方向移动的长形的薄膜材上形成多个凸部,所述薄膜制造方法具有:/n吐出工序,向具备在内部填充有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液的外壳、形成于所述外壳上且一端暴露在所述内部且另一端成为所述溶液的吐出口的贯穿孔、及开闭所述一端的开闭部件的吐出装置的所述外壳中以加压的状态填充所述溶液,通过使在开放所述一端的开放位置与闭塞所述一端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的所述开闭部件反复从所述闭塞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而将填充于所述内部的所述溶液从所述吐出口以液滴的形态吐出,并使其朝向移动中的所述薄膜材飞翔;及/n固化工序,通过使用光源将附着于所述薄膜材的所述液滴的所述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而将所述液滴制成所述凸部,所述光源设置于在所述薄膜材的移动方向上比所述吐出装置更靠下游,且射出将所述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的光。/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28 JP 2018-183461;20190829 JP 2019-1573221.一种薄膜制造方法,其在沿长度方向移动的长形的薄膜材上形成多个凸部,所述薄膜制造方法具有:
吐出工序,向具备在内部填充有含有光固化性化合物的溶液的外壳、形成于所述外壳上且一端暴露在所述内部且另一端成为所述溶液的吐出口的贯穿孔、及开闭所述一端的开闭部件的吐出装置的所述外壳中以加压的状态填充所述溶液,通过使在开放所述一端的开放位置与闭塞所述一端的闭塞位置之间移动的所述开闭部件反复从所述闭塞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而将填充于所述内部的所述溶液从所述吐出口以液滴的形态吐出,并使其朝向移动中的所述薄膜材飞翔;及
固化工序,通过使用光源将附着于所述薄膜材的所述液滴的所述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而将所述液滴制成所述凸部,所述光源设置于在所述薄膜材的移动方向上比所述吐出装置更靠下游,且射出将所述光固化性化合物固化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开闭部件具有压电元件、固定于所述压电元件上且与所述吐出口抵接的抵接部、及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部,通过增减由所述电压施加部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的电压而使所述抵接部在所述开放位置与所述闭塞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吐出工序中,以0.8×10-12m3以上且100.0×10-12m3以下的范围内的体积吐出所述液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溶液的粘度在20mPa·s以上且1000mPa·s以下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调整从所述吐出装置至到达所述光源为止的所述薄膜材的移动时间来调整所述凸部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部利彰人山内忠田崎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