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30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包括沉入水池底部的行走小车,以及与所述行走小车连接的连接管、且连接管远离行走小车的一端与泥浆泵的进入端连通;所述行走小车包括中空车壳、以及转动安装在中空车壳两端的两组车轮,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中空车壳连通,所述中空车壳的两端面以及底面均设置为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非弹性结构的连接管与泵体的进入端连接,连接管通过在水池底部行走的行走小车吸入淤泥,从而实现泵送,且在泵体移动时行走小车能跟随移动并且不会被拖至淤泥表面,始终保证在水池底部,保证淤泥的正常泵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泥浆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
技术介绍
泥浆泵用于泵送稠度高的物料,如淤泥。泥浆泵一般包括泵体、进入端和泵出端,将进入端放入水池内,使得进入端入口没于淤泥内部,启动泵体即可将淤泥从进入端吸入泵体内、然后从泵出端排出,从而实现对淤泥的泵送。在实际的淤泥泵送时,进入端往往为一根软管,末端连接以进入头,进入头放入水池后位于固定位置,只能吸入该位置周围的淤泥,当周围淤泥被吸完后,需要移动泵体以便吸取其余位置的淤泥,但是在移动泵体时进入端往往不能跟随移动,即在泵体移动时进入端因受浮力作用(周围的淤泥吸出后被水填充)可能被从淤泥中拖出至淤泥表面,不能高效地对淤泥进行泵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技术提供了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移动时进入端可能被拖出至淤泥表面、影响淤泥泵送效率的问题。根据技术的实施例,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包括沉入水池底部的行走小车,以及与所述行走小车连接的连接管、且连接管远离行走小车的一端与泥浆泵的进入端连通;所述行走小车包括中空车壳、以及转动安装在中空车壳两端的两组车轮,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中空车壳连通,所述中空车壳的两端面以及底面均设置为开口。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水池未产生淤泥时将装置放入水池底部,在水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淤泥需要进行泵送时,随泵体在水池外移动、行走小车在水池底部跟随移动,移动过程中也在吸入淤泥,行走小车即为装置的进口,也就是泵体的吸入端,淤泥从行走小车吸入、进入进入端然后进入泵体内,最终实现泵送;在这个过程中,连接管为非弹性管结构,行走小车具有较大的重量,在跟随移动时水的浮力不能抬高行车小车的位置,从而保证了行走小车只能在水池底部移动,不会被拖到淤泥表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非弹性结构的连接管与泵体的进入端连接,连接管通过在水池底部行走的行走小车吸入淤泥,从而实现泵送,且在泵体移动时行走小车能跟随移动并且不会被拖至淤泥表面,始终保证在水池底部,保证淤泥的正常泵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中空车壳与行走槽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转动筒外观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1、水池;2、连接管;3、进入端;4、中空车壳;5、车轮;6、行走槽;7、滑块;8、连接环;9、排水孔;10、转动环;11、连接筒;12、转动筒;13、进入孔;14、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包括沉入水池1底部的行走小车,以及与所述行走小车连接的连接管2、且连接管2远离行走小车的一端与泥浆泵的进入端3连通;所述行走小车包括中空车壳4、以及转动安装在中空车壳4两端的两组车轮5,所述连接管2与所述中空车壳4连通,所述中空车壳4的两端面以及底面均设置为开口,设置的开口供周围的淤泥进入中空车壳4内,从而能够进入连接管2,最终进入进入端3内。上述实施例中,在水池1未产生淤泥时将装置放入水池1底部,在水池1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淤泥需要进行泵送时,随泵体在水池1外移动、行走小车在水池1底部跟随移动,移动过程中也在吸入淤泥,行走小车即为装置的进口,也就是泵体的吸入端,淤泥从行走小车吸入、进入进入端3然后进入泵体内,最终实现泵送;在这个过程中,连接管2为非弹性管结构,行走小车具有较大的重量,在跟随移动时水的浮力不能抬高行车小车的位置,从而保证了行走小车只能在水池1底部移动,不会被拖到淤泥表面;本实施例提供的泵入管结构采用非弹性结构的连接管2(如钢管)与泵体的进入端3连接,连接管2通过在水池1底部行走的行走小车吸入淤泥,从而实现泵送,且在泵体移动时行走小车能跟随移动并且不会被拖至淤泥表面(连接管2不会发生弯曲使得行走小车与泵入端之间的相对位置及距离保持不变),始终保证在水池1底部,保证淤泥的正常泵送。如图1、2、4所示,优选地,为了防止行走小车脱离水池1底部、且能够正常在水池1底部移动,水池1底部开设有供所述行走小车移动的行走槽6,所述中空车壳4的外壁上还固定连接有滑块7、且所述行走槽6的内壁上凹陷设置有供滑块7滑动的滑槽。滑块7与滑槽的设置保证了行走小车能够在水池1底部按规定的路线移动,同时限制了行走小车脱离水池1底部。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连接管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连接环8、且连接管2上还开设有位于连接环8下方的排水孔9,所述排水孔9内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泥浆泵的进入端3与所述连接环8转动连接。这样设置使得连接管2与进入端3(即泵体)之间为转动连接,使得泵体能够相对行走小车活动更灵活;同时,设置的排水孔9位于水池1水面上方,在泵送淤泥时能供部分随淤泥进入的水返流到水池1中去,减少随淤泥进入泵体的水量,滤网用于阻挡淤泥流出。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连接环8的内环壁凹陷设置有环形槽,所述泥浆泵的进入端3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环形槽转动连接的转动环10。这样设置使得进入端3与连接管2之间的转动连接得以实现。如图2、5所示,优选地,所述中空车壳4上端面上固定连接有与之连通的连接筒11、且连接筒11外套设有一与之转动连接的转动筒12,所述连接管2的下端与所述转动筒12连接,其中所述转动筒12、所述连接筒11和所述连接管2为同轴心线设置且连接管2和连接筒11连通;所述连接筒11和所述转动筒12上均开设有位于相同高度位置的进入孔13,当所述转动筒12转动时转动筒12上的进入孔13和所述连接筒11上的进入孔13能相通或相错;其中,所述进入孔13为上下分布的两层。在连接筒11和转动筒12上设置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的进入孔13,使得进入孔13周围的淤泥在连通时能够高效地进入连接管2内,让其周围没有淤泥时,转动连接管2使得转动筒12转动以使进入孔13相错,防止周围的水通过进入孔13进入连接管2内。如图2、4所示,优选地,所述中空车壳4的两正对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根转动轴14,每组所述车轮5为两个、且均分别转动安装在两根所述转动轴14上。这样使得车轮5能够相对中空车壳4发生转动,带动中空车壳4移动,实现行走小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沉入水池底部的行走小车,以及与所述行走小车连接的连接管、且连接管远离行走小车的一端与泥浆泵的进入端连通;所述行走小车包括中空车壳、以及转动安装在中空车壳两端的两组车轮,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中空车壳连通,所述中空车壳的两端面以及底面均设置为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沉入水池底部的行走小车,以及与所述行走小车连接的连接管、且连接管远离行走小车的一端与泥浆泵的进入端连通;所述行走小车包括中空车壳、以及转动安装在中空车壳两端的两组车轮,所述连接管与所述中空车壳连通,所述中空车壳的两端面以及底面均设置为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连接环、且连接管上还开设有位于连接环下方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内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泥浆泵的进入端与所述连接环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的内环壁凹陷设置有环形槽,所述泥浆泵的进入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环形槽转动连接的转动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浆泵的泵入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车壳上端面上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家海岳新卿熊学广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新成石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