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749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包括外壳与中管,中管的顶部设置有阀体,阀体内设置有横管路与竖管路,横管路一侧端部设置开口一并连接吸油管,横管路内安装作用于开口一的阀芯一,竖管路沿轴向设置且中部贯穿并连通横管路,竖管路的上部密封性连接有动力杆,竖管路的下部设置开口二、并设置阀芯二作用于开口二。优化液压管路,采用多通道管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附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
技术介绍
农夫顶,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型机动车辆的千斤顶,主要应用于越野车、消防车、工程车等车辆的自救。为了能随取随用,农夫顶一般是放置在机动车上的。现有的配设于机动车辆上的农夫顶,在液压油缸的中部设置单通道液压管路,而后于其顶部设置下压把手,下压把手通过动力杆连接到液压管路。用户在使用时驱动下压把手,带动液压管路的流通,从而驱动液压油缸工作顶起机动车辆。但现有的农夫顶存在如下问题:在农夫顶处于竖直状态下,其内部的油液处于底部,为了能够实现油液的顺利导入。现有的农夫顶设置液压管路位置较低,那么就需要配设较长的动力杆来实现液压管路与下压把手的连接。这使得农夫顶结构的复杂程度高,生产成本高,整体的重量大。用户在驱动下压把手时,所需要的驱动力也较大,部分用户甚至无法驱动下压把手工作。此外,采用单通道液压管路,即在单一的通道内设计了多个阀球结构,并通过弹簧结构复位。但多个阀球、弹簧结构相互之间会有影响,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优化液压管路,采用多通道管路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包括外壳与中管,中管的顶部设置有阀体,所述的阀体内设置有横管路与竖管路,横管路一侧端部设置开口一并连接吸油管,所述的横管路内安装作用于开口一的阀芯一,所述的竖管路沿轴向设置且中部贯穿并连通横管路,所述的竖管路的上部密封性连接有动力杆,竖管路的下部设置开口二、并设置阀芯二作用于开口二。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中管位于外壳内且底部伸出外壳并连接底座,所述的中管内还设置有内管,所述的中管通过内管与阀体的开口二连通。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中管的上端面与内管外壁面密封性连接,所述的内管底部与中管导通,所述的内管的顶部与阀体密封性连接,且内管与开口二导通。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吸油管一端与开口一连接,吸油管的另一端位于外壳的底部,所述的吸油管位于外壳与中管之间。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阀芯一连接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施力使得阀芯一作用于开口一。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开口一位于横管路的下方,所述的阀芯一位于开口一的上方,动力杆上移将驱动阀芯一上移打开开口一。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阀芯二连接复位弹簧,所述的复位弹簧施力使得阀芯二作用于开口二,所述的阀芯二位于开口二的下方,动力杆下压将驱动阀芯二下移打开开口二。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动力杆顶部伸出外壳并连接下压把手,下压把手绕轴摆动将驱动动力杆做上下移动的活塞运动。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开口一、开口二均由金属环件密封性安装于阀体内构成。本技术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阀芯一、阀芯二均为球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横管路一侧端部设置的开口一,即为本技术中的入油口,入油口连接了吸油管。吸油管可以通到外壳的底部进行吸油,从而使得本技术的阀芯可以安装在中管的顶部。也因此,位于竖管路的上部的动力杆长度可以设计的短小。也就避免了现有农夫顶生产成本高、整体的重量大、需要的驱动力大等问题。其次,本技术的阀体内设置横管路、竖管路、以及设置在横管路端部的开口一、设置在竖管路下部开口二。本技术的开口一为油液的入油口,开口二为油液的出油口,油液的输入与输出通过多个通道实现,且阀芯一、阀芯二之间互不影响。本技术的油液在移动时的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阀体部分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外壳;2、中管;3、阀体;4、横管路;5、竖管路;6、开口一;7、吸油管;8、阀芯一;9、动力杆;10、开口二;11、阀芯二;12、内管;13、下压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包括外壳1与中管2,中管2的顶部设置有阀体3,阀体3内设置有横管路4与竖管路5,横管路4一侧端部设置开口一6并连接吸油管7,横管路4内安装作用于开口一6的阀芯一8,竖管路5沿轴向设置且中部贯穿并连通横管路4,竖管路5的上部密封性连接有动力杆9,竖管路5的下部设置开口二10、并设置阀芯二11作用于开口二10。如图4所示,动力杆9上移则驱动阀芯一8离开开口一6、阀芯二11作用于开口二10,此时吸油管7导入外壳1内的油液,油液进入到横管路4内。动力杆9下移则驱动阀芯一8作用于开口一6、阀芯二11离开开口二10,此时横管路4、竖管路5上部内的油液通过开口二10导入到中管2内。进一步具体的说,开口一6位于横管路4的下方,阀芯一8位于开口一6的上方,阀芯一8连接复位弹簧,复位弹簧施力使得阀芯一8作用于开口一6。阀芯二11位于开口二10的下方,阀芯二11连接复位弹簧,复位弹簧施力使得阀芯二11作用于开口二10。动力杆9上移,横管路4中的气压发生变化,将驱动阀芯一8上移打开开口一6。于此同时,横管路4内的气压变化只会驱动阀芯二11上移,更加稳定的密封开口二10。动力杆9下压,横管路4中的气压发生变化,将驱动阀芯二11下移打开开口二10。于此同时,横管路4内的气压变化只会驱动阀芯一8下移,更加稳定的密封开口一6。如图2所示,本技术应用于农夫顶中,农夫顶的中管2位于外壳1内且底部伸出外壳1并连接底座,中管2内还设置有内管12,中管2通过内管12与阀体3的开口二10连通。中管2的上端面与内管12外壁面密封性连接,内管12底部与中管2导通,内管12的顶部与阀体3密封性连接,且内管12与开口二10导通。其中阀芯一8、阀芯二11均为球形结构,为本技术的优选结构,球形的阀芯一8、阀芯二11灵活性较高,旋转、移动后均能够再次适应开口一6、开口二10的密封。农夫顶的具体工作原理,动力杆9来回做活塞式的上下移动,将不断的通过吸油管7将位于外壳1底部(外壳1内壁与中管2外壁构成了容纳油液的外腔体)的油液导入到内管12。而内管12与中管2是导通的(中管2与内管12共同构成容纳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包括外壳(1)与中管(2),其特征在于中管(2)的顶部设置有阀体(3),所述的阀体(3)内设置有横管路(4)与竖管路(5),横管路(4)一侧端部设置开口一(6)并连接吸油管(7),所述的横管路(4)内安装作用于开口一(6)的阀芯一(8),所述的竖管路(5)中部贯穿并连通横管路(4),所述的竖管路(5)的上部密封性连接有动力杆(9),竖管路(5)的下部设置开口二(10)、并设置阀芯二(11)作用于开口二(10)。/n

【技术特征摘要】
1.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包括外壳(1)与中管(2),其特征在于中管(2)的顶部设置有阀体(3),所述的阀体(3)内设置有横管路(4)与竖管路(5),横管路(4)一侧端部设置开口一(6)并连接吸油管(7),所述的横管路(4)内安装作用于开口一(6)的阀芯一(8),所述的竖管路(5)中部贯穿并连通横管路(4),所述的竖管路(5)的上部密封性连接有动力杆(9),竖管路(5)的下部设置开口二(10)、并设置阀芯二(11)作用于开口二(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管(2)位于外壳(1)内且底部伸出外壳(1)并连接底座,所述的中管(2)内还设置有内管(12),所述的中管(2)通过内管(12)与阀体(3)的开口二(10)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管(2)的上端面与内管(12)外壁面密封性连接,所述的内管(12)底部与中管(2)导通,所述的内管(12)的顶部与阀体(3)密封性连接,且内管(12)与开口二(10)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夫顶的液压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油管(7)一端与开口一(6)连接,吸油管(7)的另一端位于外壳(1)的底部,所述的吸油管(7)位于外壳(1)与中管(2)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晓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联达绞盘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