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腿系统和作业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3703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支腿系统和作业车辆,包括:转塔;支腿组件,支腿组件的一端与转塔相连接;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支腿组件远离转塔的一端;卷盘,卷盘设于转塔;管道组件,管道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绕设于卷盘,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支腿系统,包括转塔、支腿组件、第一驱动装置、卷盘和管道组件。其中,支腿组件的一端与转塔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并且,卷盘设于转塔,管道组件一端的至少部分盘绕在卷盘上,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用于为第一驱动组件提供动力源,以供第一驱动装置下撑,支撑起支腿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支腿系统,结构简单,且卷盘布置于伸缩支腿外部,不占用伸缩支腿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腿系统和作业车辆
本技术涉及作业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腿系统和一种作业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混凝土泵车或消防车大多采用X型前支腿二伸结构,而相关技术中的通常是采用四联卷盘,设置在前支腿上。但是,由于前支腿内需要设置管路等部件,将卷盘设置在前支腿会极大的占用前支腿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卷盘占用前支腿空间过多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腿系统。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作业车辆。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支腿系统,包括:转塔;支腿组件,支腿组件的一端与转塔相连接;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支腿组件远离转塔的一端;卷盘,卷盘设于转塔;管道组件,管道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绕设于卷盘,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本技术提出的支腿系统,包括转塔、支腿组件、第一驱动装置、卷盘和管道组件。其中,支腿组件的一端与转塔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并且,卷盘设于转塔,管道组件一端的至少部分盘绕在卷盘上,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用于为第一驱动组件提供动力源,以供第一驱动装置下撑,支撑起支腿组件,本技术提出的支腿系统,结构简单,并且,卷盘布置于伸缩支腿外部,不占用伸缩支腿空间。具体地,支腿组件可跟随转塔转动,在支腿组件运行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通过管道组件向第一驱动装置输送液压油,使得第一驱动装置下撑,支撑支腿组件。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支腿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管道组件包括:第一油管,部分设于支腿组件内,第一油管的一端绕设在卷盘上,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二油管,部分设于支腿组件内,第二油管的一端绕设在卷盘上,另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一驱动装置为支撑油缸,第一油管与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二油管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在该技术方案中,管道组件包括: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第一驱动装置为支撑油缸。其中,第一油管的一端盘绕在卷盘上,另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第二油管的一端盘绕在卷盘上,另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进而通过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的送油状态,可以实现支撑油缸的伸出或回缩,进而完成对支腿组件的支撑。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支腿组件为至少两节支腿相互嵌套组成的伸缩支腿。在该技术方案中,支腿组件包括,至少两节支腿,且相邻支腿相互嵌套在一起,组成伸缩支腿,进而可以实现至推动伸长或缩短,以便于支腿组件的收起,在支腿收起后占用的空间更少,或在支腿伸展后,具有更大的支撑距离,保证支腿组件的支撑效果更佳。在工作时,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在伸缩支腿伸缩时,可跟随转盘的转动释放或收起,进而保证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的长度与伸缩支腿相匹配,从而满足伸缩支腿对支撑油缸的供液。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设于伸缩支腿内,用于驱动伸缩支腿伸缩动作;拖链,设于伸缩支腿内,可跟随伸缩支腿的伸出或收回而运动;拖链导向盒,设于伸缩支腿内,沿支腿长度方向设置,拖链设于拖链导向盒内;第三油管,第三油管设于拖链内,第三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第四油管,第四油管的一端绕设在卷盘上,另一端与第三油管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伸缩支腿内还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以驱动伸缩支腿伸出或收缩。进一步地,伸缩支腿内还设置有拖链导向盒和设置在拖链导向盒内的拖链,拖链内设置有第三油管,第三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油管相连接,第四油管盘绕在卷盘上,且拖链中只布置一根液压油管,进而可以采用较小的拖链,减少了拖链对支腿组件的内部空间的占用。具体地,在伸缩支腿进行伸缩运动时,拖链可释放或收起,保证第三油管的长度与伸缩支腿的长度相匹配。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五油管,设于伸缩支腿的内壁,第五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油管相连接;第六油管,设于伸缩支腿的内部,第六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管相连接;第七油管,设于伸缩支腿的内壁,第七油管的一端与第三油管相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伸缩支腿的内壁还设有第五油管、第六油管和第七油管。第五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油管相连通;第六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管相连通;第七油管的一端与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三油管相连接。即采用两跟管路为支撑油缸的无杆腔充液,进而可以提升支撑油缸的下撑速度,实现对支腿组件的快速支撑。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油管托架,设于转塔,拖链的一端与油管托架相连,另一端与支腿组件靠近支撑油缸的一端相连;第八油管,设于油管托架,第八油管的一端与第四油管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油管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四油管与第三油管之间通过第八油管相连接,并且,第八油管设于油管托架,油管托架的一端与拖链相连接,另一端与支腿组件相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导向轮安装座,位于支腿组件外部;导向轮,设于卷盘与支腿组件之间,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至少部分与导向轮相接触。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导向轮安装座与设置在导向轮安装座上的导向轮,导向轮位于卷盘和支腿组件之间,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中的至少部分与导向轮相接触,进而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可以由导向轮进行传递,以避免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在运动时产生的磨损,同样避免了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与支腿的边缘接触而产生的磨损。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伸缩支腿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至少部分可伸缩地设于第一支腿内部;其中,第二驱动装置为伸缩油缸,伸缩油缸的有杆腔与伸缩油缸的无杆腔分别与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伸缩支腿包括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第二驱动装置为伸缩油缸。其中,伸缩油缸的有杆腔与伸缩油缸的无杆腔分别与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相连接,进而可以驱动伸缩支腿伸展或收缩。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调平组件,设于第一驱动装置;线束,设于拖链内,并与调平组件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于第一驱动装置的调平组件,以及设置在拖链内的线束。其中,线束与调平组件相连接,以实现对支腿组件的调平。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作业车辆,包括:车辆主体;液压系统,设于车辆主体;电路系统,设于车辆主体;至少两个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支腿系统;支腿系统中卷盘内的管道组件与液压系统相连接,支腿系统中的线束与电路系统相连接。本技术提出的作业车辆,包括车辆主体、液压系统、电路系统和至少两个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提出的支腿系统。其中,支腿系统中卷盘内的管道组件与液压系统相连接,支腿系统中的线束与电路系统相连接,进而为支腿系统提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塔;/n支腿组件,所述支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塔相连接;/n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支腿组件远离转塔的一端;/n卷盘,所述卷盘设于所述转塔;/n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绕设于所述卷盘,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塔;
支腿组件,所述支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塔相连接;
第一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支腿组件远离转塔的一端;
卷盘,所述卷盘设于所述转塔;
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的一端至少部分绕设于所述卷盘,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组件包括:
第一油管,部分设于所述支腿组件内,所述第一油管的一端绕设在所述卷盘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
第二油管,部分设于所述支腿组件内,所述第二油管的一端绕设在所述卷盘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相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支撑油缸,所述第一油管与所述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所述第二油管与所述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腿组件为至少两节支腿相互嵌套组成的伸缩支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驱动装置,设于所述伸缩支腿内,用于驱动所述伸缩支腿伸缩动作;
拖链,设于所述伸缩支腿内,可跟随所述伸缩支腿的伸出或收回而运动;
拖链导向盒,设于所述伸缩支腿内,沿支腿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拖链设于所述拖链导向盒内;
第三油管,所述第三油管设于所述拖链内,所述第三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油缸的无杆腔相连通;
第四油管,所述第四油管的一端绕设在所述卷盘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油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油管,设于所述伸缩支腿的内壁,所述第五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管相连接;
第六油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会勇杨敏田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