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在夹持器上依次与第一堵头、第一垫块、第一岩心筒体、第二岩心筒体、第二垫块、第二堵头相连,第一堵头和第一垫块的轴线位置设有与第一岩心筒体相连的流体通道,第一堵头与锥度套连接,第一筒体与锥度套连接,岩心放置在环压腔内内,第一垫块和岩心接触的一端刻有米字型导流槽,第一岩心筒体与第二岩心筒体中设有过渡锥度套,第一岩心筒体与过渡锥度套连接,在第一筒体上设有环形密封圈,第二岩心筒体与第二过渡锥度套连接,在第二岩心筒体上设有环形密封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岩心夹持器能够完全密封岩心,测定流体经过组合岩心时的组合渗透率。允许两种直径的岩心组合使用,突破压力等关键物理参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化工岩心驱替实验
,尤其涉及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适用于岩心夹持器设计,油气实验技术,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减排压力的与日俱增,地下能源开发与储存、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非常规气藏开发等诸多与地下流体相关的特殊地下空间地质工程发展迅速,涉及的岩土体化学—渗流—力学多场耦合过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成为应用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地下流体通过井筒注入和开采,地下流体注入时的流动过程是一个波及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同样,地下流体的开采是一个波及面积不断减小的过程。准确的表征地层中地下流体的注入和开采时流动规律成为目前全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的室内物理实验研究大都利用等直径岩心进行实验,不符合地层流体通过井筒注入和开采的真实流动模式。因此,需要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装置,能够真实的反演符合地层流体在注采过程中的流动模式,为研究实际地下流体注入和采出机理奠定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所述的岩心夹持器能够完全密封岩心,并可允许两种直径的岩心组合使用。测定流体经过组合岩心时的组合渗透率,突破压力等关键物理参数。为了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它由第一25mm堵头、第一25mm垫块、第一25mm岩心筒体、第二50mm岩心筒体、第二50mm垫块、第二50mm堵头、流体通道、25mm锥度套、25mm环形密封圈、围压入口(出口)、第一25mm橡胶套管、25mm环压腔、第一25mm岩心、过渡锥度套、25mm环形密封圈、50mm环形密封圈、围压入口(出口)、50mm橡胶套、50mm环压腔、第二50mm岩心、50mm锥度套、50mm密封圈、流体通道、米字型环形导流槽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直径岩心夹持器中的第一25mm堵头、第一25mm垫块、第一25mm岩心筒体、第二50mm岩心筒体、第二50mm垫块、50mm堵头依次相连,所述的第一25mm堵头和左第一25mm垫块的轴线位置设有与第一25mm岩心筒体相连的流体通道,第二25mm岩心筒体左端设有25mm锥度套、25mm锥度套对应的25mm橡胶套管,外筒设有与25mm环压腔相通的围压入口,第一50mm岩心筒体左端设有过渡锥度套、过渡锥度套对应的第二50mm橡胶套管,外筒设有与50mm环压腔相通的围压入口,右端设有对应的50mm锥度套,所述的第二50mm垫块、第二50mm堵头的轴线位置设有与所述的第一50mm岩心筒体相连的流体通道,所述的过渡锥度套分别与第一岩心筒体、第二橡胶套管、第二岩心筒体4、橡胶套管依次紧密连接。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可以容纳两种直径尺寸的岩心进行实验,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设计大小岩心的直径,可以对大小岩心可以施加不同压力,测定不同地层压力下的组合渗透率和波及系数等关键物理参数,研究真实的井筒注入和开采的地下流体流动模式。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25mm堵头与25mm锥度套螺纹紧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25mm锥度套与第一25mm岩心筒体螺纹紧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25mm岩心筒体与过渡锥度套设有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渡锥度套与第二50mm岩心筒体螺纹紧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50mm岩心筒体与过渡锥度套设有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诉述第二50mm岩心筒体与50mm锥度套设有环形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的右端堵头与右端锥度套螺纹紧固连接。进一步的,米字型环形导流槽刻在第一25mm垫块和第二50mm垫块和岩心接触的一端。其中,25mm锥度套,过渡锥度套,50mm锥度套为关键部件,将其三者通过上述的方式结合再一起,可以将两种不同直径的岩心并联起来进行驱替实验,解决了目前岩心夹持器只能适配单一尺寸岩心且单一应力状态的技术难点和技术问题,同时可以施加不同围压,可以更加符合实际注水或采出工况。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所述的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可以容纳两种直径尺寸的岩心进行实验,可以根据地层的真实情况设计大小岩心的直径,通过改变所述的大、25mm筒体的直径实现;2.所述的25mm岩心筒体、过渡锥度套、50mm岩心筒体为本专利技术的关键部件,这些部件相连解决了目前岩心夹持器只能适配单一尺寸岩心且单一应力状态的技术难点和技术问题。3.所述的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可以对大、25mm岩心可以施加不同围压,测定不同地层压力下的组合渗透率和波及系数等关键物理参数,研究真实的井筒注入和开采的地下流体流动模式;4.所述的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可改变岩样品长度,设置不同的径高比,可以通过改变垫块的高度和堵头的进尺来实现;5.本专利技术的变直径岩心夹持器能够研究井筒附近流体渗流路径改变对地下流体采收率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的25mm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的25mm垫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的过渡锥度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25mm堵头、2-第一25mm垫块、3-第一25mm岩心筒体、4-第二50mm岩心筒体、5—第二50mm垫块、6-第二50mm堵头、7-流体通道、8-25mm锥度套、9-25mm环形密封圈、10-围压入口(出口)、11-第一25mm橡胶套管、12-25mm环压腔、13-第一25mm岩心、14-过渡锥度套、15-第一25mm环形密封圈、16-第二50mm环形密封圈、17-围压入口(出口)、18-第二50mm橡胶套管、19-50mm环压腔、20-第二50mm岩心、21-50mm锥度套、22-50mm密封圈、23-流体通道、24-米字型环形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轴”、“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由第一25mm堵头1、第一25mm垫块2、第一25mm岩心筒体3、第二50mm岩心筒体4、第二50mm垫块5、第二50mm堵头6、流体通道7、25mm锥度套8、25mm环形密封圈9、围压入口10(出口)、第一25mm橡胶套管11、25mm环压腔12、第一25mm岩心13、过渡锥度套14、第一25mm环形密封圈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它包括第一堵头(1)、第一垫块(2)、第一岩心筒体(3)、第二岩心筒体(4)、第二垫块(5)、第二堵头(6),其特征在于:在变直径岩心夹持器上依次与第一堵头(1)、第一垫块(2)、第一岩心筒体(3)、第二岩心筒体(4)、第二垫块(5)、第二头(6)相连,第一堵头(1)和第一垫块(2)的轴线设有与第一岩心筒体(3)相连的流体通道(7),第一堵头(1)与锥度套(8)连接,第一岩心筒体(3)与锥度套(8)连接,同时用密封圈(9)封闭,第一岩心筒体(3)上方设有两个围压入口(10),第一岩心筒体(3)与内部第一橡胶套管(11)形成环压腔(12),第一岩心(13)放置在环压腔(12)内,第一垫块(2)和第一岩心(13)接触的一端刻有米字型导流槽(24),第一岩心筒体(3)与第二岩心筒体(4)中设有过渡锥度套(14),第一岩心筒体(3)与过渡锥度套(14)连接,在第一岩心筒体(3)上设有环形密封圈(15),第二岩心筒体(4)与过渡锥度套(14)连接,在第二岩心筒体(4)上设有环形密封圈(16),第二岩心筒体(4)上方设有围压入口(17),第二岩心筒体(4)与内部第二橡胶套筒(18)形成环压腔(19),环压腔内(19)放置第二岩心(20),过渡锥度套(16)分别与第一岩心筒体(3)、第一橡胶套管(11)、第二岩心筒体(4)、第二橡胶套管(18)依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直径岩心夹持器,它包括第一堵头(1)、第一垫块(2)、第一岩心筒体(3)、第二岩心筒体(4)、第二垫块(5)、第二堵头(6),其特征在于:在变直径岩心夹持器上依次与第一堵头(1)、第一垫块(2)、第一岩心筒体(3)、第二岩心筒体(4)、第二垫块(5)、第二头(6)相连,第一堵头(1)和第一垫块(2)的轴线设有与第一岩心筒体(3)相连的流体通道(7),第一堵头(1)与锥度套(8)连接,第一岩心筒体(3)与锥度套(8)连接,同时用密封圈(9)封闭,第一岩心筒体(3)上方设有两个围压入口(10),第一岩心筒体(3)与内部第一橡胶套管(11)形成环压腔(12),第一岩心(13)放置在环压腔(12)内,第一垫块(2)和第一岩心(13)接触的一端刻有米字型导流槽(24),第一岩心筒体(3)与第二岩心筒体(4)中设有过渡锥度套(14),第一岩心筒体(3)与过渡锥度套(14)连接,在第一岩心筒体(3)上设有环形密封圈(15),第二岩心筒体(4)与过渡锥度套(14)连接,在第二岩心筒体(4)上设有环形密封圈(16),第二岩心筒体(4)上方设有围压入口(17),第二岩心筒体(4)与内部第二橡胶套筒(18)形成环压腔(19),环压腔内(19)放置第二岩心(20),过渡锥度套(16)分别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琦,谭永胜,薛强,徐亮,李霞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