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5818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能够抑制损害设计性且使分界线的高度位置稳定。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20)具备前柱装饰件(15)和仪表板(12)。前柱装饰件将下装饰件(32)与前方上装饰件(31)经由第一结合部(41)结合。下装饰件具有从第一结合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仪表板抵接的延伸部(45)。在延伸部与仪表板之间形成有分型部(62)。分型部以对驾驶者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的角度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驾驶车辆的驾驶者取得的信息,已知有不仅是基于透过前窗等识别的车外的景色的信息,而且对与车外的景色一起进入视野的车室内的结构物也受到影响。即,即使从前窗等观察同一景色,由于进入视野的车室内结构物的不同而驾驶者感觉到的车外环境的信息也不同。作为其对策,已知有构成为在驾驶者观察前方的状态下,使配置在驾驶者的视野内的车室内结构物的轮廓线与从车辆前方的消失点呈放射状地延伸的轴线中的朝向车室内的轴线大致一致。通过使车室内结构物的轮廓线与朝向车室内的轴线大致一致,轮廓线具有对驾驶者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的分界线(以下,称为分型部)的功能。作为车室内结构物,可列举窗框、中央显示器的框体(两侧的外缘)、仪表罩的外缘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57593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此处,例如,前柱装饰件的下端部与仪表板的外侧部的结合部也是配置于车室内的部位,可以认为是专利文献1的车室内结构物。此外,该结合部配置于驾驶者的前方,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可考虑利用该结合部作为分型部。然而,前柱装饰件通常由树脂材料形成,从上端部至下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向以下降斜度延伸。因此,前柱装饰件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伸缩,由此下端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位移。因此,认为在前柱装饰件的下端部与仪表板的外侧部的结合部产生偏离而损害设计性。作为其对策,也可考虑为了避免损害设计性而使结合部的高度位置沿着上下方向追随的结构。然而,在使结合部的高度位置沿着上下方向追随的情况下,由于分型部的变动而分型部无法对驾驶者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损害设计性并能够使分界线的高度位置稳定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具有以下的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柱装饰件15与仪表板12的配合结构20)中,所述前柱装饰件具备上装饰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方上装饰件31)以及下装饰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装饰件32),所述下装饰件与所述上装饰件经由结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结合部41)结合,所述下装饰件具有从所述结合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与所述仪表板抵接的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延伸部45),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仪表板之间形成有分型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分型部62),所述分型部以对乘客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的角度形成。根据(1)的方案,上装饰件与下装饰件被分割开,经由结合部结合。因此,在上装饰件由于气温的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结合部吸收伸缩量,并将沿着分型部(即,分界线)的方向施加的力抑制得小。由此,在与仪表板的配合部中,能够防止在下装饰件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产生偏离,降低损害设计性的可能性。通过在下装饰件设置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延伸部,在上装饰件由于气温的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的情况下,沿着分型部的方向施加的力变得更小。由此,在与仪表板的配合中,能够防止在下装饰件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产生偏离,降低损害设计性的可能性。通过上装饰件与下装饰件被分割的结构、在下装饰件设置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延伸部的结构,能够使分型部难以受到上装饰件因气温的变化而产生的伸缩的影响。由此,能够稳定地设定分型部,因此能够使分型部作为驾驶者针对消失点的标记发挥功能。此外,分型部位于比前柱靠车辆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驾驶者容易将分型部与前柱区分地识别,更容易作为驾驶者针对消失点的标记发挥功能。(2)在(1)的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前柱装饰件具备位于比所述上装饰件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后方上装饰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上装饰件33),所述后方上装饰件与所述上装饰件经由上方结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三结合部43)结合,所述上方结合部位于比所述结合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根据(2)的方案,上装饰件从与后方上装饰件结合的结合部(即,上方的结合部)朝向车辆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由此,驾驶者的视野变宽,容易进行分界线与道路上的对象物的比较。(3)在(1)或(2)的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仪表板具备止动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止动部24),该止动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与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内端部64)抵接而限制向下方向的移动,所述止动部的至少一个配设在所述仪表板的前方侧,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配设成相对于所述止动部位于铅垂方向上的上方并且在从铅垂方向上的上方观察时重叠。根据(3)的方案,通过将止动部的至少一个设置在仪表板的前方侧,分界线位于车辆前方,更容易作为驾驶者针对消失点的标记发挥功能。(4)在(3)的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止动部仅配设在所述仪表板的前方侧。根据(4)的方案,将止动部仅设置在仪表板的前方侧。由此,在驾驶者观察前方时容易进入视野的部分中,能够低成本地防止由于与仪表板的配合中而在延伸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产生偏离的情况。由于止动部抵接的范围受到限定,因此能够抑制因抵接引起的杂音的产生。此外,能够抑制设置例如毛毡作为用于防止杂音的消音构件时的成本。(5)在(3)或(4)的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具有折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折弯部65),在所述折弯部,以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延伸上表面45a)与折弯的面(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折弯面65a)形成锐角的方式折弯,所述分型部位于比所述止动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根据(5)的方案,延伸部在折弯部将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折弯的面形成锐角,由此能够将分界线设定在更靠车辆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驾驶者在目视观察车辆前方的消失点时,能够使分界线容易进入驾驶者的视野。(6)在(5)的方案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在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分具备消音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消音构件75),具备所述消音构件的部分处的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折弯的面(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折弯面66a)形成的角度(例如实施方式的锐角θ)比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中的不与所述止动部抵接的部分处的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折弯的面形成的角度小。根据(6)的方案,通过将具备消音构件的部分进一步折弯成锐角,消音构件难以被乘客目视辨认,降低损害设计性的可能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能够抑制损害设计性,且使分界线的高度位置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室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车室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前柱装饰件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外观察实施方式的前柱装饰件的立体图。图5是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n所述前柱装饰件具备上装饰件以及下装饰件,/n所述下装饰件与所述上装饰件经由结合部结合,/n所述下装饰件具有从所述结合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与所述仪表板抵接的延伸部,/n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仪表板之间形成有分型部,/n所述分型部以对乘客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的角度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21 JP 2019-1919441.一种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装饰件具备上装饰件以及下装饰件,
所述下装饰件与所述上装饰件经由结合部结合,
所述下装饰件具有从所述结合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与所述仪表板抵接的延伸部,
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仪表板之间形成有分型部,
所述分型部以对乘客的乘车感觉进行辅助的角度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柱装饰件具备位于比所述上装饰件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的后方上装饰件,
所述后方上装饰件与所述上装饰件经由上方结合部结合,
所述上方结合部位于比所述结合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柱装饰件与仪表板的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板具备止动部,该止动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与所述延伸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抵接而限制向下方向的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锄柄博之后藤雄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