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465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组,所述支撑组远离散热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组,所述冷却组包括入水管、第一循环罐、循环泵、第二循环罐和循环管,所述第二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管靠近循环泵的底部一端,且所述入水管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的顶部一侧,所述循环泵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背离循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泵的顶端中心,所述第一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管靠近的顶部一端,所述散热组包括滑键、风扇架、封板、滑槽、支撑板和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冷却组、散热组和支撑组的设置,实现了内部可循环降温和快速散热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
本技术涉及配电柜设备
,具体为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
技术介绍
配电柜是对用电设备进行配电控制,在电路出现过载、短路和漏电时,配电柜可进行断电保护,通过配电柜的设置可将多个电路的开关统一集结到一起,方便进行电路的管理,大大提高了配电工作效率,但是这种配电柜会随着内部电路负载的增加会出现配电柜内部温度过高,导致线路跳闸的问题,且现有的配电柜中只配置有排气扇,不能解决快速降温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包括支撑组,所述支撑组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组,所述支撑组远离散热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组,所述冷却组包括入水管、第一循环罐、循环泵、第二循环罐和循环管,所述第二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管靠近循环泵的底部一端,且所述入水管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的顶部一侧,所述循环泵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背离循环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泵的顶端中心,所述第一循环罐固定连接在循环管靠近的顶部一端,所述散热组包括滑键、风扇架、封板、滑槽、支撑板和风扇,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风扇架的内部,所述风扇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的靠近滑槽侧端,所述滑槽对称开设在风扇架远离冷却组侧端,所述滑键对称滑动卡接在滑槽的内部,所述封板固定焊接在滑键的侧端,所述支撑组包括插槽、插板、柜门、把手、第一圆柱孔、支撑块、第二圆柱孔、散热槽、矩形槽和配电柜,所述散热槽等距开设在配电柜的顶端中心,所述插槽开设在配电柜的正面顶部,且所述插板滑动插接在插槽的内部,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插板远离的侧端中心,所述矩形槽对称开设在配电柜的两端中心,所述第一圆柱孔开设在配电柜靠近冷却组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圆柱孔呈矩阵分布,所述支撑块分别等距固定焊接在配电柜内部底端和两侧,所述第二圆柱孔开设在支撑块的内部,所述柜门转动连接在配电柜的侧面靠近第一圆柱孔的一端。优选的,所述插板的顶端开设有收纳槽。优选的,所述风扇架固定连接在矩形槽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循环管分别贯穿第一圆柱孔,且所述第一圆柱孔固定插接在第二圆柱孔的内部。优选的,所述散热槽贯穿配电柜的顶端,且与所述插槽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罐和第二循环罐采用中空结构设置,且所述第一循环罐、第二循环罐、入水管、循环泵和循环管相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一、本技术通过安装冷却组,冷却组用于整体的降温水循环工作,通过将循环管的一端分别接入第一循环罐和第二循环罐内部,再将外界水接头接入入循环管的顶端中心,冷却水由入循环管流入第二循环罐的内部,由于第一循环罐和第二循环罐采用中空结构设置,且第一循环罐和第二循环罐均与入循环管、循环泵和循环管相通,可将循环泵通电启动,从而实施整体的水循环工作,有效的降低了配电柜内部的温度,从而更稳定的保证了线路的正常使用。二、本技术通过安装支撑组,支撑组用于整体的散热和固定循环管的工作,通过配电柜内部对称固定连接的支撑块,且支撑块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圆柱孔,可通过将循环管穿过第一圆柱孔再固定连接到第二圆柱孔的内部,从而使得循环管可牢固的固定在配电柜的内部,通过配电柜顶端对称开设的散热槽,可帮助配电柜内部进行散热,通过插槽开设在配电柜的外端面靠近顶部处,可将插板滑动插接入插槽的内部,通过插板顶端开设的方槽,从而可将由散热槽落入的灰尘统一收集,通过配电柜两端中心对称开设的矩形槽,可将散热组整体安装到矩形槽内部,当配电柜内部温度过高时,可将封板通过滑键滑动卡接在滑槽的内部,将封板上滑动取出,再将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侧端的风扇启动,通过风扇的启动可将配电柜内部的高温气体排出,且当配电柜内部进行内循环的时候,可将封板通过滑键在滑槽内部向下滑动,将散热组整体封闭,从而完成配电柜内部循环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冷却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组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却组、2-散热组、3-支撑组、4-入水管、5-第一循环罐、6-循环泵、7-第二循环罐、8-循环管、9-滑键、10-风扇架、11-封板、12-滑槽、13-支撑板、14-风扇、15-插槽、16-插板、17-柜门、18-把手、19-第一圆柱孔、20-支撑块、21-第二圆柱孔、22-散热槽、23-矩形槽、24-配电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包括支撑组3,支撑组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组2,支撑组3远离散热组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组1,冷却组1包括入水管4、第一循环罐5、循环泵6、第二循环罐7和循环管8,第二循环罐7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循环泵6的底部一端,且入水管4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的顶部一侧,循环泵6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背离循环管8的一端,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泵6的顶端中心,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6的顶部一端,散热组2包括滑键9、风扇架10、封板11、滑槽12、支撑板13和风扇14,支撑板13固定连接在风扇架10的内部,风扇14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靠近滑槽12侧端,滑槽12对称开设在风扇架10远离冷却组1侧端,滑键9对称滑动卡接在滑槽12的内部,封板11固定焊接在滑键9的侧端,支撑组3包括插槽15、插板16、柜门17、把手18、第一圆柱孔19、支撑块20、第二圆柱孔21、散热槽22、矩形槽23和配电柜24,散热槽22等距开设在配电柜24的顶端中心,插槽15开设在配电柜24的正面顶部,且插板16滑动插接在插槽15的内部,把手18固定连接在插板16远离15的侧端中心,矩形槽23对称开设在配电柜24的两端中心,第一圆柱孔19开设在配电柜24靠近冷却组1的一端,且第一圆柱孔19呈矩阵分布,支撑块20分别等距固定焊接在配电柜24内部底端和两侧,第二圆柱孔21开设在支撑块20的内部,柜门17转动连接在配电柜24的侧面靠近第一圆柱孔19的一端。插板16的顶端开设有收纳槽,风扇架10固定连接在矩形槽23的内部,循环管8分别贯穿第一圆柱孔19,且第一圆柱孔19固定插接在第二圆柱孔21的内部,散热槽22贯穿配电柜24的顶端,且与插槽15相连通,第一循环罐5和第二循环罐7采用中空结构设置,且第一循环罐5、第二循环罐7、入水管4、循环泵6和循环管8相通,冷却组1用于整体的降温水循环工作,通过将循环管8的一端分别接入第一循环罐5和第二循环罐7内部,再将外界水接头接入入循环管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包括支撑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组(2),所述支撑组(3)远离散热组(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组(1),所述冷却组(1)包括入水管(4)、第一循环罐(5)、循环泵(6)、第二循环罐(7)和循环管(8),所述第二循环罐(7)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循环泵(6)的底部一端,且所述入水管(4)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的顶部一侧,所述循环泵(6)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背离循环管(8)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泵(6)的顶端中心,所述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循环泵(6)的顶部一端,所述散热组(2)包括滑键(9)、风扇架(10)、封板(11)、滑槽(12)、支撑板(13)和风扇(14),所述支撑板(13)固定连接在风扇架(10)的内部,所述风扇(14)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靠近滑槽(12)侧端,所述滑槽(12)对称开设在风扇架(10)远离冷却组(1)侧端,所述滑键(9)对称滑动卡接在滑槽(12)的内部,所述封板(11)固定焊接在滑键(9)的侧端,所述支撑组(3)包括插槽(15)、插板(16)、柜门(17)、把手(18)、第一圆柱孔(19)、支撑块(20)、第二圆柱孔(21)、散热槽(22)、矩形槽(23)和配电柜(24),所述散热槽(22)等距开设在配电柜(24)的顶端中心,所述插槽(15)开设在配电柜(24)的正面顶部,且所述插板(16)滑动插接在插槽(15)的内部,所述把手(18)固定连接在插板(16)远离插槽(15)的侧端中心,所述矩形槽(23)对称开设在配电柜(24)的两端中心,所述第一圆柱孔(19)开设在配电柜(24)靠近冷却组(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圆柱孔(19)呈矩阵分布,所述支撑块(20)分别等距固定焊接在配电柜(24)内部底端和两侧,所述第二圆柱孔(21)开设在支撑块(20)的内部,所述柜门(17)转动连接在配电柜(24)的侧面靠近第一圆柱孔(19)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内循环降温型的配电柜,包括支撑组(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3)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组(2),所述支撑组(3)远离散热组(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组(1),所述冷却组(1)包括入水管(4)、第一循环罐(5)、循环泵(6)、第二循环罐(7)和循环管(8),所述第二循环罐(7)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循环泵(6)的底部一端,且所述入水管(4)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的顶部一侧,所述循环泵(6)固定连接在第二循环罐(7)背离循环管(8)的一端,所述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泵(6)的顶端中心,所述第一循环罐(5)固定连接在循环管(8)靠近循环泵(6)的顶部一端,所述散热组(2)包括滑键(9)、风扇架(10)、封板(11)、滑槽(12)、支撑板(13)和风扇(14),所述支撑板(13)固定连接在风扇架(10)的内部,所述风扇(14)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13)的靠近滑槽(12)侧端,所述滑槽(12)对称开设在风扇架(10)远离冷却组(1)侧端,所述滑键(9)对称滑动卡接在滑槽(12)的内部,所述封板(11)固定焊接在滑键(9)的侧端,所述支撑组(3)包括插槽(15)、插板(16)、柜门(17)、把手(18)、第一圆柱孔(19)、支撑块(20)、第二圆柱孔(21)、散热槽(22)、矩形槽(23)和配电柜(24),所述散热槽(22)等距开设在配电柜(24)的顶端中心,所述插槽(15)开设在配电柜(24)的正面顶部,且所述插板(16)滑动插接在插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青霞
申请(专利权)人:漯河市人东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